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將西北的部落民族稱為'戎狄'的說法。這一說法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在《禮記》中曾記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戎,即西戎,常居陜西關中,甘肅、青海等地;狄,也叫北狄,起源于戎的分支犬戎。最早居住于渭河上游,之后向與涇水匯合下游的關中平原遷徙,即陜北、山西、長城沿線、河北,甘肅慶云和寧夏一帶。
也正因其生存地偏遠、又被冠以'戎狄'的名號,故常有人誤解戎狄非炎黃子孫。但事實上,莫看狄人偏遠粗魯,實際上他們也是炎黃子孫。
今天的'戎狄'大多被認為是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有'戎為游牧,夏為農耕'一說。但是追根溯源,戎狄本也是從中原氏族分裂出去,漸漸逐草而居,形成部族群落。因而,無論是從歷史、還是血統(tǒng)的角度而言,狄人本都屬炎黃子孫。
狄人血統(tǒng),《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最早對狄人的血統(tǒng)下了定義:'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日始均,始均生北狄',意為大荒之中有一國名為北狄,住著黃帝的后裔始均及其后代子孫都是來自北狄。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亦有記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此句建構描繪了黃帝氏族的譜系,苗龍、弄明、白犬都是黃帝子孫后裔,被統(tǒng)稱為犬戎,也被看做是黃帝的第三支譜系。
田昌五先生據《山海經》指出黃帝部落與戎狄之間的淵源,他認為黃帝是北方古戎狄的宗神、炎帝是古氐羌之宗神,而太昊、少昊和蚩尤則是古夷人集團的宗神。
再向上追溯黃帝的血脈,可發(fā)現(xiàn)黃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是北狄的一支。
而聯(lián)系黃帝早先征戰(zhàn)軌跡,多活動于西北一帶,即甘肅、青海的昆侖山附近,其東遷路線也是沿黃河北上到內蒙境內,沿陰山之陽向東而至河北北部。在遷徙過程中,先后與炎帝、蚩尤發(fā)起了阪泉之戰(zhàn)、逐鹿之戰(zhàn)等。這兩場戰(zhàn)役對實現(xiàn)華夏民族大一統(tǒng)有著重要意義,也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典型戰(zhàn)役。
歷史脈絡,'狄人'與'戎人'在歷史上常常結伴而出,統(tǒng)稱'戎狄'。這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在西周金文中,'戎'代指外族,如《尚書》中記載西周初年'淮夷、徐戎并行',《左傳》說春秋初年魯隱公會'戎'。
此時的'戎'是一種北方異族的統(tǒng)稱;而'狄'最早見于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永不恐狄虘',亦是外族之意。在《史記·匈奴列傳》曰:'唐虞以上有山戎。',側面印證了山戎一族自堯、舜到春秋的歷史。
而狄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于商后,《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
而戎狄被視為一體時也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彼時,狄人夾于秦晉之間,而成為秦晉爭取的對象,有文獻記載:'當時之時,秦晉為疆國。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固、洛之間,號
狄人此時常居的地理位置亦是同犬戎居住地有所重合,故而也有'赤狄本犬種,字從犬'的說法。
此后,戎狄蠻夷與方位相掛鉤,出現(xiàn)'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說法,人為的將戎人、狄人以地域的方式進行區(qū)分。這也更給人留下戎狄非我族類的刻板印象。
狄人雖是炎黃子孫,但因久居草原,仍然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習性,因而和中原地帶的華夏民族仍不時存有沖突。《左傳》隱公十年曾記載公子突的話'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
在當時中原華夏族看來,戎人輕率卻無秩序、貪利卻不團結、戰(zhàn)勝而不相讓,戰(zhàn)敗又不救助。他們文化禮制上相沖突、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差異較大,這也造成了本同是黃帝后人,卻相惡相憎,導致戰(zhàn)爭頻發(fā)的局面。
文化與禮制的沖突,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維系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文化紐帶無疑是周禮。同時,周禮也作為一種區(qū)分華夏與戎狄民族的隱形界限。
有史料記載,'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發(fā)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披發(fā)在當時是戎狄之禮,也是有違祖制的落后習俗。
當時的狄人全然不受周禮的約束,在晉國大喪之期出兵,也因此受到中原華夏族的抵制憎惡。晉侯欲伐赤狄時,伯宗曾列舉五條'必伐之'的罪狀,首當其沖的便是不祀其祖先。
而晉侯對此的表態(tài)是'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可見,狄人與華夏族在祭祀文化上的矛盾極深,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生活差異與生產力差異,春秋時期的戎狄部族多以游牧為主,比起土地,他們更加看重實際的財物,另一方面,狄人的生產方式也不同于華夏族的種植業(yè),他們更偏向畜牧業(yè)。
此外,在生活方式上戎狄與中原各部族也存在極大差異。例如,周朝嚴禁嗜酒,但戎狄民族嗜酒。同時,戎狄與華夏族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也存在極大差異,《左傳》曾記載'晉師滅赤狄潞氏',春秋時期的狄人生活生產力大幅落后中原華夏族。
可以說,華夏各國在當時正在逐步向封建社會過渡,而戎狄各部族卻仍處于原始氏族部落階段。生活方式及生產力的差異使得二者的矛盾日益加深。
戎狄對資源毫不掩飾的野心與掠奪、及大相徑庭的生產方式也使得戎狄與華夏族的關系漸漸水深火熱。管仲也曾對齊侯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各族為應對戎狄的侵犯結成同盟。
盡管與狄人本是同根生,但面對無法逾越的文化差異、生活生產力不同、以及狄人的燒殺擄掠的行徑,中原華夏各族難以以和平、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狄人,與此滋生了無數(shù)大小戰(zhàn)役,狄人的部族群落也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不斷被兼并、同化,狄人也逐漸開始與華夏民族融合的過程。
'戎狄蠻夷'等少數(shù)民族部落向來被認為是粗魯落后的代表,作為游牧民族的狄人,他們天然的與農耕民族有不可磨合的矛盾,為此發(fā)生了無數(shù)大小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民族發(fā)生了兼并、融合。
狄人也不斷的吸收著華夏民族的文化,學習華夏民族的生活習俗,漸漸形成了民族的大發(fā)展、大融合。
戰(zhàn)爭的兼并,在古代,推進各民族間文化融合有一重要方式,就是來自于戰(zhàn)爭的兼并。戰(zhàn)爭往往是最直接推進不同民族移風換俗、由低級落后文化向高級先進文化進步的方式。對于狄人與華夏的融合,亦是有戰(zhàn)爭的作用。
春秋時期的北方華夏諸侯國,常以武力吞并周邊狄人和戎人的部落群體,如白狄族的支屬,鼓、肥、鮮虞等。鼓于魯昭公二十二年被晉國所滅、肥在魯昭公十二年即為晉所滅、鮮虞在戰(zhàn)國時期為趙國所滅……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狄人部落中的赤狄是較為強大的部落,這一部落長期奴役其他小部落,也因而有記載:'晉卻成子求成于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晉。'晉國的
隨著狄人各部落的瓦解,狄人的土地、人口也被華夏各諸侯國納為己有。狄人被歸于華夏各族,學習中原華夏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技能,這對他們自身的生產力和社會發(fā)展都有極大的提升作用,同時也推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融合。
文化的兼容,狄人歷史上的融入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春秋前期,北方的戎狄部族進入中原國家,至春秋中期,已形成'戎狄之民實環(huán)之'比鄰而居的格局。
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便于戎狄部族在與中原國家更頻繁、積極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吸收華夏文化,具有了教化禮儀的風范。
《左傳》中曾有記錄:'二年春,公會戎于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可見,當時的戎狄已經開始與中原的華夏民族有了一定的文化交流,并渴望與魯國結盟。
此時的戎狄部族是一種文化開放的狀態(tài),他們渴求與發(fā)展較高的華夏文明產生聯(lián)系,并積極的借鑒汲取經驗。至春秋中后期,華夏各諸侯國與戎狄開展了多次會盟,欲以和平的方式進行交流,打破傳統(tǒng)舊有的'夷夏大防'的觀念。
齊、狄曾在刑地會盟,共同商討抵御衛(wèi)國;晉侯也曾與狄君一起田獵;魏絳曾對晉公分析過和戎狄結盟的好處。可見,和平相處已成為當時的大勢所趨。在上層友好往來的基礎上,民間交流也日益興盛,文化融合亦漸漸發(fā)展起來。
狄人從早期血脈來講,確是屬于炎黃子孫后裔。但隨著戰(zhàn)爭頻發(fā)、割據頻起,以游牧為生的狄人漸漸遠離中原其余,居于西北,成為后人口中的'戎狄',與中原民族的生活、文化產生了極大的沖突。這種差異性又因戰(zhàn)爭的兼并、文化的兼容而漸漸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