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慶艷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廣東中山 510275)
[摘 要] 文章首先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特質的定義,接著分析了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構成和作用,然后分析了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特質,最后討論了批判性思維特質研究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特質
[來 源]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20 卷2006 年第1 期
一、批判性思維特質的定義
所謂特質,它不同于(或大于) 能力和技藝,是思想、行動的趨勢,是在所給條件下表現出的一定方式,它表現為一定的傾向性。
而批判性思維特質(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也有人將它稱為批判性精神,是批判性思維的個體傾向性,是有意識進行評判的心理準備狀態、意愿和傾向。它可激活個體的批判性思維意識,促進個體朝某個方向去思考,并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在Coaching winner 的研究中,他支持一種觀點即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也是一種“個體特質,包括開放性心靈、好奇性和鑒于新信息而重新考慮的意愿”。因此,批判性思維不只是思維的一項技巧,也是一種個人品性。
而在蒂什曼和珀金斯的研究中,也認為理想的批判性思維不但擁有認知能力、思維策略與思維技能,而且擁有探究、質詢、智力冒險、批判性想象的傾向,他們將其稱作批判性“思維傾向”(thinking dispositions) 。
二、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構成
只是明白批判性思維特質的定義并不夠,只有明確了批判性思維特質包括哪些構成要素,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批判性特質的定義,也才能為我們理解批判性思維特質的作用及如何進行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構成,各位專家有不同的理解。綜合起來,我們認為,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構成要素可以描述為以下幾個:
1、追求真理 柏林及其合作者將其解釋為堅持已證明為正當的信念、價值和行為。在加利福利亞批判性思維特質研究小組(Fascine et al ,2001) 所達成的一致意見,稱為Delphi報告中,認為真理追尋者即使他們的興趣或所追尋的目標不受發現物的鼓勵,也仍然對繼續調查保持公正和客觀。當公正反映提示變革是必要的時,他們樂意重新考慮和修訂他們的觀點。
2、開放性心靈 這一構成要素一方面表現為當存在的證據不充分或有爭議時,就抑制判斷并尋求新證據或新觀點,積極自主地修正本來有證據證明的觀點,另一方面表現為心靈開放的人們容忍分歧的意見,并對自己可能的偏見很敏感。心靈開放的人們第一個考慮的是接受他人保持自己意見的權利。研究批判性精神的人們也認為在批判性精神中,開放性心靈相當重要,心靈開放的人愿意用新的方法考慮問題、考慮新的選擇,愿意推遲判斷,搜集更多信息,澄清有爭議的問題。在保爾的論述中,他將這一點歸納為“智慧謙虛”,即對關于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的局限性的意識,這是這一構成要素的另一種表現。
3、好奇心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索諾謨分校“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性批判中心”所長保爾看來,好奇心是對世界持有疑問的性向。而在Delphi 報告中,認為好奇心的表現是重視保持信息靈通,并知道事情是如何進行的,即使成果不能直接明顯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只有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對思考的對象充滿興趣,才具有進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和動力機制。
4、獨立思考的習慣 即保爾所稱的“心智自主”,獨立地思考、自主性地思考。而在柏林及其合作者的論述中,認為獨立思考的習慣表現為具有對探求自己信念和行動所依賴的相關證據所必需的智力上的誠實和勇氣,不管做其他事的壓力或誘惑,是一種對有堅實基礎的信念進行堅持的個人力量。
5、系統性 有系統的人們能對復雜的工作保持秩序和規則。系統性的另一種表現是樂于計劃,能以一種有序的方式處理復雜的問題,對每一步驟有所預期,即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具有系統性的人能夠對事物進行謹慎判斷,樂于再三斟酌,頭腦清醒,在復雜的事物中有條不紊,堅持不懈地查找相關信息,理性地選擇判斷標準,最終能尋求學科和探究所允許的精確結果。
6、批判性思維的自信 批判性思維自信的個體將自己對推理能力的信任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他們信任自己能做出正確判斷并相信其他人在看著自己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看到,思維是一項艱苦的活動,只有努力堅持并且具有強烈的自信心才會得到成功的報償。
還有人認為批判性思維特質包括自我矯正的愿望。好的思維者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利用反饋了解什么地方出了錯,發現并拋棄無效策略,改善思維過程。
三、批判性思維特質的作用
早在1983 年,Dewey 就提出擁有知識不是良好思考的技能的保證,而應是一個人有思考的愿望。開放性心靈、一心一意、有責任心,這些特質才是發展思維習慣的重要品質特點,只有這些存在,才能使一個人解釋分析說明和評價已做出的任何推理。
Fascine 聲稱批判性地思考的人用7 個特質來做出判斷。例如,如果一個人不是追尋真理,他或她不可能在形成一個觀點前考慮關于這個問題的其他觀點或理論。一個學生可能擁有批判性地思考一個問題的知識更新,但如果這些特質不能一致發揮作用,這個學生就不可能批判性去分析、評價和綜合信息。
柏林等(Bailin ,Case ,Coombsand Daniels) 發展包括Ennis在內的許多主要的批判性思維理論家的分析,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對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動的問題情景的透徹思考,而在批判性思維中,要強調批判性思維出現的語境(問題情景) 、思維者在其深思熟慮中達到好思維的特定標準的意圖以及思維者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地滿足這個標準,只有具備這些優質思維者的具體品質,思維者才能形成理由充分地判斷并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
在Bertrand Russell 的論述中,對批判性思維的觀點包括所提到一個大范圍內的技巧、特質和態度。Russell 的語言,特別是關于判斷的強調,指出批判技巧不能簡化至例行的公式。批判性判斷意味著一個人必須斟酌證據和理由,大致的事實必須給予評估,從結果上講技巧需要智慧。僅僅擁有批判性技巧就想成為一個批判性思考者是不夠的。Russell 特別提醒人們注意各種各樣的特質,這些特質確保適宜的技巧得到實際運用。
因此,我們研究認為,批判性思維的開展,個體必須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個體傾向,對于批判性思維活動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情感,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分析所遇到的思想、觀點、方法等的合理性。要發展人的批判性思維,就必須發展人的批判性思維特質。
四、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特質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特質是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如果其一種特質不是被注意到,這就更應該培養它。學生應該被鼓勵好奇、渴望知識、提出問題,并且不易輕信和接受被告知的任何事。正如Lowing Wilson 和Overran 所指出,思維隨著使用多樣化的策略而進行長時期的練習和評估而發展。
國外學者關于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特質有以下幾種方面的研究:
柏林等(Bailin ,Case ,Coombsand Daniels) 認為語境、意圖和成功的特性是重要的,因為它們對成功地教授批判性思維非常關鍵。他們所提到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方法包括:吸引學生們處理要求合理判斷或評估的任務;幫助他們發展處理這些任務的智力資源;提供尊重批判性思維的環境,激勵和支持學生嘗試批判地思維和參加批判性討論。
而在Tishman 和Andrade 看來,傳授批判性思維特質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創造批判性思維的文化;提供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榜樣;提供批判性思維特質的解釋;創造互動的機會,來促進批判性思維特質;最后就是直接教授批判性思維特質。
Russell 提到,教育是通過講授,形成一定智力習慣(和對生命的、世界的一定看法) 的過程。他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特質:客觀調查;斟酌證據;學會真誠看待事物;學會拋開個人中心。
而保爾基于自己的研究,歸納了4 個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心智特征的教學方法:第一,為學生提供他們自己發現、自己思考的機會,這有助于培養心智自立與智慧好奇;第二,引出學生的不同觀點,并使之理解,這是同智慧勇氣、智力共鳴和公平性的教學結合在一起的;第三,指出證據與根據,這是同智慧謙虛與智慧誠實的培養相關的;第四,確保探討課題的時間,這是同智慧忍耐與對于推理的信賴相關的。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可從以下途徑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精神即批判性思維特質:第一,進行元認知訓練,指導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元認知是關于知識的知識,元認知監控是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對其進行自覺的監察、控制和調節。
它的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識在人的活動中的體驗,是認知主體對其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控。通過元認知訓練,可以發揮促進學生培養自我意識、計劃、組織和監控的作用。第二,提倡案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案例教學使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批判性思維特質發展,其作用表現為:發展學生批判性傾聽的能力,為學生提供發展和檢驗已經形成理論的機會,促進學生進行多向思維。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關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特質的措施包括:提供開放的批判性思維的環境,激勵學生勇于嘗試探索問題;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調查,找出事實證據;教會學生客觀看待事物,容納多種意見,并進行多向思維等。
五、對批判性思維特質的研究有待發展
批判性思維特質的研究在這二十年來的發展,促使人們思考:只有批判性思維技巧不是一個人能進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特質才能批判性地去分析、評價和綜合信息。但研究較偏重于對批判性思維特質的特征構成的介紹,而對如何培養特質的研究尚處于定性階段,定量研究還較少,還需要更為精確的測量與評定批判性思維特質。同時,在建立一種系統的批判性思維特質訓練體系上,及如何促進特質訓練的教學遷移上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Brenda H Spencer, Kathryn Bartle Angus. Demonstrating knowledge: The use of presentation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Journal of Adolescent&Adult Literacy. Newark :May 1998.
[2 ]Stacy EWalker.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Dallas :Jul - Sep 2003.
[3 ]Robert. H. Ennis.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s It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C.
[4 ]Li - Fang Zhang. Contributions of Thinking Styles to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Provincetown :Nov 2003.
[5 ]William Har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ertrand Russell onCritical Thinking ,Mount St. Vincent University.
[6 ]Colucciello M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learning styles ,College of Nursing ,University of Wis2consin Oshkosh 54901 ,USA.
[7 ]Robert Ennis. Critical thinking :A Streamlined Conception ,Teaching Philosophy ,1991 ,(1) .
[8 ]Millbrae.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 executivesummary) . In The Delphi Report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9 ]Paul ,R.W. Critical Thinking.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2ing ,p. xi. 19931
[10 ] Tishman ,S. ,Jay , E ,. &Pekins ,D. N. (1992) . Teachingthinking dispositions :From transmission to enculyuration. Theory intoPractice ,1992.
[11 ]吳鐵軍. 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培養1 教育漫談,2004 ,18.
[12 ]朱新秤. 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1 高教探索,2002 , (2) .
[13 ]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1 全球教育展望,2002 , (1) 1
[14 ]羅清旭. 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1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 , (4) 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