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ci:"-sci-"源自拉丁語的"scientia"(知識)
小科
物語
+
或許,意識才是基因編碼過程中產生的系統漏洞?人類就是那個“反叛的機器人”?
01
人類認識世界和緩慢而艱難的。
有形的世界再難,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已經有了很多可以暫時倚賴的公理,以及一整套的科學方法,和工具。
雖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種基于對過去的經驗基礎上的不言而喻的真理。
然而,對心智,尤其是意識的探索,就要艱難得多。
首先,用心智來探索心智,是人類無奈但卻唯一選擇。
其次,我們只是通過感受來了解心智。
心智無法被釘在標本板上,無法進行稱重或測量,無法戳一戳、捅一捅,看它是否柔軟。
但探索這個世界是人類的第一動力,自我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再艱難甚至荒謬,也不會停止人類探求的腳步。
在我看來,這是尊貴而執著的人性。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讓人們對自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在智能層面。
意識這個話題太不好談,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大家做一個討論。
也算作是一種嘗試,也是一個開始。
慢慢來,慢慢想,慢慢體會。
02
要理解心智將如何解釋它自己,首先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雜亂、難以描述、各種無意識感覺的相互作用。
由于我們只能比較清楚地意識到意識,尤其是自啟蒙時代以來,我們一直被告知人類是理性的。
只是在20世紀,無意識認知的理念才開始得到廣泛的接納。
所以,雖然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到各種各樣的知覺偏差和認知偏差,但問題通常被說成是“潛意識大腦活動又一次影響了有意識思維”。
鑒于儲存短時記憶的內存很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為什么不把問題反過來說呢:如果有意識思維對我們的整體思維有影響,那么影響是什么呢?
或許,意識才是基因編碼過程中產生的系統漏洞?人類就是那個“反叛的機器人”?
我們“感覺”到,有意識想法與無意識想法之間聯系的紐帶,是無意識的心理感覺系統。
知道感、確定感、能動感、選擇感、努力感和因果關系感——沒有這些感覺,我們就不會感受到有意識想法。
通過這些感覺,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有意識的想法不同于無意識地產生的想法。
比如,你被某個問題卡住了(回想一個已經被遺忘的名字或想辦法解決麻煩的關系等),你常常會發現自己在某個時刻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答案。
盡管答案看起來是無意中產生的,就像是來自靈感或直覺的禮物,但其實并非如此。
在早些時候你已經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意識意圖,但當時沒能找到答案,隨后,你的有意識意圖轉移出了意識,進入了隱藏層。
在那里它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工作,收集舊的和新的輸入信息,直到找到可能的答案。
只有在那個時候,答案才會出現在意識中,而那些想法就像只是“突然跳進我們的腦子里”一樣,“是靈感女神的贈予”。
03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發現,大腦處理有意識思維、心理狀態和記憶的方式,與處理更基礎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刺激的方式相同。
所有的輸入亂成一團地糾纏在一起,隱藏層利用它內在的計算能力對這團亂麻進行分類整理。
預測的準確性會決定神經元的放經元的放電率,因此我們很易理解為什么當事情像預期的那樣時,信息會被抑制。
效率最優的大腦中,輸入的感覺信燈只會把需要處理的信息傳遞到意識中。
如果沒有出什么差錯,便不需要意識到行為的細節——我們只需要知道事情事情進展很順利。
“盡在控制之中”的感覺是大腦在告訴你,行為在按照預期發展。
而潛意識也有其意圖指向,所以我們經常會分析說,你這么做也許是因為你的潛意識想要這么做。
也就是說,做出某種行為的意圖獨立于有意識地決定要做這種行為的感覺。
有一些催眠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我們會發現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的人根據指令舉起了雙手,而清醒后他會很奇怪自己的手為什么懸在半空。
弗里思通過對抑制輸入感覺信息的研究,暗示了意圖的主要作用,他說:
大多數時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所知道的是你想要做的事情。一旦你的意圖實現了,你便不會在意你實際正在做出的動作了。
細思極恐。
如果你精通一門樂器,也會有更多同感。
有時候你興之所至,想要演奏一曲熱烈的音樂,你開始演奏的時候并不知道每個時刻手指所在的位置。
手熟練地執行著你的意圖,而你卻意識不到身體動作,這就是所謂的“處于巔峰狀態”。
04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魯道夫·利納斯說,計劃并預測運動行為是人類擁有智力的主要原因。
盡管這種說法聽起來過于簡單化,但他的觀點值得思考。
所有的行為都是在執行某種運動計劃。
最抽象的思考是對過去行為或未來行為的沉思。
如果不去想你將來做什么,便不可能思考任何問題,從投票到冥想都不行。
思考,是大腦的運動行為。
既然是這樣,或許是由于人類的行動是線性的(能感受到的時間是線性的),我們一直都相信,思維也是線性的。
并且我們強烈地感到一個想法導致了另一個想法的產生。
讓我們再返回潛意識心理感覺的話題。
將兩種感覺結合在一起,你便會產生強烈的推理感這兩種感覺是:
身體的“自我”主動地、有意識地創造了我們的想法。
這些想法引起了其他的想法。
如果我們不覺得自己的想法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我們就無法知道心智是如何工作的。
原因和結果推動著思維去想象出故事,把它們聯系起來。
而且,為了創造出功能正常的心智,心理感覺必須無視所有會引起矛盾的數據。
當大腦產生的想法有違我們的生物特性時,這些感覺便會被摒棄。
當我們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會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地表述論點。
雖然我們所表達的可能只不過是來自認知大亂燉的完形,但是事實上,這些想法背后甚至可能不存在線性的過程。
復雜的想法可能是在瞬間產生的,而沒有經過循序漸進的推理過程。
這便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會把深思熟慮出來的推論說成是“獲得了更全局性的觀點”。
05
而事件發生的必然順序,使我們根本不可能進行純粹的有意識的復雜思考。
我們不具備這樣的生理能力。
任何需要花費幾分鐘的思考,或者任何涉及幾個事項的思考都會經過潛意識的加工。
即使我們知道每時每刻每個神經元和突觸的活動,依然無法知道哪些思考是在意識中進行的,而不是只經過潛意識就發生了,但感覺起來就像發生在意識中。
除非當科學發現了有意識大腦活動和無意識大腦活動動的精確識別標志,否則,任何大腦狀態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系都完全取決于被試的描述。
如果一位被試告訴你,他的想法完全來自有意識的思考,那么這種說法與“口渴是一種有意識的決定”一樣并不成立。
或許,我們就是無意識認知的指揮主體。
我們提供意圖、方向和一系列指令,讓無意識認知行動起來,然后為它提供連續不斷的引導。
大腦根據它天生的和習得的方法進行運轉,但會從有意識的輸入中獲得線索。
如果沒有有意識的輸入,大腦便不知道該去解決什么問題——如果沒有指揮,樂團便不知道該演奏什么。
但如果沒有樂手,便不會有音樂。
所以,如果沒有無意識認知,便不會有復雜的思維。
因此,完全有意識的復雜思維純粹是一種幻覺,是許多無意識心理感覺產生的錯誤知覺。
▼ 據說這是蘋果用戶專享~
?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