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已成為條件交換籌碼
曾幾何時,人類原始的本能“吃飯”,現(xiàn)在居然成了幼兒父母的頭號困擾!甚至出現(xiàn)孩子不吃飯,出現(xiàn)允許孩子一口菜配一口零食的現(xiàn)象,我曾親耳聽見一位爸爸說,小孩不吃飯,只好買薯條加冰淇淋給孩子吃,至少小孩有吃東西...
也曾有保姆與我分享,一個不到兩歲的寶寶,因為挑食,家長就要求保母在湯匙上,前半段盛菜,后半段放一口冰淇淋喂食,這樣寶寶就會吃了。
這種用條件交換孩子吃飯的事情,例子并不罕見。但是吃飯本來是人類的本能,肚子餓了自然需要吃飯,為什么吃飯在今日卻如此困擾幼兒父母?
都因為大人把小孩看得太重要,孩子往往還沒餓,就追著喂飯,或是正餐時間還沒到,小孩吵著要吃,成人就先塞零食。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時間久了,小孩自然學會“吃飯的時候我就是皇帝”的道理,知道自己的飲食行為可以左右大人的教養(yǎng)態(tài)度。
而孩子的心理上也存在“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尤其是幼兒階段正在發(fā)展「我」的概念,當成人忽略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需要,卻又因為太過在意吃飯這件事,孩子很自然的拿吃飯當成最佳的“武器”,只要我吃下XX,就可以XX,于是餐桌成了親子間的競技場!
寶寶“彰顯自我”的四大武器
飲食均衡是兒童生長發(fā)育必要的條件,尤其在0-6歲的階段,這段時間是一生中大腦發(fā)育最快速的時候,孩子吃下的營養(yǎng),大部分都在供給腦部發(fā)育。但現(xiàn)在的情況卻是,寶寶將吃飯這件事作為“彰顯自我”的武器,其中有四大法寶:
>>>>拒食
指的是不吃正餐,只喝牛奶或只接受高熱量食物,例如薯條、漢堡等;
>>>>暴食
是指孩子遇到喜歡吃的食物就拼命吃。
>>>>偏食
指孩子偏好某一類的食物,例如只喜歡吃肉類,卻不吃蔬果;
>>>>挑食
指孩子在某一類食物中,只吃某一種食物,例如同樣是肉類,卻只吃雞肉,而不吃魚及牛肉。
以上的四種情況應(yīng)該是最常見的“餐桌武器”了,會出現(xiàn)這類情況的原因,還是因為家長把吃飯當成條件交換的籌碼,而對媽媽來說,每餐飯也就衍生出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的困擾了。
改變食物樣貌?實際效果有限!
面對寶寶不配合的飲食行為,不少媽媽第一個念頭通常是:“是不是我廚藝不佳,所以小孩不愛吃?”,但實則不然,真正應(yīng)該改變的不是食物,而是孩子的腦袋!只有孩子打心底認同,吃飯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及健康,才會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來吃,也才會遵行營養(yǎng)均衡、適時適量的原則。
但是愿意吃下健康的食物并非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必須透過后天的學習,而且要經(jīng)由成人的引導(dǎo)才能學會。因此,「食育」才是現(xiàn)代父母處理幼兒飲食困擾的根本之道!
費盡心思改變食物的氣味、面貌,把食物藏起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一旦孩子離開成人的眼目,飲食行為又會回到質(zhì)與量皆不恰當?shù)脑c。所以現(xiàn)在許多推行食育的機構(gòu)也開始呼吁現(xiàn)代母親應(yīng)該要從過去的拼廚藝,轉(zhuǎn)移到拼食育。那么到底什么是食育呢?
對于幼兒食育,應(yīng)該有的第一個認識就是:飲食的味覺、視覺及觸覺是經(jīng)由后天學習而來!尤其幼年時期的飲食習慣,對孩子一生的飲食態(tài)度及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選食力”,也就是對食物的基本辨別能力,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來吃。
如果孩子從小就吃慣了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us)的食物,例如色彩鮮艷的糖果,甜味濃郁的零食、口感軟嫩的蛋糕,那么孩子的味覺、視覺甚至是舌頭的觸覺,自幼年時期開始,就已經(jīng)習慣這些食物,所有和飲食相關(guān)的感官就容易鈍化,未來需要更強烈的刺激才能引發(fā)孩子的食欲。所以,引導(dǎo)孩子吃天然、原味及原型的食物,遠離加工食品,是幼兒食育最重要的目標!
四策略:培養(yǎng)孩子好“食育”
就算家長已經(jīng)改變了觀念,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食育”,但擺在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卻是,人類的大腦天生嗜甜,人類天生會被特別香、顏色特別鮮艷、味道特別濃郁的食物所吸引,這是生物的本能,那到底該如何讓孩子保有“純凈”的飲食感官呢?下面提供四大食育策略給大家參考:
>>>>策略一:用故事改變餐桌上的氣氛
幼兒吃飯很重氣氛,只要開心,什么都好吃!比如麥當勞的快餐店,針對幼兒的食物,從不強調(diào)好吃,而是訴求快樂,因此,用餐氣氛保持愉悅相當重要。
一直要求孩子吃完多少量、吃快點、吃下特定的食物,恐怕會打壞孩子的好胃口!父母不妨把故事搬上餐桌,和孩子說說食物的故事,以此取代訓(xùn)斥。
>>>>策略二:帶孩子進廚房認知食材
“好危險”!、“來幫倒忙!”是中國父母普遍面對孩子進廚房的態(tài)度,即便是在海外,華人家庭里也常見廚房門口圍著柵欄...然而廚房恰恰是家中離食物最近的場所,若把孩子與廚房隔絕,孩子不容易對食物產(chǎn)生感情,更不會認識食物,進而喜歡食物。
不妨帶著孩子走進廚房,用故事的方式為孩子解釋不同的食物,讓孩子在聽故事、實際煮一餐飯的過程中認識食材,與食物交朋友。
>>>>策略三:化身小小農(nóng)夫,深植綠色食物
雖然幼兒無法理解抽象的“有機”、“無毒”的概念,但是通過親手種植,親自打理菜圃,在經(jīng)歷農(nóng)事的完整流程:土壤、肥料、灌溉水、蟲害等過程中,孩子自然學到什么是“安全”食物及符合節(jié)氣蔬果的概念,“選食力”就會在這個時候養(yǎng)成。
有媽媽說現(xiàn)在城市里哪有這種條件啊...其實,假期的時候各大熱門景點都是摩肩擦踵,不如帶孩子去鄉(xiāng)下接觸下真正的自然,順帶看看真正的田地,也是蠻不錯的度假方式~
>>>>策略四:共讀繪本,認識食物
故事是最容易親近幼兒的方式之一,因此可以用“綠色繪本”為媒介,進行幼兒的食育。有時候透過故事主角的飲食經(jīng)歷,孩子可以從中獲得共鳴,例如:可以讓孩子認識“垃圾食物”逮住機會就大吃零食的阿平,將讓孩子了解零食的壞處
類似的“食育繪本”還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舉,而繪本中貼近幼兒心理的故事,將會引導(dǎo)孩子選擇安全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