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中有蘇武牧羊,有很多版本,也有許多以蘇武牧羊為題材的國畫。蘇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記載于《漢書-蘇武傳》,記載了他北海牧羊的一段話。(見截圖)講了四點,一是終身監禁。匈奴的單于把蘇武弄到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讓他牧公羊,條件是公羊產崽了,才讓他回。等于是終身監禁。二是絕糧。稟食不至,不供應糧食。三是只身一人。將蘇武的隨從全部打發到別的地方,只讓他一個人去。在茫茫草原上,只有他一個人。四是不忘使命。這是最讓人感動的。杖漢節牧羊,持著漢使節的特殊漢節無論是走著還是臥著,都拿著它。這表明始終不忘自己的出使使命。蘇武出使緣于意外:元封四年,匈奴派了使節來漢,這是有地位的人。來到后,得了病。漢武帝派人治,可惜死了。然后漢中央政府就派了路充國作為漢使帶著許多禮物護送他的尸體回去,匈奴誤以為是殺了使節,就扣留了路充國。漢做到了仁至義盡。雙方互相扣了十幾批使節。使節往來就出現了意外。怎么解決?老單于死了,新單于繼位后,害怕漢朝。這種情況下,釋放了善意,將扣留的使節全部放了回去。漢武帝感激這種善意。所以就派蘇武出使匈奴,帶了許多禮。這是他出使的重要原因。到了后,出現了第二個意外。前100年蘇武帶了張勝、常惠等出使,到了匈奴后,發生了意外。匈奴內部在醞釀內亂。這是一個投降匈奴的漢人衛律,手下不滿意,還想再回漢朝。被緱王和虞常利用了。緱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兒子,本投降了漢朝,后被俘,投降了匈奴。他們借用這批人想發動內亂,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帶著她來漢朝。蘇武出使前,這事正在醞釀。蘇武到達后,張勝與虞常本是好友,二人見面了。虞常說了想法。母親與弟弟還在漢朝,希望能獎賞母親與弟弟。張勝處理不謹慎。本是來答謝好意的,遇到這種叛亂,不能介入。結果張勝答應了虞常的要求,意味著介入了這場叛亂。一個月后,匈奴單于外出打獵,發動叛亂的緱王和虞常覺得是機會,就劫持了單于的母親,結果就在事件的前一夜,七十人中有一個人告密了。單于是去打獵了,但是子弟立即調兵打仗了,緱王與其他人戰死,只有虞常活捉了。張勝感到驚恐了。在害怕和擔憂的情況下,才向蘇武報告了這事。蘇武也緊張了。想自殺,常惠等人勸阻了。蘇武的第一反應就是自殺,這是為了保全國格。果然發現了這事,單于就召集人們商議想全部殺掉他們。左伊秩訾出來說話了。不能殺,叫他們投降。
面對逼降,蘇武威武不屈:單于就派衛律召蘇武來受審。引佩刀自刺。衛律趕快急救。救過來后,審判不下去了。張勝常惠等人將他送了回來。單于覺得他太有氣節了,日夜派人去間候。抓了張勝。不久,蘇武的傷好了。單于讓審判虞常張勝,讓蘇武旁聽。想逼著他投降。過程中,當著蘇武的面,先殺了虞常,逼迫張勝,“當死”,判死刑。如果投降可以免死。張勝一看,嚇癱了。衛律走到蘇武的面前,“副有罪,當相坐。”蘇武一句話頂了回去。本無謀,又非親屬,憑什么相坐?武不動。蘇武坐在那兒紋絲不動,幾乎沒有害怕的神色。衛律說,當年我自己投降的時候,也不甘心,現在我也是享盡榮華。你為什么不投降呢?蘇武“武不應”。衛律再勸他,要不聽我的,將來想見我都見不到。蘇武對著衛律說,“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根本不想再見到你。衛律沒有逼降成功。蘇武還指責衛律,你挑起漢匈的矛盾,必然引起大的麻煩。匈奴的大難會從你開始。最終衛律報告了單于。單于聽說后,越發想迫使蘇武投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囚禁他,斷了飲食,天上下著雪,蘇武就靠坐墊上的氈毛吃。匈奴驚認他為神人。舊相識李陵最后的勸降:李陵勸降蘇武說了五個方面。第一是忠義無法顯現。你再忠于漢,再忠于使命,也沒人知道。付出沒有人知道的。李陵不知道被班固記錄了下來。第二是你哥哥因為漢武帝死了。第三是你弟弟也因漢武帝死了。你弟弟伴隨漢武帝去祭祀,路上兩撥人搶船,你弟弟奉命追殺兇手,沒追上,害怕自殺了。第四是你母親故去了,妻子改嫁了。第五是你妹妹和兒女杳無音信。五個方面,比衛律的逼降更有殺傷力。這是攻心術。蘇武聽說后,回答的是,我做的一切都心甘情愿。一家人沒什么功德,是靠著陛下提拔,封侯做將軍。我為君死猶如子為父死。子為父死,無所恨也。這樣的回答斬釘截鐵。李陵還跟蘇武說,還是聽聽我的勸吧。堅持不降,沒有意義。蘇武回答的是,自己覺得死了許久了,要逼我的話,我就當面死給你看。這話讓李陵感動羞愧。李陵只能無功而返。不久,他又來了,帶來了新消息,確鑿的消息說,你的國君漢武帝聽說死了。這實際是告訴他再堅持真的沒有意義。向南嚎哭。嘔血,哭到血都吐出來。早晚都哭,一哭哭了幾個月。這充分體現了蘇武內心中忠于使命忠于國君忠于民族忠于國家最本質的四個方面。漢武帝死后,漢昭帝繼位。幾年,漢匈關系緩和了。西漢向匈奴提出歸還蘇武。匈奴單于還不想還,謊稱蘇武死了。又出了意外。張勝投降了,常惠想捎話給漢天子,讓看守和他一起去面見漢的使節,說蘇武還活著,在北海牧羊,再見到匈奴單于時,射下大雁,腿上寫著蘇武在北海牧羊。使者責備單于。我們天子打獵時,打下了這封信。匈奴單于傻了。只好承認蘇武活著,最終同意蘇武回國。十九年后,蘇武回到了漢朝。須發盡白。漢宣帝甘露三年,漢匈關系好了。就想將功臣畫一幅像,一共畫了十三個,最后一個就是蘇武。這就是圖畫麒麟閣。蘇武在歷史上是名人,從西漢后,流傳得越來越廣。漢代揚雄說,“張騫、蘇武之奉使也,執節沒身,不屈王命,雖古之膚使,其猶劣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