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勝強”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神話.這個神話濫觴于太極拳。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的一大優秀拳種,無疑是中國人對全人類的貢獻。太極拳重柔化,練習時緩慢,適合于各類人群,特別是年老體弱者,于是就演化出“以弱勝強”的神話,并被一些“大師”定為太極拳的本質特征之一。
可是,太極拳真的是以弱勝強的拳術嗎?
在永年流傳著“楊老禪推車——平端”的典故,說明楊露禪的力量實在不一般!
陳長興號稱“牌位先生”,絕非贏弱之人!郝為真當年使用八十斤的鐵棒練太極通桿,今人誰能再現風采?
陳發科、楊澄甫均是身材魁梧、體力超人,他們冠絕一時,真的是“以弱勝強”嗎?顯然不全是。
再說了,如果真的可以“以弱勝強”,那么我們的國家、民族還搞什么現代化建設?還要“自強不息”干什么?我們又何必每天辛辛苦苦地練功夫?我們就一直弱下去,然后“以弱勝強”,那有多好啊!這自然是笑話。
當然,您可以舉出許多所謂的“以弱勝強”的例子,大到諸如“赤壁之戰”、“國共內戰”之類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小到兩個人的比武較技。
可是,從戰爭來講,強與弱不只表現在人數、武器裝備等方面,還表現在主帥的意志力、智謀、天時、地利、人心向背、外交等諸多方面;從一對一的比武較技來看,強與弱也不只表現在個頭大小、體重多少、力量大小,還表現在靈活程度、神經反應、技術應用熟練程度、實戰經驗、心理素質以及風向和陽光向背、地理坡度等諸多方面。諸多方面的綜合實力強的一方才是真的“強”,也就必然會勝利。
“以弱勝強”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可以“易弱為強”,這才是武術的魅力之所在。
“以弱勝強”,其實是“易弱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