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60歲的打錫師傅趙鎮華正在用烙鐵制作錫制品。
錫制品,采用高純度精錫制作而成。它具有比竹、木、瓷器更好的密封性,早在海上絲綢之路時期,商人們便將茶葉裝入錫罐中,出口到日本及東南亞一帶,使中國茶道在這些地區盛行。
“錫制品的特性是其他材質所不能替代的,很多人會選擇用不愁沒銷路。但這手藝是個苦差事,這些年我都沒找到愿意學打錫的傳人,再過幾十年怕是要絕跡了。”日前,筆者在羅源見到打錫老藝人趙鎮華時,他說出了心中的擔憂。
美觀實用訂單不斷
羅源縣城關一條窄窄的老路,過道墻角一隅,一個小小的馬扎、兩個裝滿錫塊的木箱、一個燒得旺旺的火爐加上烙鐵、錘子等工具,就是羅源久負盛名的打錫藝人趙鎮華的全部家當。雖然天氣炎熱,但趙鎮華生火、加熱、鼓風、敲打……忙得不亦樂乎。(附圖)他正在幫來自寧德的許女士趕訂單。
隨著復古婚禮盛行,古色古香的錫制品日益走俏,成為新郎新娘洞房中的絕佳裝飾品。女兒即將出嫁的許女士也趕起潮流,特地來到羅源找趙鎮華師傅訂購一套錫制品。“這些東西送給女兒當嫁妝,實用又好看。”許女士說。
精錫的質地軟、熔點低,可塑性強。加上趙鎮華一雙巧手的打磨,從傳統典雅的酒具、燭臺到精致奪目的花瓶、烘架,一件件造型精美的錫制品變成搶手貨。趙鎮華笑著透露,今年來自連江、寧德等地的訂單源源不斷,如今已經排到年底。
數十年練就好技藝
今年60歲的趙鎮華是浙江省永康市人,從事手工打錫這行已經41年。他為學手藝謀生,從19歲開始就跟隨打錫師傅挑著擔子走南闖北,挨家挨戶加工各種錫器。
一年40元的低廉學徒工資,趙鎮華領了3年,終于練就了一套打錫的嫻熟技藝:把錫塊高溫熔化成錫水,經過壓片、裁料、造型、刮光、裝接、擦亮、裝飾雕刻等一系列的技法,制作出烘架、茶葉罐、香爐、花瓶等幾十種精致奪目的錫制品。
出師后的趙鎮華繼續隨師傅“闖江湖”,背井離鄉走遍了福建的大小城鄉村落。令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羅源打錫時,每每遇到天寒地凍、缺水斷糧的時候,經常會有熱心人出手相助,因此便于羅源結緣,這一待就是30多年。
手工打錫的工序極為繁瑣,最為考驗耐心。趙鎮華介紹,將錫塊溶解是第一道工序。接下來是澆鑄,將錫水倒進精致的鐵制模具。待模具里的產品分塊定型后,扁銼、鐵錘、方銼、車架、圓銼、射錘等10多種工具便輪番上陣,敲、銼、刮、磨產品粗糙的邊緣、表層使其光澤清亮。
趙鎮華說,最關鍵的環節是組合焊接,它直接影響作品的成敗,完美的焊接須準確判斷時間和溫度,才使得拼接處嚴絲密縫、融為一體。為了讓產品呈現更好的形態,最后再使用精細的拋光工具來個全方位的“終極美容”,確保整個錫制品晶瑩圓潤。
異地傳承苦覓傳人
就是這樣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如今也陷入無人傳承的窘境。已過花甲之年的趙師傅最大的心愿是能收到一個徒弟傳承自己的技藝,然而這手藝耗時費力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一個錫制酒壺能賣到360元,看似價格不菲,但是除去材料費和一天的工時,只能賺180元。我每天5點半開工,到晚上7點才收工,一個月才完成60多件,特別是夏天來臨,得長時間圍坐在炭火旁勞作,忍受酷熱的煎熬”。
趙鎮華的兒女在家鄉都有薪酬豐厚的工作,他們都不愿繼承父親的打錫手藝。“孩子們都勸我別干了,可我就是舍不得丟了這手藝。”趙師傅告訴記者,“羅源這邊使用錫制品的人不少,活太多一個人常忙不過來,我特意邀請了4位同鄉過來打錫,我們都成了半個羅源人,如果能在這找個傳人就好了!”
“我們不知道能堅持多久,可能有一天這個技藝會消失吧!”趙鎮華臉上透露出淡淡的憂傷。因為后繼無人,這些老人們又不忍心讓這門手藝斷絕,還一直在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