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人的思想模式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即一個人怎樣思考決定了一個人怎樣做一件事情。
2、除非改變思想模式,一個人的行為模式難以改變。
3、當在某一類事情上的行為模式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時,突破需要來自這個人對自己思想模式的檢討。
很多人在今天的環境里感到事情不如意,內心充滿疲倦、無力感、憤慨、內疚、無奈,甚至厭惡生活的感覺。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些思想模式所控制的行為模式得不出效果。
最妨礙我們在今天充滿挑戰的環境中生活的三個“思想模式框”,是:“應該如此”、“托負心態”和“沒有辦法”。這三個感知模式之間有關連,往往也會一并出現。
一、應該如此
簡單地說,“應該如此”的思想模式就是:“事情理應如我所認為的發生。”或“如果事情沒有像我所想像的那樣發生,那可就糟了”
佛經中有“因緣”二字。用種樹一事去解釋,樹的種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氣、水分、太陽、肥料等是緣。“主因助緣”的意思就是樹的生長,需要因緣和合才能成事。反過來說,試想一想,在一個有了所有的主因助緣的環境中,那棵樹不生長出來才是怪事呢!因此,事情發生了便有發生的原因。有發生的原因就是有發生的理由;有發生的理由也就是應該發生。
所以,當事情沒有像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發生時,我們感到不滿或生氣,其實是在氣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你需要有非凡的能力才可以使事情按你所想像的那樣發生,你我也當然明白,沒有人有這種能力。
我們沒有這種能力,也無法學到這種能力。但是,我們無須有這種能力才可以過開心成功的日子。我們只要提醒自己兩點:
1、事情發生了,自有它發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
2、如何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制造給自己成功開心的機會?
人生在世,本來就無法要求事事如愿,每天出現的大部分事,我們都是就實際情況加以處理,從中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結果,再繼續走下去。
二、托負心態
“托負心態”所指的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樂的控制權托負給別人。
在婚姻或戀愛關系中,我們常常聽到類似“你是我的,我會給你快樂”,或者“只有你才能給我快樂,沒有你,我不知怎樣活”的話。因為愛一個人便強把控制自己人生快樂的權托負給這個人,而要求他必須奉行一些行為模式(因為這樣我才感到開心,而他卻偏偏不這樣做,使我不開心),會使到這份關系有很多的緊張。給自己的無力感和對方的窒息感,是很多婚姻和家庭問題的基本起因。
在日常生活、人際關系之中,這種“托負心態”更易遇到:某人說了兩句說話,自己心里便滿不是滋味,怪責他不體諒;上司感嘆一下生意的難做,自己便擔心可能會裁員,以后的日子不知怎么過;顧客表現出稍為強烈一點反應,自己便覺得受氣。這些都是托負心態所造成。
托負心態的來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建立出來的自我價值不足。自我價值不足便需要外間的不足和別人的遷就。得不到這些,我們的負面情緒便會出現。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照顧自己的人生;人生中之成功快樂,亦只可以由自己找到。倚靠別人才有成功快樂,就算有這個可能,亦是危險。別人也需要照顧自己的人生,爭取他自己的一份成功快樂。如果在途中順便可以幫幫你,倒也無所謂,但是如果要減慢或者放棄他們對自己的照顧去遷就你,對你的態度便難以維持長久。更何況每一個人都在不斷的蛻變中,昨天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今天便有可能出現分歧了。沒有兩個人一樣,也沒有一個人在兩分鐘里是一樣的。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不斷地強化自己本人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自己的知識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他們會以自己為生命的中心,同時抱著“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信念,在為自己取得成功快樂的同時,使其他人、整個世界也有所提升。當他們加入一間公司,或者認識一位新朋友時,他們也本著同一個態度。就像你跳上一部巴士,是因為你要去某個地方(人生目標),遇到另一位乘客坐在你的身旁,你與他分享沿途出現的風光,也從交談中有所得著(成功、快樂),如果后來發現他的目的地與你的不同,他自會比你早下車,但既可以開心地分手,更會交換通訊地址,保證了日后的聯系。坐巴士是把自己帶去一個目的地,在那里可以繼續自己的路途,繼續取得更多的人生快樂成功,如果你的計劃有此需要,你或會比他更早下車,同樣地你會開心地說再見和約好保持聯系。
當工作或婚姻出現問題,自己頓然感到迷惘的人,往往就是在平日早便打著“你/公司照顧我”的托負心態。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自己人生方向,工作的公司或配偶是使自己行動得更快,取得更多的伙伴,但不是完全操縱這個人的人生成功快樂的主宰。
自己人生的成功快樂的控制權本來就是在我們的手里,既沒有人能比我們自己做得更好,亦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永遠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為此而努力。因此我們不應外求,亦無法外求。
三、沒有辦法
“沒有辦法”的心態是一份導致無法突破的執著。“辦法”不是指一個方法,而是指一個人到此為止已知已做之外的所有方法。
你不難見到一些人固執于某種行為或處事模式而同時又對效果不滿。這些人容易把責任推給他人或世上任何事物。有一些人比較靈活,但是經過數次的行為或處理模式的改變后仍無滿意的效果后,他們或是回復到最初的模式,或是放棄努力,而采取了一個“認命”的態度。但是他們口中雖說甘心如此,心中卻又不能接受現實。
其實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首先要相信這一點。必須堅持一個靈活的態度,不與未達理想效果這點妥協,而是不斷地去找尋下一個新的方法。
試想像你今天回家的時候,走到街口,發現因為舊樓倒塌而封了路,什么人都不準通過,你會怎辦?
你會有三個選擇:
1、放棄返家的念頭;
2、坐著一邊等待街道重開;
3、去找另一條路。
如果你是一個積極的人和的確很想回家的話,你不會考慮第一和第二個選擇,而會集中精神去找另一條路。
如果第二條路剛巧也因火災而封路你會怎樣?你會去找第三條路吧?如果第三條路也因水浸而封了呢?你會去找第四、第五或第六條路直到你回到家中為止。
如果“回到家中”是你人生的最大目標,你會一直嘗試,什么路也嘗試,包括用直升機把自己吊下,或者掘地道,或者……
在你的人生之中,什么是夠重要的目標?在使你得到成功快樂的人生的路上,什么是夠重要的目標?在你達到成功事業的路上,找出突破重要嗎?如果它們重要到值得你繼續向此方向努力,它就值得你去不斷地找多一個方法,再多一個方法,再多一個方法……
無論你過去嘗試過多少個方法,總有另一個方法你未知、未懂、未學、未想過的。就在看這一句的數秒里,世界上又增加了多少解決過去未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
那個目標是否值得你去努力,只有你本人能夠作答。但是某個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嘗試,卻只須問三個問題,若答案都是Yes,請不要躊躇,馬上去做吧!這三個問題是:
1、若有結果對我有好處嗎?
2、我想在很短時間里得到這份好處嗎?
3、這些好處,能否符合“你好、人好、世界好”的要求?
舊的做法既然無效,回復舊的做法就等如坐在一邊等街道重開。抱怨環境條件不足,亦只能使自己沒有行動而已。任何新的方法都有多一分的成功可能,何況多嘗試便會使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為什么你不能成為第一個找出解決方法的人?
結論:打破這三個思想上的框框,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困境都會消除。我們更能建立積極有效的“感知模式”,使自己更快更輕松地達到人生的目標。總結這三個框框的破法為一句說話,那便是:
1、“應該如此”的破法:我們無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發生了的都是應該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