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根據這樣的框架,進一步設計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老師、學?;谡n程標準的來設計教學、命題、作業、考試。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體
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的素質?我們關注的是,畢業以后,作為一個公民,學過化學和沒學過化學有什么差異?化學能留給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是什么?
張緒培:我們現在研究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要通過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一個人的素質是經過一門一門學科的教學去實現的,而不是簡單地增加一些“蹦蹦跳跳”的內容。因此,素質教育反映在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反映在課程中、教學中、課堂中、活動中,反映在學校的顯性和隱性的文化中。有人說,什么是素質?當你把在學校學的知識都忘掉的時候,剩下的就是素質。今天孩子在課堂里學化學,不是讓他成為化學家,因為這畢竟是極個別人的事。我們關注的是,畢業以后,作為一個公民,學過化學和沒學過化學有什么差異?化學能留給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是什么?這就是核心素養。
這次制定課程方案的時候,學科專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這門學科在孩子身上能夠產生哪些變化?對孩子的素養有哪些貢獻?后來就簡稱為“學科核心素養”。并且以此為綱,選擇教育內容,確定教學要求。教育目標一定要從追求分數轉到育人為本,轉到立德樹人。現在,我們大量的教育研究只是怎么提高分數,為了提高分數,給孩子做大量的題目,報很多學習班,為了追求高分可以犧牲孩子的健康、性向和志向,更罔顧孩子的素養形成。這種局面必須改變。
陳文強:關于核心素養的培育,我校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調整課程結構。我校在認真總結近百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辦學經驗,在2006年提出了“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熱愛科學、追求卓越,把學校建設成為師生生命成長、人生發展的幸福家園”的辦學理念,基于此理念,啟動了系列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校本課程建設,并著手梳理,把眾多校本課程整合為:品德與價值觀、生命與健康、語言與文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探究、信息與技術、藝術與審美七大領域。
二是豐富課程內容。2006年以來,學校持續建設綠色校園、書香校園、文化校園、智慧校園,并全面開發各領域的延伸型、發展型、研究型、創新型等課程,動、靜、雅、趣,這些素養型課程適應學生身心特點、愛好特長,提供學生多樣選擇的可能,進而滿足學生差異性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學校團委、學生會開展體驗類、探究類、實踐類、服務類等社團活動、社區服務,讓學生從學習者向組織者、活動者、探究者、實踐者轉變,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進知識、能力轉化為素養,并促進素養的進階、提升。
三是推進學科融合。以學生的素養不斷進階提升為目標,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各學科知識,貫通價值觀、思維力和創造力,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并借此激發學生志趣、引導學生制定生涯規劃、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終身學習能力與習慣,培養跨學科、跨領域人才成長的核心素養。
朱晉麗:如何將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生的素質,我們更多的是在操作層面進行實踐。我們有一套完善的個性化分析診斷系統,通過對學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學習風格、學習方法和學科漏洞進行測評,形成綜合性的診斷報告,老師結合報告為學生制定一套完整的個性化學習成長方案,然后根據方案分階段進行個性化輔導。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學生進步比較快,就會有比較好的成就感,當他有了成就感,慢慢地就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我們也非常關注家庭教育,一個孩子的成績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學校老師,家庭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追求一個共同特征核心素養的時候,怎么樣考慮到為不同的人提供素質教育?給孩子尋找適合的教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張緒培:這次的高中課程方案修訂有兩個主題,其一,就是核心素養,解決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其二,就是如何實現共同基礎上的差異發展,這也是我們這次年會的主題——為孩子尋找適合的教育。因此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如何把對全體學生都做要求的必修內容減下來,同時,把選修課的內容增加上去。也就是說,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給孩子更多選擇的余地。
在這個方案修訂之前,有一個課題是專門研究高中是干什么的。最后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高中是一個特殊的階段,有很多國家并不把高中納入到基礎教育,而把它作為一個特殊階段。特殊在哪里呢?第一,18歲,正好由少年向成人過渡,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第二,是開始分化逐步形成性向的階段。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發現自己適合干什么,能夠干什么,想干什么,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潛能在哪里?是什么?因此,高中課程應具有更大的彈性。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努力,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彈性還顯得比較小。
崔允漷:我講兩個數字,一個是我們2003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必修學分是116分,現在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必修學分是88分。其實高考3+3,也是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奠定的框架。后邊這個3,在上海的高考方案中就有20種組合,而原來只有文科、理科兩種組合。高中階段最核心的或主要的矛盾就是共同和分化的矛盾,這也是此次高中課程方案修訂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到底什么是核心素養?世界各國可能用詞不一樣,如OECD用勝任力,美國用21世紀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問題是一樣的,都是在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讓他順利地在21世紀生存、生活與發展”的問題。我們在研究世界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關于核心素養的定義的基礎上,明確界定核心素養是個體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生活情境時,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念、思想、方法,解決真實的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這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解題能力,也不是指能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個體在未來面對不確定的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真實問題解決能力與必備品格,它是通過系統的學習而習得的,是關鍵的、共同的素養,具有連續性與階段性。
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對外圍而言的,有兩層意思:一是關鍵,是指個體在21世紀生存、生活、工作、就業最關鍵的素養。二是共同,是指課程設計所面對的某一群體所需要的共同素養。“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都是一個整體,是育人目標、學科育人價值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具體體現。但是,當我們設計課程的時候,需要將上述的育人目標進行分解,需要具體化,盡管這一過程會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為了課程的設計、教學與評價,這種功能的喪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課程設計、教學與評價必須付出的代價。否則,“雙基”、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就沒有落實或培養的路徑或層次,就會成為口號。
將課程目標定位在核心素養上,教師、校長、課程設計人員面臨最大的挑戰在哪里?第一,需要我們的關注發生轉向,即如何從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轉向到素養的養成?如何從關注“教什么”轉向到關注學生學會什么?第二,需要我們的課程觀發生轉變,重新認識課程的經典問題。19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價值”;20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誰的知識最有價值”;21世紀,經典問題成為“什么知識最有力量”。隨著課程經典問題的轉向,我們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讓知識成為素養,讓知識變成智慧,也就是說,只有能成為素養或智慧的知識才有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討論核心素養,討論如何編制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老師如何開展基于素養的教學,校長如何提升自己的課程領導力,開發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朱晉麗:民辦機構是公辦體系的重要補充,作為民辦機構,我們的課程體系設置更為具體。在個性化的輔導過程中,讓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我們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學習課程系統,包括學科課程、助力成績課程、護航成長課程、致力成才課程等;針對教師也有一套系統的師資培訓體系,因為要落實核心素養,首先是落實教師問題,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了,對核心素養認識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實施課程,更好地開展個性化教學,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期盼著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陳文強:學校要求并積極引導教師既當好經師,又當好人師。在教學中滲透教育,做到教書與育人兩不誤,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的基礎,又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素養不斷進階、提升。學校強調教師要變教學視角為教育視角,突破傳統的知識視野、課堂視野,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田,給學生適合的教育。
沙龍小結
袁振國:和幾位嘉賓深入地討論,我有三點認識:第一,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要求并不是今天開始的,進入信息化以后這種要求越來越重要,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核心素養?其實,不必執著于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明確標準的答案,對核心素養理解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事實上,現在教育課程標準中做了大量的努力,新的課程標準一定會得到新發展。第二,核心素養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教學的變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能夠把知識加以綜合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化能力的關系上,實現從把知識作為手段到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轉變。第三,教育工作是一個不斷收縮拓展、收縮拓展的過程,從廣義社會教學到學校教育,現在又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著力點在“育人”。非常感謝四位專家帶來的智慧!
“覺民教育”依托傳統文化,以“明德、循道、正覺、悟民”為核心精神。以“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睘椤八沟烙X民”的思想基礎,開展“覺師覺生教育”,使人敏感,喚醒潛能,啟迪智慧。秉教育良知,擔育人重任,持教育情懷,塑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