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周末了,整理一下最近收獲的幾種書書:李約瑟的《中國古代科學》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所做的四場專題報告的整理稿,可以稱之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濃縮版,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朱光潛的《西方美術史》是先生的經典代表作,還有三聯版的齊邦媛《巨流河》,三種書周四得自于興善寺西街地攤,本來是取兩本長安學叢書的,結果老板不在,本著不走空的原則就買了三種;趙珩先生的《彀外譚屑》、陳平原的《刊前刊后》以及文學山房百歲老人江澄波的《吳門販書叢談》《書船常載江南月》四種,是一個寶雞書友惠讓的,其實我只看中了江先生的口述史,因為其他幾種都看過,本著以書養書的原則,就都買了下來;世界讀書日買了7種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同一天與呂浣溪閑談,說這些應該不會禁吧?“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東家種樹書”,畢竟秦始皇當年都沒舍得燒。閑來讀讀還是有趣兒的。最后一張圖是長安學叢書個人作品卷的9種,都是古城當地的學術名宿,這套書一共12種,除了何煉成卷之外,另兩種是王子云和霍松林先生的,何先生是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的東西咱看不懂,也就不打算買了,王子云和霍松林的已經定好了,昨天去取還沒取過來。這一套里面沒有史念海是個遺憾,好在另一個系列里面有歷史地理卷,收錄了世界上極其同志們的代表作,足以彌補這個缺憾,也給一并買了回來。其實這個系列至少還有兩個人的可以搞的,比如侯外廬,或者張豈之,當然還有別人……但應該不會有后續了吧,畢竟書太大太厚,市場前景又不好,但放在書架上,不僅蔚為大觀,而且隨時抽出一本翻閱里面的個別文章,也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幸福,于是就將心目中的陸續湊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