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當人遇到高興的事情時,內心喜悅的情緒則會反映到臉上,而這一愉悅的表情通常會表現為笑容。人在悲傷時會哭,在高興的時候會笑,這些都是人內心情緒的反射,也是人最基本的表情,我們可以通過臉上的表情來初步判斷人的內心世界所處的狀態。
Managershare:微表情提供了人際關系中簡單實用的心理操縱與生存博弈的策略和技巧,有效利用他人心理,迅速掌控他人思維方向,從而掌握人際交往的主動權。
其實,微表情雖然很奇妙,但只要你學會了觀察與了解微表情所表示的含義,微表情就不再是深不可測了。
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出現以后,便風靡全美,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們開始關注日常生活或者交際中人們的微表情以及微反應。這部以微表情識謊為題材的美劇引進中國后,以閃電般的速度,迅速抓住了廣大中國觀眾的眼球,并引發了一場測謊風云。隨后,在2010年香港無線電視有限公司拍了一部與《Lie To Me》極為相似的《讀心神探》,其題材依舊是通過表情觀察來偵破刑事案件,雖然劇中的人物表情過于夸張呆板,但這并未影響人們對“識謊術”與“讀心術”的追捧。
在《Lie To Me》中,男主角卡爾·萊特曼曾說過:“一個普通人在談話的過程中,平均10分鐘就會說3個謊言。”人們真的變得那么不可信嗎,“微表情讀心術”真的這么神奇,僅憑人的一個幾乎難以察覺的微表情就能看透他的內心想法?其實,微表情雖然很奇妙,但只要你學會了觀察與了解微表情所表示的含義,微表情就不再是深不可測了。本章就帶你走進人類“微表情”的世界,去探索它神秘的根源。
人的表情,就是指人通過姿勢、態度等表達感情以及情意的方式,一般可以分為臉部表情、語言聲調表情與身體姿態表情,這些表情的微小改變都可以反映出人的內心微妙的情緒波動或變化。
有句俗語說得好,看人要先看臉,一般來說,人的臉是整個身體的精華部分,每一張臉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張小小的臉,可以讓對方看出相應的年齡、性別、種族等,而臉部的微小表情則會很直接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內心活動。所以,在人們日常人際交往、職場或商務談判中,通過對方表情細微的變化去洞察他的內心變化,可以讓自己處在一個完全主動的環境中,占盡優勢讓事情進展更順利。
總的來說,要看透人心的方法很多,而學會察言觀色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據相關人類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心理活動中,表情是最能反映情緒變化的,也是透視人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渠道,因為即使被人刻意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也會被人在不經意間反射在臉上。從中國相學角度的來看,也會從臉形、相貌等預測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或許在很多現代人的眼中,這些看相的民間算命理論不科學,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但事實上如果憑臉部的表情來推測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還是有一定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的。
美國心理學家拜亞曾經針對表情是否可以透露出人的內心情感,做了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分別做出憤怒、恐懼、誘惑、無助、幸福、悲傷、無動于衷等七種表情,并逐一把這些表情錄制下來,再以放映的方式展現在公眾面前,讓他們猜影片中的表情各自代表何種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結果表明,觀看影片的觀眾對于表情所流露出的情感,猜對的平均只有兩種,由此可見,即使是表演者刻意做出帶某種感情的表情,也不容易讓人猜透。而平常交際中,臉部表情是一瞬間的,即使有些是憂郁的表情,也很容易被誤解悲傷的感情,要從這些微小的動作中看透人的心理,得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與技巧。
洪深曾經在《電影戲劇表演術》中提到:“要完成一個表情,眉毛的一抬和手臂的一抬,同樣是必要的。”沙汀的《代理縣長》也寫到:“他的動作活潑,臉孔很會表情,簡直是‘要哭有哭,要笑有笑’的。”由此可見,豐富的臉部表情為人們解讀人的內心情緒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臉部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主要表現為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變化。臉部豐富表情的出現源于人有豐富的表情肌,多在口裂與眼裂的周圍,屬于頭肌的一類,如眼輪匝肌、口輪匝肌都是起自顱骨而止于皮膚。這些肌肉收縮的時候可以改變眼裂和口裂的形狀,喜、怒、哀、樂等表情就會隨著這些改變而出現,臉部的皺紋就會因表情的變化而不同,同時還可以參與語言活動。
在所有的生物當中,人的表情是最為豐富也最為復雜的,臉部的表情是進化的產物,這就與人類特有的技能——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語言出現之前,人們的交流是通過簡單的肢體語言或者其他方式來與外界交流,所表達的感情也是最簡單最原始的需要,例如喜、怒、哀、樂、驚、懼等。其中,臉部表情也是眾多方式中的一種,“聲情并茂”就是形容語言與表情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感情。即使到了現在人類語言體系發展到很健全的情況下,人們在演講或者試圖更好地說服他人時,為了加強其語言的感染力都會加上表情等肢體語言的輔助。與此同時,人的每一張臉都是不同的,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就算是看起來幾乎一樣的雙胞胎姐妹也會在她們臉部發現兩人不同之處。
人與人的交流需要表情,表情的出現也因交流而富有更多的情感,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及民族都有同樣的快樂、悲傷、安靜與憤怒等豐富又復雜的臉部表情,這些臉部表情都是人內心真實感受的反映。“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這是狄德羅在他所寫的《繪畫論》對人的表情的評價,換句話說,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可以讓人看透內心生理以及精神狀況,所以,一個微小的表情就可以出賣你的真實情感。
喜、怒、哀、樂等表情是通過臉部的活動來傳達的,在臉部具體動作的表現會因內心情緒波動而出現不同的變化。一位美國學者沃爾夫經過對臉部表情做了深入的研究調查后發現,其實人的左右臉的變化并不是對稱的,表情一般先從左臉開始的,沃爾夫在論文中指出,人在表達內心情緒時,左臉的變化會比右臉來的更快更強烈。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一般情況下,右腦控制且發出的是人發自內心真實情感的信號,其生理反應會反射在左臉上;左腦則可謂是理智感情區,一般會發出與感情相關聯的信號,然后反映在右臉上。簡單來說,就是說左臉的表情多為人內心情感的真實反映,而右臉的感情有可能是虛假情感的體現。因此,如果你要想了解對方內心真實想法時,就要留心觀察對方在交談中左臉的表情變化,這樣才能洞察到對方心理狀態,以方便自己能夠獲得一個較好的立場優勢,使事情進展得更遂人愿。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淳于髡察臉觀色的故事了,他通過觀察人的臉部表情來洞察對方的心理動機,被很多人認為他有先知的能力。
當年,梁惠王雄心勃勃地廣招天下賢士,有人曾多次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說他有管仲與晏嬰兩人相當的才智,值得朝廷重用。因此,求賢若渴的梁惠王兩次召見淳于髡,見面時,淳于髡一直沉默不語而讓高高在上的梁惠王難堪。經過兩次的見面,梁惠王開始責問推薦人為什么推薦一個不茍言辭且不知好歹的人給他。困惑的推薦人向淳于髡了解,淳于髡不以為然地笑了笑,回答說:“其實,我也很想與梁惠王促膝談心,但我第一次見梁惠王時,他臉上有驅馳的神色,必定是想著驅馳奔跑等一類娛樂的事情了,所以我保持了沉默;在第二次見面的時候,我見到梁惠王臉上有享樂之色,猜想他是想找聲色一類的娛樂之事而并沒有聊天意愿,所以我也就沒有說話了。”推薦人把原話告訴了梁惠王,梁惠王不得不佩服淳于髡的觀察力,從此淳于髡便受到朝廷的重用。不難看出,懂得觀察人的臉部微表情,不但可以洞察他人的心思,還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被重用的機會。
人的臉部表情可以直接反射出其內心的心理情緒,而語言聲調表情也同樣可以有這樣的作用。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可以直接表達人內心復雜感情的方式。在日常交流當中,我們還會使用語言時會配合恰當的聲調,如利用聲音的強度、速度、聲調、旋律等,可以更好地讓我們所表達的情感更為豐富、生動、完整且準確。語言聲調表情,可以說是充分展現了人的文化水平、個人價值取向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征。
我們可以借助對方語言聲調的不同特點去判斷人的情緒狀態以及性格特征。一般來說,人如果處于悲傷情緒時,說話的語速會較平時慢,且音調低沉,其音域起伏相對較小,整體來看就像他悲傷時臉上的表情一樣沉重而呆板;如果在交談中,對方說話聲音高且尖,語速快,音域起伏表現的比較大且伴隨有顫音,那就證明他正處在激動或興奮的情緒當中;說話語速很快且出現口誤較多的人,一般被認為他的地位是比較低且為人比較畏縮的;說話聲音響亮但不慌不忙的人,這一類人被認為地位相對比較高,處事悠然自得;與人交談時總是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的人,大概可以知道他是個缺乏自信或是言不由衷的人。此外,從性別上看,如果男生說話帶有氣息聲的,一般會被認為是富有朝氣以及藝術感的人,女生則會被認為更富有女人味。
在日常交際中,想要通過對方說話時的情緒以及意圖了解別人,在談話期間不僅要留意他所說的內容,而且還要留意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表達,因為他說話時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強弱、音域、轉折、速度等都會透露出他內心所掩蓋的真實情緒,這就需要你去聽到對方話中的“弦外之音”了。
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談能夠了解彼此的內心思想,促進相互之間的了解,而語言的聲調等表情使語言更富有感情色彩,從人的語言表情便可以猜透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向等心思。語言的出現,讓人們可以流暢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并不像從前一樣只是局限在肢體語言上的表達,而且人們可以通過利用語言表情與肢體語言相結合,洞察人的心思。
人的身體姿態表情是豐富多彩的,一般情況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時,語言表達只占7%,聲調占38%,而剩下的55%信息的傳達都需要非語言的身體姿態來傳達。可見,身體姿態語言在我們日常交談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讓人們的情緒表達更為直接與直觀,姿態語言的變化又反射出人的內心情緒的波動,所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動作姿態便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其內心所處的情緒狀態。
心理學家曾提過這樣的一個研究結果:在交談中,如果你與對方說真話的時候,身體會不由自主向對方靠近,希望對方能夠更好地理解你所說的話;如果你在說謊的時候,身體會與對方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雙腳的擺放也會顯得很不自然。
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喜歡正襟危坐,從這一動作,你就大概可以知道對方正處于一個恭謹或緊張的狀態當中;如果對方在交談中,手部不由自主地出現很多小動作,例如不停地搓手、捏手指或手臂等,這就說明他正處于一種不安緊張的狀態當中,這種情況在應聘者面試或上司與下屬開會時會比較常見。
此外,你會發現人在表達開心的時候,會連奔帶跳,腳步輕盈,若是發現對方腳步沉重且不均勻的時候,你就應該考慮他是否有心事了,因為即便他沒有把內心的真實情況說出來,但身體姿態語言已經把他 “出賣”了。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口可以說謊,臉透露事情。”這從側面說明了很多謊言都是伴隨著具有特別含義的臉部表情出現的,而這些臉部微小的動作表情則可以讓人洞察到謊言的影子。
在現實生活中,即使騙子手法再高明,總會有人可以拆穿他們的謊言,那是因為騙子在作案的過程中,雖然他的真實情感沒有通過口頭語言表達,但是他臉上的各種微小表情、肢體上不自然的動作、心虛緊張的語言表情卻把他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心理狀態表露無遺。如果是對微表情有認識的人,就會很快把騙子識別出來,對此,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做出過這樣的敘述,他認為我們在與陌生人交談的時候,如果能夠集中精力就很容易發現對方是否有在醞釀欺騙的伎倆。他還指出騙子在作案時,在他不說話的時候嘴唇會因為緊張以及心虛而緊閉著,就連他的指尖也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這與尼采所提到的臉會透露實情的說法相一致。
即使人們可以通過騙子的表情動作等去識別,但是人們還是缺乏觀察陌生人的微表情的能力,他們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微表情線索而讓騙子的詭計屢試不爽。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信息中心的主任姜振宇曾說過:“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無法很好地識別騙子,只有很少數人天生能夠精確識別騙術,其余的大多數人,甚至經受過訓練的法官與海關人員,最后的結果也不比擲硬幣強多少。”由此可見,想要通過臉部表情來識別騙子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一方面要求人們在與陌生人交談中有洞察他人心理的意識,另一方面就要求你得懂得一定的看微表情識人的技巧。
既然要對微表情有所認識,才能很好地去洞察交談對象的心理狀態,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先機,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去認識一下這神奇的微表情。
微表情,是人們日益關注的一個新詞,所謂的微表情是心理學名詞,就是指極大壓縮了正常表現時間的完整的情緒性表情,而在人們的不同表情之間,臉部的微表情就會不經意間把你內心真實情況泄露出去。在美國,微表情的研究被運用到了國家安全、司法系統、醫學臨床和政治選舉等領域。
微表情雖然會完整地表現在臉上,但在臉上持續的時間很短暫,很快就被其他表情或者是虛假的表情所掩蓋,因此,微表情最大的一個特征就在于“微”。姜振宇提到:“微,最關鍵的一點是有一個轉變,從浮現到消失,微表情一閃而過的時間不到1/4秒。”所以說,微表情一般很難捕捉,也很少人會對它有所察覺,且據相關的研究表明只有10%的人可以察覺到微表情變化。
或許正是因為微表情動作微小且迅速,所以相對于人們平時有意識做出的其他表情來說,更能反映出人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以及內心動機。
人的臉部笑、皺眉、發怒等表情變化都能迅速為人們了解心理情緒變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通過這些表情的變化去猜測人們當時的心意與動機。
通常人們會羞于把自己的心事說出來,但悶悶不樂的心情就毫無保留地寫在了臉上,因此,我們在日常的交流中應該盡可能地通過臉部表情來獲取更多語言以及非語言的信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對微表情的了解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免讓別人看透心思。
一次簡單的握手,一個眼神的接觸,一個淺淺的微笑,都透露出巨大的外交信息,如果在日常交際、職場或商務談判中能夠準確地抓住這些微表情所表達的情感意義,則可以捕捉到成功的機會。
我們在社會交際中,會與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就在這些人當中,有人品好的,也有差的,有大器的也有度量小的,有性格內斂的,也有熱情開朗的。但看錯人往往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所以通過微表情識人是一門很深奧的哲學,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才能準確地去利用微表情去看透別人的內心呢?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雙懂得觀察人的微表情的慧眼。
現階段的微表情研究還處在一個早期的階段,關注點在于如何構造有效測量微表情的工具設備。在這一領域,微表情的識別在2002年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這一年,保羅·艾克曼成功研制出了一個名叫(Micro-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METT)的微表情訓練工具,共包括前測(pretest)、訓練(training)、練習(practice)、復習(review)與后測(posttest)五個部分。據艾克曼介紹,通過這一套設備的訓練,人可以很快地就可以察覺到微表情的存在并提高其對微表情的識別能力。
人在正常情況下表達內心情緒時所做出的各種反應,都是自然且在一瞬間所發生的,如果是作假的話就會顯得呆板刻意。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注意去觀察人臉部的情況下,是不會發現對方的表情有什么變化的,因為人的心理狀態會在一瞬間反射在臉部表情上,可以說是來去匆匆,錯過了就當然不會洞察到對方心理的情緒變化了。
最早研究微表情的是美國,當時美國政府在反恐戰爭中想獲得更大的勝利,便希望通過研究識謊術來搜索到更多恐怖組織的信息,于是就組織了一大批具有實戰經驗的心理學家做相關的研究。現今的識破謊言的方法,多數是靠類似于測謊儀等的機器設備來輔助,測謊儀的工作原理是被測謊者如果有說謊的情況出現,測謊儀會通過被測者產生血壓增高、呼吸頻率變化、皮膚電反應的變化等來鑒別被測者是否說謊。但事實上,單靠測謊儀是不可以完全判斷被測者在說謊,因為測謊儀檢測的是謊言引起的焦慮等生理反應,而不是謊言本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也是20世紀最杰出的心理學家之一的保羅·艾克曼教授對測謊儀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它可能會錯過最危險的騙子:那些不在乎他們是否說謊的人,那些不知道他們撒謊的人,或者已經接受過說謊訓練的人。”由此可見,要拆穿謊言,測謊儀并不可靠。
保羅·艾克曼在所寫的《說謊》一書中介紹的“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S)”是他研究如何識別騙子的關鍵。在研究過程中,艾克曼發現人的臉上一共有43種動作單元,而每一種動作單元都由一塊或幾塊以上肌肉的運動共同構成的,各個動作單元之間又可以自由組合,所以臉上豐富的表情就這樣形成了。而在所形成的臉部表情中有3000種是具有情感意義的。
在中國,微表情等一系列的研究還是在初期的研究階段,而在這個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做心理應激微反應測試研究的姜振宇教授。他認為:“很多謊言都是伴隨著不那么對勁的臉部表情,可以讓人察覺出謊言,即便是訓練有素的騙子,也不總是能夠控制住他們真實感情的出口,那些從臉上轉瞬即逝的表情暗示了語言和情緒的不協調。”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你會發現小孩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他們臉上的表情是其內心情感最直接且最為真實的反應。人有七情六欲,在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時,會因內心情緒的變動而做出不同的表情,而人最原始的表情包括驚訝、厭惡、憤怒、恐懼、悲傷與愉悅六種。
動物界中,動物們會通過它們自己的五官來接收信息,周圍有什么風吹草動時就會立刻做出相應的動作來規避對自己不利的環境,當它們被突如其來的東西嚇到時會向后退或做出驚訝的表情。當人遭遇到未知或者突然的事請時也會做出驚訝的表情,在接收到外界新的信息刺激源的情況下,人會下意識地停下手上的工作并做出抬頭的動作,眼睛、嘴巴也隨之增大,表現驚訝表情的這些動作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
厭惡,是常見的一種表情,當人們遇到與其本身所處的文化道德環境不相一致的或者接收到負面的新聞信息時,就會做出厭惡的表情,這是內心對外界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的一種抗拒情緒的表現。
當人的厭惡情緒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內心的情緒無法排解時就會轉化成為一種憤怒的情緒了,臉上就會有憤怒的表情。從心理學上來說,人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外界的環境對個人的阻礙、延遲、冒犯或者自我懲罰等因素所造成的內心的不滿,繼而發展成憤怒的情緒。憤怒的人眉頭會皺起來,鼻翼會有外擴的現象,同時也會伴隨著緊握拳頭等肢體語言。
古時候有“杞人憂天”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而惶惶不得終日,愁容滿面,內心充滿恐懼。到了現在,有人說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一年,有些人會因此而憂心忡忡,有的甚至會對這一末日說法感到恐懼,而這些恐懼的情緒就來自于人對外界以及未來世界的不可預測性所引起的。內心恐懼的情緒一般會表現在人的臉上,臉上愁眉緊鎖的表情把他們內心的恐懼情緒表露無遺,“相由心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嬰兒在悲傷的時候會毫無忌憚地放聲大哭,而成年人悲傷時有淚不輕彈,卻把悲傷的表情畫在了臉上。悲傷的情緒,人們可以通過哭的方式把負能量釋放出來。在哭的過程中,緊閉的雙眼與下壓的雙眉可看出人內心正處在極度悲傷的情緒當中。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當人遇到高興的事情時,內心喜悅的情緒則會反映到臉上,而這一愉悅的表情通常會表現為笑容。人在悲傷時會哭,在高興的時候會笑,這些都是人內心情緒的反射,也是人最基本的表情,我們可以通過臉上的表情來初步判斷人的內心世界所處的狀態。http://www.iximo.com/
1、單肩抖動——不自信。
2、注視對方眼睛——撒謊中(為了看看自己的把戲是否得逞)。
3、中斷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謊(回憶中)。
4、回答時生硬的重復問題——典型謊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尷尬。
6、揉鼻子——掩飾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綿體在撒謊時容易癢)。
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憶,向右看是在思考謊話。
8、驚訝表情超過一秒,就是假驚訝。
9、男人右肩微聳一下,就是在說假話。
10、當不能倒著將事情回憶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編造的。
11、用手撫額頭——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懼,性欲。
13、話語重復聲音上揚——撒謊。
14、肢體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剛說的話不可信。
15、抿嘴,經典的模棱兩可的動作。
16、人撒謊的時候會摸脖子,典型的強迫行為。
17、縱火與強奸本質是相同的,都屬于宣張自己的力量。
18、撒謊的時候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表情,往往沒有任何表情。
19、在學校越受歡迎的學生越會撒謊。
20、手一直摩挲,一種自我安慰的姿態,當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說什么的時候,使自己安心說謊的時候會摸脖子,這是個經典的動作。
21、當真正的兇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時候,會表現出惡心、輕蔑甚至是害怕。但絕對不會是吃驚。
22、要是有人要將要實施血腥的罪行,就會出現這樣的表情:眉毛朝下皺緊,上眼瞼揚起,眼周繃緊。
23、亮出中指(fuck的手勢),這是象征性的還有特定意識的下意識手勢,充滿敵意。
24、鼻孔外翻,嘴唇緊閉,生氣。
25、下巴揚起,嘴角下垂,自責。
26、眉毛向上,拉緊,恐懼。
27、當你不相信自己在說什么的時候,就會摩挲自己的雙手來使自己安心。
28、如果先突然大聲說話,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這是對可怕事情反應的手勢時間差。如果是真的發火,這兩個動作會同時進行。
29、提高右邊的眉毛,表示你很疑問。
30、嘴唇左邊向撩起,假笑。臉部74%的真實感受,往往會在右臉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