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華武義離婚率暴漲5倍。這一離奇現象的背后,是當地農村股份制改革,為了利益最大化,大量夫妻“突擊”離婚。人們對“假離婚”早已見怪不怪,在中國文化里,“離婚”不是什么體面的事,但“利”字當頭,當離婚成為一門投資,仍有不少人心動并行動了。本文悉數的6種假離婚情況,可謂“六親”不認。
①拆遷補償:拆拆遷補償通常按照戶口人數計算,夫妻假離婚后再假結婚,可以增加戶籍人數,少則增加補償面積,多則多分一套房。
案例:杭州一對年近五旬的夫妻為了拆遷后分到更多的房產,假離婚后分別與他人假結婚。按照政策,每戶人家每多一名戶籍內成員,就可以多分50平方米安置房,價值約100萬元。據稱,介紹假結婚對象已在當地成為一項產業,支付5萬元傭金就可“雇”一個“老公”、“老婆”。
結果:妻子花了十幾萬也沒能與“新老公”離婚,無奈要去對方籍貫地法院起訴離婚。而她的“前夫”與一名六旬老太“結婚”后,也難以離婚。
②買多套房:為了規避房產“限購”政策,夫妻先把所有住房都轉到一方名下,然后離婚,使另一方成為無房戶,以無房戶名義買首套房。
案例:2013年3月1日“新國五條”發布后,僅3月4日、3月5日兩天,寧波就有240對夫妻辦理離婚手續,而平時一天只有60對夫妻離婚。工作人員估計,至少兩成夫妻離婚是為了買房,他說:“幾乎每到樓盤密集推出,或是某些區域搞降價促銷的時候,我們這里就會熱鬧起來。”
寧波一對30歲左右的夫妻,為了買房去辦假離婚,夫妻約定,辦好買房手續就復婚。
結果:買房手續辦好后,女方要求復婚,男方卻表現得一點都不積極,以各種理由拖著,最后竟然從家里搬走了。寧波一家婚姻咨詢機構稱,假離婚后一方發現另一方“外面有人”,或者因其他原因最終“假戲真做”的,不在少數。
房地產"國十條"出臺,提出"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臨時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限定購房套數"。首次以政策性文件對于家庭購房做出限制,此后,限購措施不斷加碼,各地細則不斷強化,但都不是以增加土地供應為核心,而是以"家庭"作為調控標準限制需求,如規定家庭貸款買二套房首付款不得低于50%,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1.1倍。
③生二胎:夫妻假離婚,找一個信任的未婚或未生育親友,與妻子假結婚,領取準生證。妻子暗渡陳倉,與“前夫”生下孩子,再離婚與“前夫”重新領證復婚。
案例:廣東佛山阿秀與前夫育有不到1歲的幼女,為了生二胎,阿秀與前夫假離婚,在“前公公”的撮合下與“前夫”的舅舅李某結婚,申請再婚生育指標,并生下一名男嬰。
結果:當地衛生局收到群眾舉報后著手調查,老實巴交的農民李某連妻子的名字都不知道,更沒“碰”過妻子。據此,該衛生局認為阿秀假結婚騙取生育指標,要求其支付26萬元社會撫養費。
④子女上學:夫妻把所有住房都歸于一方名下,然后離婚,另一方帶著孩子凈身出戶,落戶到(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等)學區更好的區域。
案例:2013年6月,南京主城6區有150多對夫妻離婚,其中以30多歲的夫妻居多,不少都是為了孩子上學而辦假離婚。
有家長稱,為了能讓孩子能進入心儀的讀書,托關系、走后門都不一定成功,離了婚就可能如愿以償。
結果:南京鼓樓區婚姻登記處不得不臨時啟用離婚“限號”措施,即排隊預約領號牌,當天的號發完即止,沒排到的第二天再排。
⑤躲避債務:夫妻中的一方在外欠債,雙方協議離婚,將財產全部歸于另一方,以此逃避債務。
案例:張先生是深圳一家企業的老板,2013年4月與妻子協議離婚,二人名下大部分財產都歸李女士所有。當年年底,張先生的公司宣布破產,因資產不足,部分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得到清償。
結果:2014年3月,張先生到法院起訴妻子,稱雙方離婚“事出有因”,要求其返還相關財產;而妻子拿出雙方簽訂的《離婚財產分配協議》,拒不返還涉案財產。法院最終駁回了張先生的訴訟請求。
⑥移民國外:為了移民,夫妻雙方協議離婚,分別與外籍人員假結婚,以換取綠卡、實現移民。
案例:溫州一對夫妻2003年離婚,通過介紹人分別與美國籍“洋老公”和多米尼加籍“洋老婆”在中國結婚,他們為此支付了近10萬元的介紹費和餐飲食宿費。此后,夫妻倆繼續一起生活,與自己的“再婚伴侶”都未再見面。
結果:2011年,二人與跨國婚姻的介紹人斷了聯系,對出國的事徹底死心。2013年,兩人一起到法院起訴離婚,結束各自有名無實的跨國婚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婚姻的財產屬性越來越凸顯,不少政策也與婚姻捆綁到了一起,是否鉆空子,取決于夫妻對婚姻法律關系的具體態度——是視其為神圣不容褻瀆的信仰?還是一紙證書?
大浙網提醒大家:“假作真時真亦假”,假離婚有風險,請三思而后行。
監制:李敏 統籌:張強 本期責編:桃加梨 設計: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