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陽脈為足陽明胃脈,在足背沖陽穴處。胃為后天之本,診趺陽脈以候脾胃之氣,對于保胃氣扶正祛邪有重要意義,故《傷寒雜病論》中,以趺陽脈診斷疾病亦較多應用。
1、浮脈趺陽脈浮多為胃虛。如“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餾,言胃氣虛竭也”。此脈浮為胃氣虛竭,陽虛里寒,有胃氣結而上逆,發為氣噎證。
2、數脈“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墜,小便即數”。數為有熱,趺陽脈數,為胃中有熱,故消谷善食,大便墜。
3、數脈“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徑也,趺陽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趺陽脈本為遲緩脈,如果浮而數,為醫生誤下,虛其里氣、邪氣內陷,以致脾胃氣弱,其脈浮為虛,數則為有熱,為脾胃氣虛而有熱之脈象。
4、浮芤脈“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微弱,四屬斷絕”。由于衛氣虛營血傷,故其脈浮芤,甚則出現宗氣微弱,四肢厥冷之證。
5、浮澀脈“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脾約而出現浮澀脈為胃強脾弱,津液枯竭,故大便硬,以麻子仁丸潤脾清胃。胃反證是脾陰、胃陽兩虛,脾胃虛寒,津液不足,故朝食暮吐。故趺陽脈浮可有虛實之分,澀脈為陰不足,如胃反而出現緊澀之脈,不但胃虛明顯,而且寒邪巳甚。
6、滑脈“脈滑則噦,此為醫咎”。由醫者誤治而胃虛,虛氣上逆則為噦。
7、滑緊脈“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趺陽脈滑為胃之陽氣盛,緊為脾之陰邪盛,寒熱相擊則胃脾自傷,如同手握刀刃而成創傷。
8、沉數脈“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沉為主里,數為有熱,胃中熱,故能消谷。如果脈沉而緊,為胃虛寒,故病難治。
9、微緊脈“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微為氣虛,緊為里寒,故為胃之虛寒證。
10、緊數脈“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脈緊主脾寒,脈數主胃熱,胃熱故能食善饑,脾寒則運化不健,故食后脹滿”
11、微弦脈“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勝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與溫藥服之”。脈微為脾胃虛寒,弦為主肝、主寒、主痛,脾胃虛寒,肝氣上逆,故腹滿而兩脅疼痛。
12、伏脈“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趺硬”。“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弱則身腫”。趺陽脈本為沉遲之脈象,如脈伏不出,或推筋按骨而得,則為脾胃虛衰,陽不外達,則身冷膚硬;氣虛不運化,則為鶩溏,水濕內禁則為浮腫。
13、伏澀脈“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人,名日關格”。伏脈為胃氣虛衰,脈伏不出,虛氣上沖,故吐逆。澀則脾虛不運,故食不得,為中焦受阻,故為關格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