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即閉阻不通之意,當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三氣雜至之邪侵襲后,氣血為邪氣所阻,不能暢通,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筋骨等處疼痛、酸楚、重著、麻木等一類疾患均稱為痹證。
有關本病的記載,曾見于《素問.痹論》,對本病因、病機,證候分類及預后等方面均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金匱中風歷節病篇》中所述的歷節病,亦屬痹證范疇。
本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病情輕者只在某些肢體、關節等處,感到酸楚、疼痛,并當天氣變化時加劇;嚴重者則疼痛、酸楚顯著,關節腫大,并因反復發作而致關節攣急屈伸不利。更有久病不愈復感外邪,病邪由淺入深,由經絡而入臟腑,出現臟腑氣血阻閉的癥候,即《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但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常有所偏勝,故臨床癥候也有所區別,以風邪勝者為行痹,寒邪勝者為痛痹,濕邪勝者為著痹。
若因患者體質素屬熱盛,加之風寒濕邪外束,邪郁化熱而成熱痹。因此,臨床上將痹證主要分為風寒濕痹和熱痹兩大類。
本病治法以祛邪通絡為主,并根據臨床癥狀,辨其何邪偏勝,而分別運用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法。
現代醫學的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可參考本證辨證治療。
(病因病理)痹證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正氣偏虛,腠理不密是發病的根據,而感受外邪是發病的條件。因此本病的屬性和證候表現,取決于患者體質的陰陽偏盛和病邪的性質兩個方面。
1.風寒濕痹 由于體虛,陽氣不足,腠理空疏,衛陽不固,風寒濕得以乘虛侵襲,阻于脈絡,而致氣血運行不暢,即成為風寒濕痹。《濟生方》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2.熱痹 素體陽氣偏盛,臟腑經絡內有蓄熱,復感風寒濕邪,邪郁化熱,熱邪留著關節、經絡、肌腠而成熱痹。故尤在涇說:“腑臟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郁,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君痹歙然而悶也。”
本病的病機是由于邪氣痹阻經絡,營衛不通,形成關節久腫不消或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關節周圍亦由邪氣痹阻經絡,營衛不通,形成關節久腫不消或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關節周圍亦由此而失去氣血的濡養,故肌肉瘦削。亦有病久邪深,由經絡而波及臟腑,產生臟腑病證,其中心痹與肝腎不足的癥候較為常見。
(辯證論治)風寒濕痹和熱痹,大多具有肢體關節疼痛、酸楚、活動不便等共同癥狀。但諸證的輕重及其他兼證則各有不同。其特點是:行痹以游走性疼痛為主;痛痹以劇烈疼痛,痛有定處,畏寒肢涼為主;著痹以關節腫脹、重著不移為主;熱痹以關節紅腫熱痛、面部或全身發熱、口渴、煩悶不安為主。
(基本手法)
1.推撫肢體疏經法 在病人患肢部,分別用手掌小魚際,拇指羅紋面做離心性推撫,反復操作,用力適宜,重點部位可以重推,選取面部穴位,分別揉、壓。
2.揉撥患部活血法 在病人人患肢部位,或關節上下,分別用手掌小魚際、多指或拇指由輕到重緩慢揉動;改用掌根、指關節或拇指撥以上部位,以面部酸脹為度。
3.敲擊患部溫經法 在病人患肢部或關節處,分別用單掌空拳扣擊,或兩側掌、側指、空掌交替敲擊以上部位,以面部酸脹有熱感為度。敲擊力量應適宜。
4.搓擦患部散寒法 在病人患肢或關節處,分別用兩掌對搓,或用單掌、小魚際肌搓患部,以局部有熱感為度。
5.系扎肢體鎮痛法 在病人患肢近端,用繃帶系扎,時至20分鐘,重點刺激部位,可墊上紙團或棉絮,上肢多系扎臂叢神經于極泉穴處壓墊,下肢系扎國窩或股部中段。
6.牽拉肢體展筋法 分別牽拉患者肢體,緩緩抖動,用力適度。
7.壓放俞穴通脈法 根據患病部位不同,分別用拇指、掌根或小魚際肌壓放缺盆、極泉、肓俞、氣沖、委中等俞穴,以熱感向下傳導為宜。
(分型施法)
1.行痹 證見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涉及多個關節,而以腕、肘、膝、踝等處為多見,關節屈伸不便,或見寒熱表證,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或脈緩。治療當重用推撫肢體疏經法,揉撥患部活血法,壓放俞穴通脈法,配用敲擊患部通經法,搓擦患部三寒法,以祛風通絡為主,佐以散寒除濕。
2.痛痹 證見肢體關節疼痛,痛有定處,疼痛劇烈,遇寒則痛增,得熱則痛減,關節屈伸不利,冷痛肢涼,局部皮膚不紅、觸之不熱,舌苔白,脈弦緊。治療當重用揉撥患部活血法,敲擊患部溫經散寒為主,佐以祛風除濕。若上肢疼痛為主,可重取天鼎、缺盆、天宗、極泉;如下肢疼痛為主,可重壓環跳、臀中、殷門、委中。
3.著痹證見肢體關節疼痛、重著、腫脹,活動受限,痛處固定不移,或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治療當酌情選用以上基本手法,用力以輕為度,必要時配合藥物,以除濕健脾為主,佐以祛風散寒。
4.熱痹 證見關節疼痛,面部灼熱熱紅腫,得冷則舒,痛不可近,關節不得屈伸,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舌苔黃燥,脈滑數。治療可酌情選用推撫肢體疏經法,揉撥患部活血法,壓放俞穴通脈法等,并配合藥物治療,以清熱化濕,佐以祛風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