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古傳奇?武俠版》的官方網站編輯陳青眉文章闡述“大陸新武俠”旨在提倡:
①新江湖:江湖是社會的縮影。新江湖將是21世紀華人社會的象征,是都市的、當代的、復雜的、活躍的當代城市文明的縮影。新江湖將更加豐富、復雜、活躍、多元化。
②新俠情: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獨立不羈,也是俠之大者。在肯定俠客快意恩仇、拔刀相助、善惡分明、正邪對立、為國為民的同時,也提倡多元、相對的俠客價值觀念。提倡俠客在學藝、戀愛、江湖成長中追求自由,實現自我,展示獨特的個性。
③新體驗:在發展傳統的俠情小說的基礎上,提倡和鼓勵都市俠義小說、女子武俠小說、玄幻武俠小說等新題材的創作。作品將更加豐富、多元、個性化、有想象力、節奏明快、有青春朝氣。
④大武俠:繼承金古梁溫黃等大家的傳統,接納當代豐富多彩的多元的文化元素進入武俠之世界,為武俠文化開疆拓土,適應新時代的精神需求,百川歸流,有容乃大。
一、大陸新武俠走向何方----有感于《少年無情》被撤
當我看到十分不愿看到的一幕--《少年無情》被暫停連載,面對這個消息,我不由想到--大陸新武俠究竟將走向何方?
看《武俠版》很久了,但是真正令我心動,可以在“武俠”二字后冠以“文學”作品卻寥寥無幾,而毫無疑問,《邊荒傳說》和《少年無情》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無論是黃易還是溫瑞安的早期作品我都讀過不少,可是沒有哪部能和以上在《武俠版》連載的兩部作品更有深意,更有文學價值。然而,《邊荒》因為盜版問題被停載,這可以理解,但是《少年無情》呢?卻完全是因為讀者的要求!
《少年無情》是一部好小說,是一部將武俠以純文學表現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佳作,而且蘊涵深刻哲理,值得揣摩深思。如果你認真都了這部小說,你還會發現,它的情節完全是無法預測的,是真正的跌宕起伏,出其不意!
讀者對《少年無情》的否定顯示讀者的主流觀點是已經完全將武俠當作通俗小說,而不是文學來讀了,此時再奢談武俠的振興,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呢?
其他作者,鳳歌,小椴,滄月,楊叛,還有碎石的作品還是有文學意義的,尤其是小椴之文,是集情節與深刻筆觸為一體的作品,《長安古意》系列我讀了三遍才敢說深刻理解,然而我敢說《長安古意》絕對不是一個普遍受歡迎的作品。有人喜歡他們,更多的原因還是情節吧?
從以小非和步非煙為代表的超新武俠被廣大讀者所喜歡,其原因恐怕還是一個娛樂性吧?看小說為了娛樂,這很正常,我喜歡小林寒風和時未寒這樣以歷史為背景寫作的作者,可這種種難道就是大陸新武俠的前進方向了嗎?如果那樣,還談什么“全球發行量最大文學刊物”?根本沒有文學,只有通俗小說罷了!
我并不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更不會寫純文學,但我覺得,要使武俠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一種文學形式,不應排斥準純文學的作品,哪怕這不是主流,哪怕我們為了消遣看武俠。
二、陸新武俠的一大法寶----顛覆歷史
大陸新武俠為什么新?我覺得其一在它的“幻”,再有就是它對歷史的顛覆,對歷史再解釋。
我說“顛覆”而不說“演繹”的意義在于,現在許多網絡寫手,竟開始對歷史重組,我個人覺得這是對歷史的褻瀆。寫小說,用歷史當然不能原版照抄,要有自己的想法及創意在其中,但是限度是什么呢?難道可以顛倒歷史,甚至連歷史事件的結局,歷史人物的善惡都可以拿來扭曲嗎?我覺得演繹歷史要做的應該是對歷史事件過程的重新構造......
我覺得做的比較好的是方白羽的《生死天王璽》以及小林寒風的《短短橋》借用歷史恰倒好處,既不過多,導致乏味,也不偏少,缺少真實感,對歷史人物的把握也很好,沒有偏離實際,在大陸新武俠中將歷史處理的最好的也許就是鳳歌的《昆侖》了,堪稱典范。然而,相反在最近的《荒蕪英雄路>》中作者給讀者的感覺是什么?石享是個令人欽佩的名將!也許作者底觀點是同文中的統領一樣是持貶義的, 可讓讀者卻覺得石享是個悲劇英雄!其實這個人從智謀武功到人品無一可取,大敗而歸,畏敵避戰的是他,擁力英宗復辟謀取富貴的也是他!再如九把刀《殺手,角》將歷史上有名的禮賢下士,立志救國的太子丹完全丑化了。作者將原本武藝平常以至于刺殺失敗的荊柯寫成身手不凡,也能將秦舞陽寫得大奸大惡,可是他連重要歷史人物都不放過嗎?此外還有優客李伶寫的那個曹操式的蔡京,全都是不尊重歷史的!
想構筑自己的歷史很容易,滄月,小椴時未寒做做的都很好,再有架空歷史不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嗎?可為什么要扭曲歷史呢?
三、大陸新武俠的成長----從故事到小說的過渡
不想多說什么,只是想談一下,為什么如今許多上了些年紀,離開學校的同仁們對《武俠版》捧起的步非煙諸人極為反感,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寫的根本就不是小說?是什么?故事!
那么故事跟小說的差別是什么?差距又是什么呢?我個人以為,故事講求的是情節,離奇曲折之余再加些可以感動少男少女(某算個例外吧~)的兒女情長,而小說呢,則要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其中,必須反映某些社會現實(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這個原因了),這才是走入社會的人所關心,所支持的.這樣就清楚了,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是這個原因使《武俠版》在學校會受到異常的歡迎,卻難以爭取到更廣大的市場。(這個是值得讓編輯們去研究的問題,而不是我們讀者該考慮的。)
現在也許你要問了,大陸新武俠究竟為什么非要寫小說?我想最直接的就是要發揚大陸新武俠,為了"武俠"二字,我,還有很多讀者,不希望它同"言情","奇幻"畫上等號!
雖然現下,大陸新武俠有滄月(鼎劍閣以廟堂和江湖相結合,還是非常值得稱贊的),步非煙,沈纓纓這樣以華麗辭藻,光怪陸離取勝的寫手,燕歌那樣以陳舊故事登場的寫手,可同樣有楊叛這樣的幾乎現實主義的頗有潛力的作者。楊叛在《武俠版》發表作品雖然大都較短,但是也大都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記憶,記得有一篇了論刀,先是寫民族尊嚴之爭,而后是一個更深刻的主題----救人的刀才是真正的好刀,它弘揚的是助人的俠義精神。
還有,近來馬伯庸(從清歡的介紹中看,這應當是位名人,我對網絡文學不熟悉,大家見諒)揭露的是現實中追求外表的虛偽,楊虛白寫的少年吳戈則是更高一籌,那是真正的平民武俠(和宋陽不可同日而語,宋陽不過是刻意追尋罷了),在中成功的表現了英雄相惜和自身職責間的矛盾,它呼喚的是公正的執法者!
其他,優秀如鳳歌,小椴在其作品也是成功的在構筑矛盾,描寫現實,前途不可測,振興大陸新武俠的重任在肩。
讓我們呼喚更多的小說,而不是故事!
四、什么才是“新”
某天驕想說一下對大陸新武俠的理解。“大陸”自然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意味著武俠的中心已從香港,臺灣北上神州大陸,開始了武俠的另一個高潮。至于兩者區別,《昆侖》的作者鳳歌在最近的訪談中說的非常好-----臺灣武俠娛樂性比較強,套路化嚴重,但氣量見小,有一種短兵相接的味道;香港武俠雖好,但往往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情懷,這跟它身處是分不開的,大陸則不同,我們自由,獨立,領土廣大,大可淡化這一類的情感,體現出一種成熟自信,有容乃大的氣魄,地緣決定文化。
那什么是“新”呢?溫瑞安在《游俠納蘭》的后記中說;“寫前人沒寫過的,寫前人寫過的,但是用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寫的,寫前人寫過或沒寫過的,但用自己領悟的方式寫的都能稱之為新。”顯然今天的大陸新武俠寫手們對以上三種方式的創新都已嘗試,從對政治制度的構想到對武俠內容的擴展無所不包,因此如今的大陸武俠實在無愧于“新”。
然而,創新并不等于優良,新的同時我們還應追求好,可怎么才算是好呢,某天驕以為,為探尋一種思想,表達一種情懷,用心去寫的才有可能是好的文章,諸如此類,感覺目前惟有小椴,鳳歌,滄月(還有臺灣的孫曉)才能當此殊榮。某天驕希望,在香港金庸,臺灣古龍之后,大陸能有為社會所承認的真正可以扛起振興武俠大旗的王者!
五、大陸新武俠一大特點-----“奇幻”+“武俠”=“?”(論步非煙與女子武俠)
在軒轅春秋的一位朋友曾經說,“大陸武俠很明顯就是奇幻路線了,雖然我一直認為缺乏西方式文化底蘊的中國人更像在寫網游神話------根本沒有出路。”我覺得這話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這種情況最典型的代表人物無疑就是被受吹捧的步非煙了。
也許大家還記得凡爾納的故事,在當初他將要寫小說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領域都被人寫過了,可是他獨具慧眼,發現了地理這塊處女地,于是凡爾納以地理為創造素材寫出無數杰出的科幻作品,最終享譽全球。顯然當前武俠也同樣面對與凡爾納相似的問題,于是我們惟有一個選擇----創新。
首先我要肯定的就是步非煙的創新精神,畢竟她是第一個將“奇幻”與“武俠”結合而以此成名的人,步非煙是北大美女,更是才女,我是無法評論她的人的,事實上我對她的為人甚至是很欣賞的,在她對于我關于李商隱的話題的回復中足見步非煙之胸襟。所以以下我只論文,決不涉及其本人。
步非煙的《武林客棧》系列雖不算上佳,但是至少可以算是“武俠”,我現在主要想談的是它的正傳——《華音流韶》系列。步非煙的“奇幻武俠”的“新”在他將印度教神話再塑造,可這樣一來,小說就幾乎成了神話,人物也幾乎沒了人性,只剩下神性了。這也就是說,小說徹底脫離了現實,這恐怕不能稱之為“武俠”吧?現在正掀起一個對神話傳說再創作的活動,蘇童剛剛完成了對孟姜女故事的再創造,我想步非煙的作品是不是也應算做這個范疇之內呢?
對于她的人物塑造及寫作風格,我想借用幾位俠友的話足以說明問題。云煙過水“步非煙的小說倒是寫的熱鬧好看,但仔細揣摩會發現其中有許多非常不合理的情節(比如摘葉飛花),影響書的可讀性,而且意境太虛,不知道作者想通過書表達什么。步非煙說過‘既然古龍把武俠從寫神帶入了寫人,那么我為什么不能改回來呢’。武俠本來就是一種很虛的東西,你為什么又非要把它推向更虛呢?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作品讀過以后缺乏回味。” 斷暸的弦“我覺得步非煙寫的沒有什么高潮,整個小說都平平淡淡,看完了也說不出好與壞,唯一值得稱贊的就是想象力”。
有一點無庸質疑,步非煙是有廣泛讀者支持的,這個從我的調查中足以看出,但是我想問的是——難道大家真的是把他當作武俠來讀的嗎?我想他們還是更看重其奇幻色彩的吧。一部小說,有讀者就是一部成功的小說,因此步非煙是有成就的。現在世界科幻,魔幻,奇幻橫行,哈利波特和張小凡正在受著無盡追捧,我沒有理由因為不喜歡步非煙的作品而否定它,我只是希望,不要將武俠二字之前冠以奇幻,但使步非煙成為“奇幻宗師”不好嗎?
《武俠版》在2007年二月的留言是-----女子武俠的興起是大勢所趨還是對武俠的背離-----某天驕覺得這個命題首先就是存在問題,因為文壇之上從來就不缺少女性的身影,其中更不乏一代大家,從蔡文姬到李清照,從冰心到勃朗特三姐妹,她們構筑出一部女性文學史。同樣武俠既然并大多數人視為文學的一個分支,它當然不會排斥女寫手。而事實上又的確有許多朋友在對女子武俠進行著口誅筆伐,這是為什么?某天驕答之,因為奇幻正是以女寫手為旗幟的,所以包括某天驕在內的廣大朋友批判的并非“女子”,而是“奇幻”,當奇幻與武俠不在壁壘分明,我們惟有出來仗劍一言。
《七夜雪》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從文筆到思想,到故事都堪稱不凡,更可貴的在于其中并沒有過多的奇幻元素,所以某天驕會接受它,并且喜歡它,讓我們呼喚更多的類似與《七夜雪》的女子武俠!
愿大陸新武俠之新不要犧牲正統武俠的些須影響,創新也要有體“度”,恰倒好處的滄月值得學習。
六、大陸新武俠的希望---- 羽公逞奇才,鳳歌譜昆侖
公元1983年縱橫俠壇三十年的一代大師,新派武俠的開創者----梁羽生先生封刀歸隱,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又是二十年,武林新秀鳳歌以一部《鐵血天驕》崛起江湖,名揚九州。
不久鳳歌另一部緊接前書的《昆侖》橫空出世,并且得到羽公題字,由此鳳歌與羽公的名字被聯系到了一起。
社區的尤迪安大哥曾將鳳歌同金庸相比較,鳳歌也曾出來為“仿金”問題出來為自己澄清,但是如果將鳳歌來和羽公比較又將如何呢?
我感覺鳳歌同羽公最大的共同在于對傳統那帶有叛逆色彩的推陳出新。羽公的幾步代表作,如《白發魔女傳》顛覆了以往以男性為主人公的定式,《萍蹤俠影錄》反駁的是成王敗寇的傳統關念,你朱元璋奪得了江山又怎么樣,還不是靠我張士誠后人的博大胸襟保住的天下!還有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說的《女帝奇英傳》中對武則天的客觀描寫,不再一味的丑化。
而鳳歌則在更移一種傳統的思維模式——主人公必定是漢人以抵抗外族入侵,在《昆侖》中梁蕭助元攻宋,滅亡了漢人王朝,無論這樣寫而引起的爭論孰是孰非,鳳歌的大膽創新是值得肯定的,在顛覆傳統上鳳歌同羽公走到了一起。
另外的一點共同是鳳歌同羽公都是很善于利用歷史的,這一點是許多現代的武俠寫手應當學習的,中國的武俠用中華民族的背景是更有真實感的。
我相信鳳歌一定能走出一條新路,甚至超越羽公!
七、勿使武俠成大片
當李安以《臥虎藏龍》名揚天下,中國內陸名導再也忍耐不住,于是自張藝謀《英雄》始,一部部斥巨資打造的國產大片一次次折戟奧斯卡。而觀眾們則從《英雄》一直罵到了《夜宴》,而且大有延伸至《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氣勢。我們難道不該從中為武俠的發展總結出點什么嗎?為什么一部從演員陣容到視聽效果都豪華無比的大片卻連連失敗,某以為,究其根本它還少了一種東西----中國化的真實。
《英雄》有內涵,可故事他凌亂,《十面埋伏》情節太簡單,那個什么《無極》我都無話可說,套句胡戈的話說----《無極》等于無聊。《夜宴》號稱取材于五代(貌似是后晉宮廷糾紛),可完全西方化的對白,能得到國人共鳴才怪。弄了半天,拿走小金人的依舊是那個臺灣美國人李安,這與中華何干?
由此及彼,某天驕以為,一些新武俠寫手們忽略真實,無視內涵,一味天馬行空的的想象永遠不可能寫出足以傳世的作品,如此怎能得到讀者肯定?
武俠雖非正統文學,可總不能流于那些毫無價值的大片吧?
(一)新武俠小說風起云涌 (二)創作者的武俠夢 (三)新武俠小說的優勢及不足 (四)如何走向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