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林野老 于 2013-10-7 12:40 編輯 周公畫像
古圣賢者,盤古以降,咸謂三皇五帝焉。然口耳相傳,歲月悠遠(yuǎn);年代失考,遺跡漫漶。女媧補天,語焉未詳;大禹治水,史哉莫辨。夏址瓦礫,枉存幾多疑竇;殷墟銅鼎,初現(xiàn)些微墳典。碳基測定,⑴厘定文物年限;斷代工程,⑵考證文獻遺舛。彗星授柄,牧野塵埃落定;鶉火迎歲,鹿臺焚煙消散。由之,信史非始共和,武王伐紂可驗。⑶惜武王不壽,成王未冠,攝政王旦終成霸業(yè)焉。故自信史以來,堪稱曠世圣人者,非周公而誰顯?
天行有常,廿八宿唯紫微拱;氣數(shù)何乖,五百年而圣人出。遙想羑里之厄,文王演易;孟津之誓,武王佯襲。殷紂喪道,朝歌一夕弦絕;周武承運,牧野一役煙熄。⑷天下定鼎,四海歸統(tǒng);封建屏蕃,三叔監(jiān)國。灃鎬漸遠(yuǎn),已然威指東夷;洛邑新辟,傲然雄視北狄。⑸鉅橋開倉,敬天保民;大誥宣示,明德慎罰。⑹武以討叛,三監(jiān)收伏;文以懷柔,二賢授職。⑺君不見周公:躬行政務(wù),一飯三吐哺;禮賢下士,一沐三握發(fā)。⑻
社稷既立,首頒禮樂典章;鼎彝爰列,復(fù)置鐘磬笙簧。敬神事鬼,夏人初脫蠻荒;卜筮問卦,殷人未脫愚氓。周承天命,神意漸疏;公秉運數(shù),仁德昭彰。禮樂者,等級也。禮別尊尊,君臣父子有序;樂和親親,棠棣閭里無防。⑼禮之所及,樂必從之。故置五聲八音,審樂而知政;三位一體,循禮以舉綱。⑽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典章之行,關(guān)乎廟堂。中庸以致和諧,梓里安定;孝簾以協(xié)親疏,族群安詳。以德配天,禮刑并示恩威;以仁施政,府縣紛呈阜康。
歷數(shù)克殷之倥傯,佐翼武王,用事居多;復(fù)觀攝政之勤勉,輔弼幼主,用心誠虔。唯兢兢以理政,無暇計較臧否;復(fù)顫顫而辨誣,猶自恐懼流言。無奈身避東國,且辭相位;不期雷擊金匱,始辨忠奸。⑾成王省而復(fù)迎周公,天下治而咸頌圣賢。四宇廓清,呦呦鹿鳴;九鼎安泰,嘒嘒鸞翩。⑿致政成王,洵諄諄勸無逸,告誡嗣王,莫孜孜耽于田。⒀灃水潺湲,皇叔頤養(yǎng)天年;先王恤顧,元圣魂歸周原。⒁
噫!當(dāng)年文王拘而演易,而今周公析而解夢;卦象卜而洞幽;爻辭駁而參玄。⒂上通盤古伏羲,啟愚開蒙;下接秦皇漢武,追圣踵賢。⒃三千年華夏文明,一脈相承;五千載炎黃精魂,永世牽連。夫子無憾矣!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倫理之興,宇內(nèi)允闐。荀子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⒅殊知此三義者,盡由周公先時備述焉。吾儕夫復(fù)置言?謹(jǐn)焚香三炷,頂禮再拜,頌青詞一偈以遙祭云天:
灃水悠悠日夜流,可堪回首望高丘。
莫言夫子渾無夢,鐘鼎齊鳴紫氣浮。
周公塑像
注:
⑴ 碳—14年代測定法,就是根據(jù)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⑵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的一項文化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xué)與人文社會科學(xué)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xué)的科學(xué)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xué)科交叉聯(lián)合攻關(guān)的系統(tǒng)工程。2000年9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根據(jù)此綜合研究,武王伐紂發(fā)生于公元前1046年。)
⑶ 《淮南子?兵略訓(xùn)》:“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此中彗星,指哈雷彗星。歲,指歲星,即木星。)
《國語?周語下》:“武王伐殷,歲在鶉火。”(鶉火,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柳、星、張三宿。按《爾雅》,古以柳宿為標(biāo)志星。分野主周,)
⑷ 隨著周國力增強,商紂王恐與其不利,于是將姬昌(文王)拘于羑里,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為彖。”后周人以美女珠寶獻紂王,遂贖出文王。
武王在周公等幫助下,至孟津觀兵,大會諸侯,作進攻前的總演習(xí)。次年,抵商郊牧野誓師,一舉攻破朝歌(商都),紂王登鹿臺自焚。
⑸ 周曾先后于灃、鎬建都,滅商后,周公大力營建新都洛邑(洛陽),遷殷舊貴族于此進行監(jiān)督管理,分由管叔、蔡叔,武庚等監(jiān)管。后三監(jiān)叛亂,被周公鎮(zhèn)壓。
⑹ 鉅橋,商朝最大的糧倉,滅商后,武王開倉賑濟殷災(zāi)民。周公東征討伐三監(jiān)前,發(fā)布了《大誥》,歷數(shù)他們的罪行。
⑺ 《古文龍虎》上經(jīng)注 :“制由王者,武以討叛,文以懷柔。土德以王,提劍但戈,以鎮(zhèn)四方。”
三監(jiān)平叛后,周公仍著微子等商舊貴族繼續(xù)管理殷遺民。
⑻ 《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
⑼ 《詩?小雅?棠棣》是一首申述兄弟應(yīng)該互相友愛的詩。后常用以指兄弟。閭里,街坊之間也。
⑽ 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西周時已將當(dāng)時的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8類。
周公將從遠(yuǎn)古到殷商時的禮樂加以大規(guī)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為系統(tǒng)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立嫡立長的繼統(tǒng)法在西周初期通過禮制而得以確立,促成了宗法、封建、等級三位一體的社會政制模式的建構(gòu),從根本意義上解決了政治運行的有序化問題。
⑾ 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冊于金匱,內(nèi)容無人得知。后來武王駕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盡心輔佐,將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見諸候。當(dāng)時其庶兄管叔、蔡叔圖謀不軌,但忌憚周公,于是在列國間散布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圖謀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為避禍辭了相位,避居?xùn)|國,心懷恐懼。后來有一日,天降大雨,雷電擊開金匱,成王見了冊文,方辨明忠奸,誅殺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歸相位。
⑿ 《詩經(jīng)?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jīng)?小雅?采菽》:“鸞聲嘒嘒”
⒀ 周公旦攝政6年,當(dāng)成王已經(jīng)長大,他決定還政于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游玩和田獵。然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⒁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灃京養(yǎng)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說:“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洛邑),示意給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畢原,(賦文作“周原”,以示歸宗。)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⒂ 周公解夢,是我們古代文化遺產(chǎn),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是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
⒃ 周公后被追為儒家之祖,稱“元圣”。漢武帝時董仲書提倡獨尊儒術(shù)。
⒄ 《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此隱喻周代禮儀文化之失落。
⒅ 《荀子?禮論篇》:“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天地代表神權(quán),先祖代表族權(quán),君師代表君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