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現存較多文廟的國家之一。公元2世紀,儒家文化隨同佛教由中國傳越南。西漢后期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許多儒士,為逃避戰亂,紛紛南下,有的儒士到了越南,如經學家劉熙、薛綜等。儒家思想由此帶到了越南。隨著漢字在越南的使用,許多越南人考中進士在中國和越南做官,如李琴、張重等。儒家思想學說逐步深入到越南的國家體制和政治制度中。《越南四字經》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說明在三國時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學教育。
1070年,李朝皇帝仿中國宋代廟學文廟之制,在河內修建國子監與文廟,文廟與國學國子監形成廟學合一的格局。除了在京都建立文廟外,還在南北各大城鎮嘉定、平寧、清化等地都建立了文廟,每年春秋定期舉行祭祀。由于李朝對中國儒家文化的推崇,越南各省府、縣府紛紛設立學校,興建文廟。各鄉鎮也設立學校,興建文廟。各鄉鎮也設立文祠祭孔。陳朝末期,1395年下詔在各州縣設立學宮,每年向朝廷選送優秀學子。科舉考試開始步入制度化,科舉制度基本上成形,確立了鄉試、會試和廷試三級考制度,同時還設立了進士、舉人、秀才等學銜。在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朝占領越南后,于十二年九月“黃榜明示,各府州縣設立文廟”。1418年明朝在交趾的安樂,古藤、弄貢、麻籠、美良五縣設儒學校。1419年明朝派監生唐義到越南頒布賜《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給州府縣儒學樣。后黎朝、阮朝時期,儒家思想在越南已經得到全面推廣,順天元年(1428年),學校已經推廣到全國各路、縣。儒學在15世紀時,已經成為國家的主導思想體系。這種狀況一直待續到18世紀。儒學之所以能在越南廣泛傳播,尤其是在歷經戰亂后被統治者倍加重視,正如越南著名歷史學家陶維英所說:“孔教最好的影響是在封建制度衰落,社會混亂時,正因為有儒教才使國家統一,使人民具有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當國家面臨外侵時。國家之所以能奮起抗擊,保衛江山,一部份是由于儒家造就了多少代有忠君愛國精神的人。”孔子學生的憂世態度與堅定的兼濟立場為越南所接受,并在越南歷史的哺育下,成了一種濃郁的關心社會、留心現實、甘心為全體的福址而奮斗犧牲的精神氛圍。它對形成越南民族愛國傳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734年,黎朝頒《五經大全》于各地官學,1755年,黎明又將文廟中的孔子“改用袞冕之服”。阮朝時期廣立文廟,國王親謁文廟行禮,成為了制度,同時仿中國明嘉靖之制,停止“文宣王”稱號,改為神祖,稱“至圣先師孔子”。16至17世紀,“封建政權仍然努力保護儒教,并以它作為社會生活的紀綱”。
1831年,越南行政改革,全國設立了36鎮,每鎮一座文廟,每縣一座文祠,每村設立露天文址。據介紹,越南歷史上文廟最多時達到160余座。1884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廟學文化逐步喪失了在越南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1919年,越南廢止科舉制度,儒教也因此在20世紀初開始衰退。以后越南歷經戰亂,文廟建筑損毀嚴重。現存的越南文廟,為數不多,大都作為越南歷史文化遺跡被國家和地方政府保護起來。越南領導人比較看重儒家文化,1965年胡志明訪問中國時雖已聽到批孔的呼聲,但他仍然于
河內文廟始建于公元10世紀,為李朝所建。據記載:“庚戌,神武二年(1070年)秋,八月,修文廟,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書七十二賢像,四時享祀,皇太子臨學焉”。可見,河內文廟沒學的格局。文廟經歷了陳朝、李朝、西山朝、阮朝等時期的修復、修建、改建、補建和戰火的毀壞,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基本格局遵照宋代中國孔廟的禮制。在15世紀時增建了講堂、藏書堂和150間教室。1802年,阮朝國都從升龍遷都順化,國子監被拆除,而以啟圣殿代替。1946年,啟圣殿、大拜堂、東西廡被毀于戰爭。1954年,按原式樣,重建了東西廡。1994年,在美國捷運公司的資助下,修復了82塊進士碑。經過近10年來的修復,現有建筑為:宮墻、文廟門、大中門、奎文閣、大成門、拜殿、大成殿、東西廡、金聲玉振門等建筑。文廟有一“文湖”,兩側有下馬碑,碑置于小小的碑亭內,上書“下馬”二字。兩座碑亭中間四根距離相等垢雕花石柱上寫著多副漢字對聯,飛檐高聳的文廟門,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典型的東方廟宇風格。緊靠大門是一副長達38字的漢字對聯,兩邊精美的雕花石柱上又寫著一副漢字對聯:贏寰中教目吾道最先萬字舟車同起敬,全境內文祠此地為首千秋芹藻尚留芳。河內孔廟總面積為
河內文廟舊地廣闊,廟區分為五個庭園,每個庭園皆有圍墻相隔,正中則建有門樓相通。第一區的開端就是正門,正門上題寫了“文廟(VAN MIEU MON)”三個字,門的兩旁是一對帶有黎初(15世紀)雕刻風格的石龍。進了大門沿著中軸線過大中門就到了第二區。在大中門的兩旁有兩扇小門一齊通到奎文閣(此閣帶有奎星之美,故得此名。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中主文章的星宿,又名文曲星),閣的兩旁亦有兩扇小門。第三區則由奎文閣到大成門,在這區的中間就是一個有圍墻包圍著的一方正蓮花池叫天光井(就是清朗的天井之意)。走道上排列著82塊由石龜馱負的紀念石碑,上面刻著歷代考取進士的人名、詩文作品以及學術貢獻。在大拜區的后面就是黎朝的國子監,也就是當時的大學校。到了阮朝時代,就把京都搬到順化,這里就變成了啟圣祠,用作供奉孔子的父母親,但國子監在戰爭中已被破壞。
順化文廟——國子監,位于順化西郊的得河北岸,始建于1802年,是越南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阮朝的最高學府。占地
建于15世紀的海陽省的錦樣縣文廟大成殿是越南保存比較完整的縣文廟,屬于因廟設學的右廟左學的廟學建筑。大成殿面闊七間,重檐歇山式,黃色琉璃瓦,殿后有尊經閣。越南現存文廟仿中國文廟禮制進行組群。大成殿等主體建筑基本上按中國禮制布局和組群。就其差別來說,主要體現在建筑的增添上,如大成殿前添建拜殿(河內文廟)、大成殿門前添建崇文堂、肄禮堂(安寧文廟),當然這些配套建筑的添加,并不影響主體結構。
峴港市的會安是越南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會安(Hoi An)位于峴港以南
越南中南以秀麗的海邊而聞名的慶和省,省會芽莊市面上,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資源和水產資源,越戰時為韓國軍隊駐扎地,其協溪(延慶)縣文廟,也是越南現存的文廟之一。現有文廟門、大成殿、東西廡等建筑,大成殿為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黃瓦。這是越南一般縣文廟的規格。近年來,隨著越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各地在原有文廟建筑的基礎上,為適應旅游業的發展,對文廟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越南南方同奈省邊和市重建的文廟2002年完成了第一其工程。重建的文廟占地面積
據新華社
儒學傳播到東南亞國家的南洋地區,是近幾個世紀的事情。影響較大的是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途徑仍然是廟學因素。這主要是由于華人大量移居南洋后,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了當地。儒學隨著華人學校教育而得以傳播。于是孔廟在當地也就應運而生。
印度尼西亞于1729年就建立了明成書院,這種書院雖以教書育人為主,但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中國廟學合一的性質。1919年,中華會館創辦的華文學校已達200余所。均以尊孔、傳播儒家文化為宗旨。1923年,萬隆成立了孔教總會,領導人胡英恭創辦了《孔教月報》。1955年又在雅加達重建孔教總會,梭羅、灑水、萬隆、瑪瑯、井里汶、茂物等地孔教會為其分會。這些地區至今還有類似孔廟的建筑或學校。1963年改其名為孔教聯合會。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的華人宗教團體中又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三教會”,創始人為郭懷德。在印尼爪哇島有三處廟宇與文廟有關。一是泗水文廟,現已經改名為孔夫子堂;二是雅加達丹那地 區 的 觀 音 堂,三是三寶壟的大覺寺。前者是按中國南方文廟風格所建的孔子廟。后兩都在廟堂中專設有孔夫子廟堂,除了祭祀觀音、玉皇外,還專祀孔子。并沒有“孔子節”。灑水文廟——孔夫子堂始建于1883年,是依據康有為的提議按照華南清代孔廟式樣在印尼東爪哇省會城市灑水修建的文廟建筑,現主要供奉孔子及七十二賢人。1965年,蘇加諾總統發布第一號令,正式承認孔教為印度尼西亞的六大宗教之一。
東南亞單獨建立的孔廟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在華文學校中,設立祭祀孔子的殿堂或者牌位,供學校祭祀用。這種文化現象不妨就稱其為“廟學文化”建筑。緬甸最早的廟學文化建筑始建于1876年。在曼德勒云南會館中,設立了孔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