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值得認真讀的小說。 二元對立的矛盾性是自我結構的必然屬性 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去抗拒本相的某種形式。 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于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 ——摘自埃克哈特·托利的《當下的力量》 深夜時分,荒郊野嶺處,一個女子,剛和丈夫吵完一架,郁悶之余沖到馬路上來飆車。 孰料,轎車突然熄火了,禍不單行的是,她還沒帶手機。 幸好,她發現,路邊不遠處的山中有一棟亮著燈的房子,于是走去求借電話一用。 房子的主人是一個老人,他答應借電話給她一用,但是,作為條件,她得回答他一個問題: 你是誰? 這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在她的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一開始的情節。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我們每個人有意無意中都在用生命回答這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的回答,也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質量。 這部小說中,對這個問題,女主人公嘗試做了很多回答: 1.我是李若菱; 2.我是一家外企公司的經理; 3.我是一個童年不幸現在婚姻也不幸的女人; 4.我是一個身心靈的集合體。 但是,老人反駁說,這些回答都有局限,稍一質疑就會出現漏洞。你是你的名字嗎?你是你的職位嗎?你是你的經歷嗎?你是你的身體嗎?你是你的情緒嗎?你是你的心理結構嗎…… 最后,老人說,除了被說濫的“靈”之外,她說的“我”都是“小我”,都是可以變化可以改造可以消失的,而“真我”是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的。如果用更哲學化的語言說,“小我”即幻覺,我們絕大多數人執著地將“我”認同為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隨時會破滅。 李若菱的回答顯示,“小我”的內容可以有許多層面的內容。不過,“小我”的核心內容是一對矛盾:對痛苦的認同和對抗拒痛苦的武器的認同。 挑戰痛苦,反而令我們愛上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