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學習科研寫作知識、了解科研趣事
喜歡就轉發哦 (* ̄︶ ̄)
▍兩個含義
什么是好論文?我(個人)認為這里有兩個含義:一個就是完成一篇論文,并且能夠順利投稿。另一個則是我們所撰寫的論文能夠被雜志社編輯部(核心期刊)所錄用。那今天這節課,我希望從自己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的心路歷程出發,跟大家做一個平等交流。
打個比方(開玩笑地)說,我們在發表論文這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疑難雜癥,然后我們要去看病,醫院里有很多國家級、省部級專家,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方案,各有各的治療手段,但那些跟目前我們自身所要解決的問題并沒有太大關系,反倒讓人覺得虛無縹緲。與之相反,假如將我們(病人)安置在一個大房間,病友與病友之間相互探討病情,則不存在太多隔閡。恰恰這個時候,可能有個病友正好有一個偏方能夠立刻對我產生作用,被我采納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我們要面臨的痛苦,緩解了癥狀。由此而言,今天其實是一場“病友”之間相互探討病情的分享講座。
實際上,我特別羨慕現在這些年輕的博士們,他們大都是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畢業后很多人到了高校、科研機構,從事教育、學術工作。而在我們那個年代,我是1996年本科畢業就到大學當老師的,教齡已經26年,算是比較長的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也得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歷,也得讀碩士、念博士,期間還面臨評職稱等諸多現實壓力。
現在回顧整個撰寫論文到發表論文的歷程,我想總結為三個階段。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幾句話來說,就是我們要經歷三個不同的“境界”。
▍三個階段(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作為(年輕的)老師,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過程當中,怎么去選取我們的研究方向,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去選題,如何去撰寫論文……這些真的是一個讓人非常痛苦的過程。也就是說,雖知前途一片光明,但卻不知路在何方,更別說漆黑的夜晚,更是無助又彷徨。此刻轉身回望,不明覺厲,真真是一入學術深似海,此時此刻已無歸途,硬著頭皮也得朝著原有的這條路繼續往前走。
經歷過這個迷茫的過程,大家自然就會覺得“昨夜西風凋碧樹”這番話,一點都不矯情,而是感同身受。我覺得如果年輕的學者能把怎么去找到研究的方向,怎么去進行我們論文的選題,把這些問題解決了,那么接下來的路就好走得多。所以這是第一重境界,前路漫漫而不知道我們的研究方向在哪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今天開講之前,我跟咱們平臺老師商量,要不要露臉,需不需要簡單化化妝,可轉念一想,還是別露臉了吧。人長得不帥,頭發也沒剩多少了,因為什么?為了寫論文,為了發表論文,熬得頭發都少了,所以真的是有一種“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滄桑感。
但即便如此,也未必會能夠換得來一個好的結果——辛苦撰寫的論文能夠得以發表。以個人為例,在我計算機的硬盤里,就存儲著幾十篇文章,自我感覺這些還都不錯,認真寫也仔細改了。但投稿出去之后,依舊是石沉大海,這些論文已經永遠地就躺在我的硬盤當中,很大概率上講,它們再也不可能被發表出來。因為時過境遷,很多選題已經成為過去式,不可能被發表,自然也就沒有再去修改的必要。
我相信很多年輕的學者在論文撰寫和發表過程當中,也會跟我一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就是辛辛苦苦地去寫,搞得自己身心俱疲,非常憔悴。雖然每一篇論文,都是我自己的心血,但未必然有什么好效果,這也讓人有點束手無策。但是,反過來講,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這種痛苦的階段,經受住這種折磨,那很難在讀碩士、讀博士的階段有所收獲(體會),而這個階段恰恰恰是“大浪淘沙、洗盡鉛華”的過程。經歷這番苦痛折磨,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很合適的方式,突破這一關鍵階段,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可能就會好很多。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就是當我們的第一篇論文被一個高水平期刊所發表,或者在學術交流、學術會議過程當中,有人提到過我們的這篇論文,他說XX的論文在XX的期刊上發表了,寫的還是不錯的,假設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就會恍然發現之前的那種迷茫,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經歷的那種痛苦都是值得的。
就我個人而言,從論文撰寫到論文發表,一定要經過這三個階段。我希望能夠跟大家產生這樣一種共鳴——看看大家是不是也是處在這三個階段,尤其是前兩個階段。
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想到了很多辦法,比如去聽各種各樣的講座。在讀書的(碩博)期間,學校也會聘請很多學術界的“牛人”來做各種各樣的講座。而我是這些講座的???,經常拿個小本子仔細聽、認真記。但是誠如上文所述,我現在身體上有非常急需解決的病痛,而講座可能不能立刻把我的病治好,讓我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那是否有一種方式能夠解除我現在的痛苦,緩解我的癥狀,然后帶著我走上康復的道路,這個是我一直寄希望的。
▍兩種方式
?“病友”間的探討
即上文中提到的,“病人”之間來探討“病情”,包括我的導師、同門、學生,我們經常會在一起或者在網絡上進行記錄。
而交流的過程中,并沒有說誰指導誰,誰提點誰,而是大家像頭腦風暴一樣互相借鑒,互相找出對方論文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這樣的一種方式進行,跟容易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家進步也會非常快。
?從文獻中來到文獻中去
作為一個剛踏入學術研究的或者是在學術研究過程當中仍然還覺得非常迷茫的(學者),我覺得最有效的第二個方式就是一定要多看文獻。
這里的看不是簡單地讀。大多年輕人會用一些電腦的軟件來進行文獻的閱讀、處理,就像讀課本去學某個知識一樣,仔仔細細地去摳,但是我們會發現往往這種方式下其論文撰寫的進步程度并不是特別明顯。
實際上,我們在讀論文的過程中重點要看什么?這里有一個詞說叫做“模仿”。眾所周知,日本的創新能力是非常強的,但我在研究日本創新能力的過程當中,閱讀過一本名叫《模仿藝術》的書,一個創新性很強的國家,同樣也很看重模仿。借此說來,“模仿”也是我們迅速完成一篇論文,并促使我們實現在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發表第一篇論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您的關注/轉發/收藏,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感覺好,就點個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