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族文化可謂是底蘊濃厚,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老祖宗為我們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文化,其中讓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我國的民間文化——俗語。俗語的特點是比較簡單,通俗易懂,同時又能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從古時一直流傳至今,必然有其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有句老話說的好,領悟前賢三兩句,除去身后百千條。接下來我們講的這兩句俗語都是很有意義的,句句都是精華之處,細細品讀定會受益良多。
一、燕子不飛窮苦之門
在農村,燕子是比較常見的鳥類,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它都會從南方飛到北方繁衍后代。老百姓都認為燕子寓意著吉祥,是一種好的象征。它經常在屋檐下搭窩筑巢,農民們不但不嫌棄,反而引以為樂,所以說燕子和人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不僅如此,燕子還幫了農民們的大忙,為何這么說呢?因為燕子是種益鳥,喜歡捕食害蟲,因此肩負著保護莊稼的責任,莊稼在燕子的保護之下得以茁壯成長,所以在農村燕子是非常受人喜愛的。
在古代,人們的認知有限,覺得只要燕子去誰家筑巢,這家必有好事要來臨,如若每年燕子都光臨此家,還會被周圍的鄰居們羨慕,覺得這戶人家必定興旺發達。但是燕子筑巢可不是隨隨便便選的地方,在古代,貧窮人家的房子都是破破爛爛的,相對于這種情況,燕子還是愿意選擇青磚綠瓦的富貴人家,畢竟房屋堅固,更適合搭窩筑巢。由此可見小小的燕子還是非常機靈聰明的。久而久之,就出現了“燕子不飛窮苦之門”這一說法了。
二、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說到喝酒,這里面還是有許多學問的,中國的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眾所周知,我國的飲酒文化歷史悠久,由上千年的演變形成了如今的酒桌文化,不論是在城里還是農村,大家對于飲酒方式都是比較重視的,既然是風俗習慣,也難免會存在許多忌諱。比如兒童不上桌、長輩要坐上位、喝酒不喝單數、敬酒酒杯不超過對方等等,想必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
而對于有些忌諱比較難以理解,比如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里講的是指父親與兒子不能坐在一起。表面看起來是有輩分之別,還有一層意思是倘若父親酒后失禮,會對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而叔侄關系一般是比較親近的,但還是要遵循長幼之別。如果叔侄同桌對飲,醉酒后難免會胡言亂語,也是會被外人笑話的。
話說至此,大家覺得這兩句俗語是否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