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經”、“四書五經”和“十三經”的概念也是后起的,清代還有人想把說文都給塞進去立十四經呢!真的要從學習的角度來考量,“七經”的提法比“四書五經”體貼得多:論語、孟子、毛詩、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左氏傳。
小孩讀經問題這里不討論,爭議太大了。
成年人的學術取向的讀經,一個建議的讀法:
這個讀書路線圖簡單粗暴,有點虐。起步階段,讀經不是讀內容,是讀形式。這句話鬧明白的,就能讀下去了,鬧不明白的,不必讀經。
預備和熱身階段:
四書階段(經和注都可以讀,但是一定先讀完經再讀注):
- 先讀論語,次讀孟子,快速刷完經書正文和何注、趙注。大學、中庸可以單獨讀,也可以后邊上了禮記一塊讀,但是沒必要捧太高,以后禮記都看過了自己就能掂出分量了。
- 讀論、孟不必特意找個譯注本,高中都上完了大學也念完了連這個都砍不下來?別逗了。
- 楊伯峻:論語譯註 (豆瓣)
- 楊伯峻:孟子譯注 (豆瓣)
- 其實我倒是蠻推薦試試這個的宋刊論語 (豆瓣)
- 具備成熟三觀并且受過當代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孝經已經嚴重不匹配這個階段的心智發展,強迫讀會有逆反心理,以后經書較熟之后再擇機徐徐讀之。爾雅相當于GRE詞匯表,不宜當成經書讀。等七經都念完了最后看,省力。
五經階段(重點讀經文,漢魏古注有余力可以看看)
- 快速刷五經正文,一般根據上手難易程度的高低,遵循這個順序:毛詩→尚書→周易→禮記→左傳(春秋經單獨拈出來是沒法讀的,必須配傳)用當代人的普及注本就行。在排名最高的答案中已經列出來了,都很合理。上述順序適用于沒有特殊喜好的情況。如果個人有特別好奇或者喜愛的經書,可以優先讀,不要囿于上述順序(比如有同學一直想學易,不妨先讀)
- 程俊英:詩經注析(全二冊) (豆瓣) 湊合……
- 周秉鈞:尚書易解 (豆瓣)
- 黃壽祺:周易譯注(上下) (豆瓣)
- 王文錦:禮記譯解(全二冊) (豆瓣)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全四冊) (豆瓣)
- 這時候已經讀完了七種經書的正文,要裝13已經夠夠的了,而且也大致知道了經書講了些啥。接下來有兩種路子。一種是廣,一種是深。
- 要不要兼修儀禮、周禮和大戴記,要不要兼修公、榖,個人認為應該在讀完七經之后再考慮。但是考慮到緩急先后,大戴記應該在禮記、儀禮和周禮之后讀,榖梁也最好在左傳、公羊之后讀。
準備為進階讀經做準備:
- 講究廣的話,把經書當先秦史到秦漢史的思想史史料來讀,知道經書能不能為本人的研究所用,能用的話用哪些內容。把前述七經的漢魏古注都刷一遍。讀本請自己湊。大陸已出版的合適的經注本(就是僅有經文和注文,而且字大,裝訂嚴實,易于購買)不好找,臺版有一些。一定請親自到圖書館庫本室去手翻原書,再決定要不要用這個讀本。
- 講究深的話,讀完了七經,應該已經心里有數自己和哪一經氣質和趣味最為接近了,這種讀法是專治經學的路子。選一種經,熟讀該經古注,再把該經的唐疏給刷完。能刷完一種唐人義疏(所謂唐疏其實是南北朝義疏的底子,唐人編輯而已)的同學,才是真的稍微進了讀經的大門。那時候會產生新的問題,但已經是針對某一經而產生的特殊疑問,不具備普適性,就不在這個答案里講了。
- 在這個系列四部要籍選刊 里自選一種或幾種 (利益聲明:本人不是這書的編輯。這書我自己用過,確實適合閱讀而非查閱。中華所出那種大厚冊縮印本是讀經讀得很熟的人搞研究查閱用的。)爆唐疏。
- 不敢直接讀白文的話,北大出的這套書:毛詩正義(三卷本) (豆瓣)可以持用。不要歧視平裝簡體,而且可以當句讀改錯習題集。
- 上古出的那套十三經注疏(平裝)就算了,低級錯誤很多,用紙慘白耀眼,頗損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