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漢族、漢字、漢服、漢族器樂,作為炎黃子孫,你了解多少?

漢族

漢族,是外族對華夏族的稱呼,此稱謂始于漢代,并沿用至今。

漢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使漢族不斷得以發展興旺,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的主體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

漢族又稱為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把S子孫”和“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漢族歷史發展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并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并先后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公元前2700年,活動于陜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于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后兩個部落結為聯盟,并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后,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狄相區別。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并、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于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并建立了秦朝,隨后漢朝建立,并統治中國400馀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云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漢族民族文化

一、民族圖騰。漢族民族圖騰“龍”到封建社會則成為皇權的標志,龍是皇帝的化身,鳳則為皇后的化身?;实鄣娜菝病⑸眢w、服裝、座位、床鋪……都冠“龍”字。影響所及,民間迷信認為帝王是龍轉世,俗稱“真龍天子”。而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都戴鳳冠,皇宮的建筑稱為鳳闕或鳳樓,皇帝乘坐的車稱為鳳輦,皇帝儀仗所用的華蓋稱為鳳蓋??傊?,在宮廷的裝飾藝術中,龍鳳無處不有,始終處于顯赫的地位。現在龍鳳作為皇權的標志雖然隨封建制度的崩潰而消失了,但民間仍以“龍躍鳳鳴”來比喻才華出眾的人物。

漢族對龍鳳的崇拜在民間習俗中也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由于民間迷信龍能行云布雨,所以龍王廟與土地廟、祖廟一樣遍布漢族民間,用以祈求龍神調和風雨,使五谷豐收。大旱季節常舉行求龍降雨的儀式。同時,民間還崇奉龍山,將村前、村口或村后某座山視為龍山,山上草木視為龍鱗,山脈視為龍脈,均為神物,嚴禁砍伐和破壞。有的農村為了求得五谷豐收,每年正月要行迎龍儀式,此俗至今仍興。

漢族對龍鳳的崇拜,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傳統習俗。

元宵節耍龍燈,端午節龍舟競渡,喜慶日要跳龍舞、鳳舞和行鳳凰燈。南陽漢代畫像磚刻中就有鳳舞的形象。過春節時,華東地區一些農村的民間藝人手持五彩鳳凰燈,唱著贊歌到各家祝賀。

由于龍的形象威武嚴肅,象征個性的堅毅剛強,所以漢族民間喜以“龍”作為男性的命名;而鳳的形象艷麗優美,象征女性的美貌溫柔,民間又有喜以“鳳”作為女性命名。此俗至今猶然。

由于人們對龍鳳的崇拜,千百年來,龍鳳形象的紋飾遍見于繪畫、工藝美術、雕刻、建筑裝飾以及民間文藝創作之中,人們可以從龍鳳的藝術形象中,直接感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氣質和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因此,龍鳳紋飾也就成了漢族傳統文化的象征。

二、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輝煌的技術成就中,對世界科技發展和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上面提到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造紙術:據考古發現,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于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采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并采用石灰堿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后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后,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后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中國造紙發明以后,由于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涂上墨,印在紙上。由于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于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升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后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制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后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钭钟∷⑿g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藥:火藥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藥。到宋元時期,各種藥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藥武器?,F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制造于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于靠火藥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鹚幵?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藥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后,我國制造火藥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后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后,也會產生磁性。于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于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后傳到阿拉伯地區,并很快傳到了歐洲。

除了“四大發明”,漢民族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科技含量相當高的成果。

漢族先民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刺繡的技術。 這方面的發明,應歸功于漢族的婦女。傳說黃帝之妻、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距今約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紡輪,用來紡絲和麻。漢代發明紡車,初為繅絲卷線,后來用于紡棉,13世紀傳入歐洲。刺繡工藝依地方特色分為京(北京)繡、魯(山東)繡、蘇(蘇州)繡、湘(長沙)繡、廣(廣州)繡、川(成都)繡等。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原始瓷器從陶發展而來,最早見于鄭州二里岡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年間,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并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

柴窯是后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末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

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并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里青、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

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里可以映見,花紡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后霽色而得名。

現在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薄瓷聞名;湖南醴陵,以釉下彩著稱;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采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漢族善雕琢,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角雕及椰雕、煤精雕等類。泥塑是漢族民間流傳的工藝品,以天津“泥人張”和無錫惠山的彩塑最為有名。

在農業科技方面,漢族先民最早發明和使用雙齒木耒和鏟形石耜、骨耜耕耘土地。周代有了金屬農具。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鐵犁,公元前2—前1世紀設計了犁壁并裝在鏵犁上,大大提高了啟土和翻土的效率。與此同時,鐵鋤已普遍制作使用。公元前2世紀發明了耬(以畜力牽引的多管種子條播機)和揚車(旋轉式揚谷扇車)。公元1世紀發明了龍骨水車(腳踏式板葉鏈傳運器,主要用于提水)。這些發明使中國農業的面貌大為改觀,并由此奠定了建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國的堅實基礎。

由于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漢族先民留下了豐富的漢文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如《管子·地員》、《尚書·禹貢》、《周禮·職方》記錄了各地土壤分類及物產。《禮記·月令》記錄了春夏秋冬各月的特候和農事活動?!秴问洗呵铩分械摹渡限r》、《任地》《辯土》、《審時》等四篇農學專論,分別論述重農、精耕細作、施肥灌溉、不違農時的道理和具體作法。

漢族傳統節日

漢族歷史悠久,世代傳襲,逐漸形成了民族傳統節日的一個完整體系。一年之中,其主要節日,按農歷順序排列有:

正月初一為元旦,即春節。正月初七為人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叫元宵節或燈節。二月十二為花朝節,又叫百花生日。三月三為上已節,又叫修禊節。三月還有清明節、清明前二日(或一日)又為寒食節。四月初八為佛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七月初七為七夕,叫乞巧節或女兒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叫鬼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一月有冬至節。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為除夕。另外還有社日,又分春社和秋社,是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伏日,祭祀以隱代避盛暑;臘日,祭百神以逐疫。

漢族節日發展至今,最興盛、隆重、熱鬧,最有群眾基礎的是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一般從臘月辦年貨、撣塵、送灶君、掛年畫、貼春聯開始,經除夕吃團圓飯,俗稱“年夜飯”,守歲到正月初一過春節形成高潮。春節期間主要活動是“拜年”。長輩一般要給后輩若干“壓歲錢”,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裝打扮。節日期間開展多種文娛體育活動。節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掃地,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不要女人下廚,多為討彩求吉?,F除破除了一些迷信習俗外,其余均盛行不衰。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古代漢族這時還開展放風箏、蕩秋千、踢毽子、蹴鞠(即踢足球、打馬球)等文體活動。有的還有踏青和插柳的習俗。現在除祭掃祖墓外,青少年學生還要祭掃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節日食品南方多為清明果。

端午節主要習俗是家家戶戶要包粽子、吃粽子,要在門上掛菖蒲、艾葉,屋角噴灑雄黃酒;小孩要掛香袋并在額頭上用雄黃酒畫一個“王”字;大人喝雄黃酒。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是吃團圓飯、吃月餅、拜月賞月。

另外,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薄俄n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后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歷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漢族宗教信仰

在神論信仰方面,漢族沒有一個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遠古時期傳下來的"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大自然的崇信,始終影響著漢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認為世上存在著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神靈,所以漢族歷來信仰"神仙"。古代漢族崇拜的神仙眾多。

對于天,有總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認為青帝主東,赤帝主南,黃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東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對于山水,認為山有山神,不僅五岳奉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認為水里有“四海龍王”,龍王除統領水族外,還掌管興云降雨。

對于地,認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稱“社神”,俗稱“土地公公”。同時一樹一石也都被賦予神靈。

對于一些自然現象,認為雷公是司雷之神,電母又稱“雷婆”,是司閃電之神,丙師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風之神,回祿是火神。

對于地理方位,認為青龍是東方之神,并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并兼兇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武其形象為龜或龜蛇合體。是北方之神。四神合“四方之神”。

對于動物精靈的崇拜,較普遍的認為是狐貍可以修煉成精,化成人形,被尊為“大仙”、“狐仙”。除了對大自然的崇拜而產生對各種神的信仰以外,人們還把人生的姻緣、壽祿都看做有神靈在主宰。

對于愛情,有象征夫妻相愛的“和合”之神,奉之為女神的有四個:一為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二是碧霞元君,其為泰山神--東岳大帝之女;三是斗姆,其為北斗眾星之母;四是素女,極善彈琴歌唱。壽星,即老人星是專司長壽之神,又叫“南極老人”,俗稱“老壽星”。麻姑作長壽女仙,故祝女壽者多以麻姑像贈送,名“麻姑獻壽”。還認為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文昌是主宰功名、祿位之神。隨著佛教的傳入,漢族民間又認為觀音菩薩是送子娘娘,專管生育男孩。又認為閻王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

在漢族民間,一些歷史人物也變成了人們崇拜偶像神,如所謂“八仙”(漢鐘離、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鐵拐李),原來都是歷史上的人物。又如三國時關羽也被尊為神,關公廟遍布南北。其他歷史中被擁戴為神,塑成偶像,隨香火的就更為普遍。另外,三十六行各行各業也都有自己的“祖師”被奉為神祇。

由于鬼靈觀念的影響,民間又崇信各種鬼怪,如吊頸鬼、短命鬼、僵尸鬼、硬頭鬼、水鬼等。凡此種種五花八門的多神信仰,在長期的封建統治下形成“神權”束縛著漢族人民。解放后經大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神權”基本上被打倒,但其影響至今猶存。

在思想學說方面,有兩個由漢民族創立創造的重要思想體系:儒家、道家。

儒家是先秦時期由孔子所創立,此后長期主宰中國封建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的思想流派。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宗教,即儒教,孔子是教主。

儒家形成于春秋末期社會大變革時期,其基本思想特征是:重實踐,重人事,重倫理,重教育,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系等。其學說雖然歷經更迭,卻一直以教育感化為中心,將知識、心理、倫理、政治結合起來的政治學說,以“仁愛”為核心,以“中庸”為準繩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倫理哲學,即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綿延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種特質。

清代乾嘉以后,儒家的地位與影響日趨衰落,五四運動以后,逐漸被新興的革命思潮所取代。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漢族傳統宗教信仰之一。它淵源于古代的巫術、秦漢時的神仙方術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等。在發展過程中,還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論和教規、儀式,形成了十分龐雜的思想體系。黃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或法則,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認為人通過修煉得道,就可以“形體得之永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而永存天地?!暗隆笔堑澜探塘x核心的另一面,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認為凡是符合“道”的準則,即為“有德”的思想,并加以衍化。主張人皆應修道德,使“道普德溢”,乃可國泰民安。道教中還有“玄”的概念,指精神性的宇宙本體,認為“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超乎物質的精神體。道教還提倡“無為”與“清凈”,這是該教對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基本態度。認為治理天下要順乎社會,與民休養生息。個人處世要擯棄妄自作為,追求清靜寡欲。同時提供"抱樸",即抱守本真,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世事所困擾。道教是多神教,認為世間可分天人兩界,神有天神、地祗、鬼與諸仙之分,各類神都有最高的統領者。其崇拜的最高尊神為“道”人格化的“三清”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為老子。其修煉方法有服餌、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

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積累了大量經籍書文,后多編入《道藏》之中,對中國封建時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化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均曾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它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宗教文化體系,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教作為漢民族的傳統宗教信仰,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這股思想潮流當然也流進了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在瑤、阿昌、白、毛南、仫佬、土家、壯、布依等民族中都有較為廣泛的影響。

漢族冠禮儀式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代漢族十分講究禮節,禮俗別具一格。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漢族對于不同的對象均有相當的禮節,分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隸拜九種,稱“九拜”。后經發展、演變,一般最常見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種。

打拱,就是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稱之“納萬?!薄窗?,即不友好的拜見禮則相反。作揖,除拱手外,還要彎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長揖之分。高揖即雙手高舉,長揖除拱手高舉外,還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禮。打拱和作揖往往連用,大約是古“九拜”中之“振動”演化而來。這種禮節無尊卑上下之分,為平輩之間的常禮。在古代漢族民間,友人相遇也往往邊說“謝”,邊打拱作揖相讓,以示尊重。

跪拜,是漢族的一種莊重的禮節,主要包括稽首、頓首、空首等形式?;资沁殿^至地并停頓一段時間,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禮節,常作臣對君之拜。頓拜,即頭叩地,通用為下輩對上輩、下級對上級的拜禮??帐?,是手著地,拜頭至手。此外還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時極流行。

辛亥革命后,隨著封建君主制度的廢除,跪拜禮遂被廢止,但并未絕跡,直到解放后才徹底摒棄,但民間下輩對上輩有時也偶用此禮以示敬重。同時,打拱作揖的禮節也漸被握手禮、舉手禮、注目禮、問好禮以及點頭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絕跡。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布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于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漢字

關于漢字的歷史,基于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所以通常我們說漢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脊藕臀墨I記載說明漢字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符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體系。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自從有了漢字,中國大部分地區通用的文字都是漢字,至今,漢字已不僅僅是一種交流信息的媒介,更是華夏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亦是一門偉大而獨特的藝術。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墩f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崩钏棺鳌秱}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苯翊娆樼鹋_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滴踝值渖蠈λ械淖诌€注有小篆寫法。

5.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癫莩霈F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7.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凳吓e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

8.行書

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ǘ嘤诓莘ǖ慕小靶锌?。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漢字特點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于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圣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目前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是創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創造并授予人類詳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記載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這種字母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圣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F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愿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愿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也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達到16億以上。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好的享受。

漢服

漢服,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此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合。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征,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漢服在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里找到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屬于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漢服發展歷程

漢服戎裝漢服的形制以四書五經為中心,通過輿服志的沿襲,千年來禮服嚴格遵循禮制并未有太大的變化。百姓常服則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豐富。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制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制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后片縫合,并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后,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準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山東曲阜成人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后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于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西塘鄉飲酒禮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后,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裈”)。由于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余,所以至東漢以后,直裾逐漸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漢服主要形制

中腰對襟襦裙目前現代漢服在古代考據漢服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于現代社會人人平等,古代的朝服、官服、平民服、奴隸服不提倡),有了現代漢服自己的特色。

【按場合分】

(一)中衣

主要特點:百搭,搭配常服或禮服;

細分:中衣、中褲、中裙、中單

(二)常服

主要特點:窄袖;

漢服襖裙場合:非特定重大節日或小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穿,平常穿的服飾。

(三)禮服

主要特點:

(1)(隆重)三重衣廣袖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簡潔)琵琶袖襖裙禮服:琵琶袖+馬面裙

禮服主要有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琵琶袖+馬面裙袒領錦半臂裙襦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四)裋褐

主要特點:運動、家居穿的。一般是窄袖上衣搭+垮褲

(五)宗教服飾

主要有道教的道服、佛教的僧衣、巫教的巫女服等

1、道服: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的服飾

2、僧衣:佛教的和尚和尼姑的服飾,顏色一般淡色單色

3、巫女服:巫教的巫女和神漢所穿

【按款式分】

(一)襦裙

特點:裙衣分體,可搭系帶,齊胸襦裙不可搭腰帶

1、高腰襦裙 基本特點:高腰

2、交領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

3、對襟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對襟

4、齊胸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齊胸

5、襖制襦裙(襖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琵琶袖、中腰襦裙 基本特點:中腰

7、半臂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半臂

(二) 深衣

深衣特點:裙衣一體,可搭腰帶、系帶

鞋簪配飾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綴深衣

4、圓領袍衫

(三)外搭

1、大袖衫

2、斗篷

3、半臂

4、比甲

5、褙子

(四)內衣

中衣、中裙、中褲

(五)衣飾搭配

現代漢服是指立志于復興華夏文明的志愿者,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征,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從而復原的漢族傳統服飾。

著漢服奏雅樂現代漢服須遵循的主要原則:第一,現代漢服必須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第二,現代漢服必須是具有數千年來華夏(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服飾基因。第三,現代漢服要有嚴謹的著裝規范意識,體現漢族人禮義廉恥的文化要求。

現代漢服的基本定位:漢服是漢民族禮服。

現代漢服的實用要求:現代漢服一般實用于祭祀祭典、婚喪嫁娶、傳統節日、慶典、冠禮笄禮(成人禮)、傳統文體竟賽項目等。

漢服射禮現代漢服現狀:漢服產業發展迅猛,漢服商家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質量、價位的漢服以及相關配飾。在漢服復興的過程中,對于民族服飾不同層次的質量要求、款式選擇都是處于完善狀態的。

(1)每個人喜歡的款式不一樣是對的,但因為對漢服認識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袍們對漢服的認識會經歷一個從單純由“華麗、好看、吸引眼球”到“適應日常生活、環境氣候”等的思想上的轉變。

(2)漢服款式資料來源:綜合現有文物與史籍記載。禮服款式相對穩定,常服款式選擇較為多樣化。

(3)漢服運動是由民間自發發起的,擁有其獨特的活力,而現有漢服的款式也是為復興的主體——普通同袍所自發選擇的,也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漢服的影響

漢服由于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兇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后,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1)鮮卑。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后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2)日本。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養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禮、冠禮、婚禮等周禮儀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平安末期武家勢力壯大,效仿公家裝束制作禮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還有直垂、肩衣、裃。江戶時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學,開展了復禮復古的天寶“裝束御再興”運動,復興公事主義,日本有職故實家開始對裝束的考證,并且復興了天皇黃袍的染色技術。德川家康的《禁中并公家諸法度》規定了天皇及諸臣的服制,主導復禮復古。德川綱吉還頒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國的喪服制度。同時,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證漢服的方法,通過公事主義體系的明経道、紀伝道對儒家經典的考證以及有職故実家對于裝束的繼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服制。光格天皇、孝明天皇甚至復原了冕服用于登基大典。

考證復原十二單的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承認:“廄戶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階大寶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于漢,盛于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誤曰:“千來猶效,漢衣冠元是”。本邦之古傳也豈效漢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為衣冠而美風俗,以正上下禮儀,人無禮儀則何為人?豈非當務之急乎?”

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為官學以來,通過藩校講授使小笠原流禮法廣泛傳播。1632年《小笠原家禮書》出版。日本江戶所采用的是受朱子家禮所影響的武家小笠原流禮法以及伊勢流禮法,這是現代日本禮儀和現代和服的基礎。清人亦認為日本衣裳同于漢制。1938~1939年《禮儀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禮法要項》,普及了小笠原禮法,包括服裝、禮儀(冠婚葬祭)?!抖Y法要項》第九章規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禮服紋付羽織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禮服、訪問服等。但大多數日本人不知道和服來源中國的吳地。

(3)朝鮮。唐代時期,新羅請求唐太宗賜漢衣冠,革除新羅服飾,以同于中國。李氏朝鮮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悉遵華制。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并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幞頭的后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幞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后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后翟衣樣式。而現代朝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襬十分寬大、蓬松。

(4)越南。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后(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后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如1898年駐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1857.8.20—1935.7.4)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漢服相關禮儀

漢服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渡袝x》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薄蹲髠髡x·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敝袊怨啪捅环Q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禮儀的一部分。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冠禮和婚禮是嘉禮的核心。祭禮即吉禮?!吨熳油身氈吩弧胺蛲芍畬W,始于衣服冠履?!币鹿谑嵌Y儀之始。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年滿二十后方可衣裘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字背后的故事知多少?【內附開獎名單】
漢字為什么要叫漢字?怎么不叫中華字?
魏碑為什么會出現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湖北省新高考聯考協作體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
中國古代書法演變歷程
八個甲骨文數字有人錯兩個有人錯三個,能一個不錯說明你真的很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遵化市| 同仁县| 新邵县| 东乡| 松江区| 科尔| 紫云| 乡宁县| 中阳县| 雷波县| 钟山县| 浠水县| 铁岭市| 昔阳县| 杂多县| 肥东县| 高雄县| 九江县| 家居| 故城县| 安塞县| 曲阜市| 哈尔滨市| 高密市| 宁强县| 南安市| 子长县| 凤城市| 新郑市| 九龙县| 谢通门县| 中阳县| 汾阳市| 玛沁县| 鲜城| 绿春县| 平和县| 乳源| 安岳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