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鐘表的精美并非只有在拍賣場中才能見識,其實在我們身邊的收藏市場中也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經過走訪,北京商報記者在潘家園舊貨市場中找到了一家專門經營西洋古董鐘表的店鋪,主營18世紀法國古董座鐘。店主表示,西洋古董鐘表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但近兩年因受國內整體環境的影響,收藏市場似乎有些冷清,這也正是入手的好時機。不過新入門的藏家要擦亮眼睛,入手時要看清鐘表的機械內芯,因為這才是西洋古董鐘表的收藏重點。
藝術價值大于收藏價值
“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電子產品。在我看來,無論這些電子產品多么流行,都沒有收藏價值。因為他們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而且都是機械生產、流水線制作,沒有一點工藝可言。”鐘表店店主表示,“但古董鐘就不一樣了。古董鐘沿襲了古代科技,體現當時的藝術品位,表達西方豐富的歷史文化,集多種獨特工藝于一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于研究西方歷史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西洋古董鐘表的藝術價值大于收藏價值。”
在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鐘表是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進貢給明代萬歷皇的皮套鐘,其早期的進口產品都是供給貴族和上流社會的,與普通民眾無緣。直到清同治年間,德商代理人成立了亨達利鐘表眼鏡公司,專營德國鐘、瑞士表,西洋鐘表才逐漸在中國大眾的中間階層開始出現。現今,一般機械表的實用價值已經被經濟實用、價廉物美的電子表及石英表所取代,成為了人們懷舊、追昔、收藏的物品。
不同于現在的電子產品,古董鐘表都是機械制造,鐘表是機械產品中最精細的。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鐘表曾經是當時最頂尖的技術。而古董西洋鐘的收藏價值在于其手工制作的精細、外觀設計的華麗和濃郁的歷史感。這也是為何世界名牌手表一直保留著手工制作機械表的原因之一。
看時代更要看內芯
西洋古董鐘表特有的珍貴性、裝飾性、功能性,所傳達的歷史、藝術和科技信息已經跨越了國界,無論是國內收藏界還是拍賣界都開始關注古董西洋鐘表,若是作為收藏保值來講,則是不錯的選擇。
鐘表收集與收藏是一個非常個人化且同時帶有某種偏好的行為,它是一種慢性增長的東西,大多與投資無關。業內人士提醒收藏者,古董鐘表對收藏者的專業知識儲備有相當高的要求,初入門者最好找資深“師傅”引進門。時代越久遠,收藏價值越高。同時,購買古董鐘表即便是到熟悉的店鋪購買,也一定要讓店主拆開后蓋檢查鐘表芯是否有更換、改動或生銹等跡象,因為鐘表的內芯是收藏的關鍵。
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多是18、19世紀的外國西洋座鐘。老座鐘是一種藝術與實用完美結合的收藏品,尤其是那些年代久遠、工藝上好、用材精良的產品,其收藏與投資價值并不遜色。而國際上收藏老座鐘的人卻不少,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專業投資者,特別是近幾年來老座鐘的市價上揚,已出現了較好的升值前景。
在潘家園的古董鐘表店里,除了售賣完好的西洋古董鐘表外,還單獨售賣部分鐘表的機芯。店主表示,西洋古董鐘表的收藏價值主要是在鐘表的機芯上,因為是純手工制作,所以一般問題都可以修復,實在無法修復的可以到專業店鋪購買同款機芯進行置換。修復后的鐘表價值一般不受影響。
鐘表種類多 座鐘最火熱
歐洲古典的鐘表,做工精細、風格奢華,也非常有藝術價值,很適合家庭擺放或收藏,所以一直被有品位的人士所追逐和欣賞。但是在眾多類型的西洋鐘表里,最受歡迎的應該是座鐘。這一現象可以從拍賣場上看出來,座鐘收藏的潮流開始顯現。
目前拍賣會熱衷的依然是西洋座鐘,但從中可發現,座鐘收藏的西風漸進信號已明確無誤地出現,特別是那些工藝精致、造型獨特的古董西洋座鐘已在國內逐步走俏,開辟了座鐘的高端收藏市場。如2002年北京翰海拍賣行舉辦的拍賣會上,一座法國產景泰藍表面的名畫座鐘就拍出了76萬元的高價。2012年3月,北京榮寶的迎春拍賣呈現13座法國、英國制19世紀鐘,成交率達100%,總成交額為184.8萬元。在鐘表專場拍賣中,座鐘的流拍率遠小于手表、懷表等類別。
雖然西洋古董鐘表收藏尚屬小眾收藏,涉足的人群還不是很多,但因為其收藏前景廣闊,所以市場中還是存在造假等現象,大量國內山寨版的鎦金西洋鐘充斥著古董鐘表市場,魚目混珠,有些還冒充法國古董西洋鐘。
目前市場中,以德國、法國和中國的老座鐘為主流品種,也是收藏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對象。老座鐘在年代劃分上極為寬泛,一般產于上世紀70年代末之前的座鐘就可以稱得上老座鐘了。中國國產的老座鐘精品,主要集中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個時期制作的老座鐘做工上乘、工藝精美,不少座鐘的造型更是帶有濃厚的中國民族傳統特色,因此成為了收藏者和投資者追逐的對象,極具收藏與欣賞價值。
收藏老座鐘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要了解座鐘的歷史背景、工藝水準、藝術水平和用材質地等;其次是要弄清楚座鐘的生產地、廠家、制作年代、本身功能、具體款式等方面情況;再次要仔細觀察鐘的內部機械構造,如零件是否齊全或被替換、外部表殼是否有破損跡象等;最后要了解鑒別老座鐘真偽的常識,如真正的老座鐘漆色暗沉,仿制的則在漆色及機械部件上與老鐘存在著極大的不同。
北京商報記者 馬嘉會 張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