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婚前性行為:青少年們究竟開放到了什么程度
文/孔令鈺 王陳曄
71.4%的中國人有婚前性行為。
這個數(shù)據(jù)來自一份“中國人性健康感受”報告。報告顯示,與1994年的40%相比,2012年國人婚前性行為的比例提高了30%,達到了71.4%。
婚前性行為是最近30年的中國大眾最為關心的性現(xiàn)象之一,相關的爭論經(jīng)久不衰,并帶有強烈的道德情緒——爭論的另一邊,則是71.4%的事實。
本篇報道會從學術研究角度告訴你,在年輕人們心中,愛與性的模樣。
女性每增加一歲,就有14%的人不再“堅守”
性學家潘綏銘將自己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三次“中國人的性”調查中所有的未婚者合并在一起,試圖考察什么樣的人“還沒有過”。
在男性中,潘綏銘發(fā)現(xiàn),社會階層越高的人,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就越多,相反,則越少。在上學或者待業(yè)的未婚男性中,只有30%的人發(fā)生過性行為,農(nóng)村勞動者中增加到42.9%,而白領階層則增加到了63.9%。究其原因,前兩個群體的相關數(shù)據(jù)較白領低,與其說更愿意遵守“婚前守貞”,不如說得到婚前之性的機會較少。
從另外一個維度來考察,流動人口、有過自慰經(jīng)歷的、有異性朋友的、抽煙的和喝酒的男性未婚者,有過性行為的比例要高于沒有這些特點的。
而女性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對未婚女性來說,是否“婚前守貞”的最關鍵因素是她們的年齡。從18歲開始,每長大一歲,仍然能夠堅守婚前貞操的女性就減少了14%。結果是,在30歲之前,已經(jīng)有77%的未婚女性放棄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所謂“婚前貞操”。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影響著她們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與人們想象中不同,并非學歷越高的女性越“開放”,而是學歷越高的女性,婚前性行為就越少。
學術研究也證明了中國人對婚前性行為的態(tài)度實際上有一個逐漸寬容的過程。1989年,學者李銀河做過一項抽樣調查,68.7%的人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婚前性行為。1996年,這一數(shù)字略有下降,61%的抽樣調查對象表示不接受男方婚前性行為,65%表示不接受女方的婚前性行為。而2007年,據(jù)一份樣本量為2200的調查,只有26.9%的人認為婚前性行為絕對錯誤。
失學、失戀和當班干部的人,都更容易有性
在各種不同情況的婚前性行為中,青少年的性尤為令人關注。在青少年的性這個子話題下,有一些研究結果跟我們所猜想的相差不大。
北京大學2007年對15 -24歲的失學青少年的性行為進行抽樣調查,樣本人群中71.3%為初中文化,83.9%家住鄉(xiāng)村,絕大部分有打工經(jīng)歷或意圖。調查對象中11.3%曾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這個數(shù)字高于同齡大、中學生的水平(分別為9.8%和4.4%)。而失學青少年第一次發(fā)生性行為的年齡,58.5%在18歲及以下,最小的僅為12歲,其中有12.4%的人稱自己曾經(jīng)為了換取錢財而和別人發(fā)生性關系。
與此相比,南方的失學青少年更“開放”。一項由朱敏貞等人所做、來自深圳的抽樣調查顯示.15-24歲的非在校青少年中的性行為比例為47.3%。此類人群的性行為因教育缺乏而帶有一定危險性。比如29.6%未曾聽說過艾滋病,45%未接受過預防毒品教育,62.6%未曾接受過避孕教育。
如果從不同性別角度來分析,也有不同的結論。單從少女的角度來看,戀愛當然是發(fā)生性行為最大動因。
根據(jù)潘綏銘、黃盈盈的調查,少女的戀愛、失戀、自慰等行為,與性行為發(fā)生的概率有顯著關系。最強大的因素竟然是“十五六歲時墜入愛河”——可見年方二八、情竇初開自有其道理。
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少女在15 -16歲間戀愛,比起14歲和17歲,發(fā)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增加125.6倍,也就是說少女太不成熟或過于成熟,都會降低其發(fā)生性行為的可能性,而十五六歲,恰恰是最“危險”的年紀,難怪會被冠之以“花季”之名。
而令人意外的是,失戀卻是性行為的第二大推手。如果少女在失戀后感到強烈的痛苦,那么發(fā)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增至71倍。相比較男孩,女孩感性,在感情受到創(chuàng)傷時,更容易滑向性行為。
男孩的性誘導因素則簡單得多,相關性最高的兩個因子是“現(xiàn)在有戀人’和“異性好友四個以上”,也就是說,只要身邊有潛在的“對象”,男孩便更有可能發(fā)生性行為…
關于更容易發(fā)生性行為的青少年類別,潘綏銘、黃盈盈還曾得出過更有趣的結論。他們在研究青少年性行為與其社會特征關系時,發(fā)現(xiàn)對于14 -19歲的少男少女來說,“長期當過學生干部”是因素之一,意即學生干部較之“平民百姓”,更容易發(fā)生性行為。研究者分析稱,也許因為少男少女當干部的過程中,鍛煉出了與異性交往的能力。
不過,“學生干部”這一因素的影響力還不是最大的。最能促進性行為的因素是自我魅力評價:當一個少年認為自己有氣質、有魅力時,往往更有可能發(fā)生性行為。這一點很容易解釋,自認為漂亮的少男少女,更容易和異性產(chǎn)生情愫。
另外,是否“接觸過外面的世界”也很重要,比如家住在城市的男孩子,比起農(nóng)村同齡人,發(fā)生性行為的可能勝多出16.4倍;曾在校外打過工、單獨外出過、上網(wǎng)時間長等行為,也會讓青少年對性行為的接受度更強。
不到一半的少年認為“貞操”應該有
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十年間數(shù)據(jù)變化印證了一個不容辯駁的情況:中國的年輕人對于性的態(tài)度確實在慢慢變得更開放。那么,到底“開放”到了什么程度?
據(jù)潘綏銘、黃盈盈2010年一次針對全國14 -17周歲少年的調查來看,43%的少年認為貞
操應該有,只有28.1%的少年認為貞操最寶貴。而40.4%的少年認為婚前性行為一般來說不算道德問題,而認為完全是道德問題的少年只占8.6%。
但觀念“開放”并不代表行為也“開放”。原因很簡單:因為愛情。
在潘綏銘從1991年-2010年間六次針對大學生或者14 -17歲少年的調查中,為受試者提供了性與愛的六種觀點用以選擇,其中包括“先有愛,才有性”,“愛與性可以同時有”,“先有性,才有愛”等。而絕大多數(shù)(超過47.1%,最高可達81.7%)青少年選擇的都是“先有愛,才有性”。
而這些“相信愛情”的少年,實際上真正發(fā)生性行為的比例很低。
堅持“先有愛,才有性”的少男中,發(fā)生過性行為的只有14.1%,而少女只有8.4%。那些認為“先有性,才有愛”的人中,有過性關系的少男比例高達44.4%,少女則有50%。這些情況充分說明,實際上抑制青少年發(fā)生性行為的,恰恰是對于愛情的崇拜和尊重,是用愛情來衡量和指導自己的行為。
參考資料:
《校外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2011年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2012年
《深圳未婚校外青少年性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年
《性之變》,潘綏銘、黃盈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性福圣經(jīng)》,《男士健康》編輯部,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