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心靈探險:賽斯修煉法》作者:[美] 南希.阿什利(節選)
編輯推薦
                                
  賽斯清晰地呈現了人類無遠弗界的潛能與我們依隨自己的信念創造自己的實相的觀念,通過漣漪式的擴展,影響遍及地球各個角落,提升了無數人的生命。如果你要讓自己生命中的重大問題有個解答,如果你要改進你的生活狀態,賽斯會讓你知道怎么做,不是倚賴他,而是應用你內在驚人的力量與智慧資源。

  賽斯清晰地呈現了人類無遠弗界的潛能與我們依隨自己的信念創造自己的實相的觀念,通過漣漪式的擴展,影響遍及地球各個角落,提升了無數人的生命。如果你要讓自己生命中的重大問題有個解答,如果你要改進你的生活狀態,賽斯會讓你知道怎么做,不是倚賴他,而是應用你內在驚人的力量與智慧資源。                             
內容推薦
                                
     《心靈探險(賽斯修煉法)》——新時代靈性經典中的經典!當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就能達成任何你想要達成的改變。然而,想 成為一位有意識的實相創造者,需要不間斷地練習與修行。“我們并不為我們的過去,或一個不可測的無意識所擺布。”——這是賽斯資料的核心 ,它直指生命的真相。《心靈探險(賽斯修煉法)》是一本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認識,又有 對個體心靈的反思和對意識進行主動地開發和訓練的小冊子。書中不斷提到的賽斯哲學,它的魅力不僅在于賽斯對自然、對人的心靈的關注,還在 于他總結了一些實用的提升個人能量、感知心靈本質的方法。南希·阿什利女士把這些理論和方法加以整理,提供了自己的寶貴經驗,使第一次接 觸賽斯的人也能通過實際的練習有所獲益。

                                      
作者簡介
                                
  [美] 南希.阿什利(Nancy Ashley)
  夏威夷大學教授,在偶然的機緣里接觸到賽斯書。她深入卷帙浩繁的賽斯資料,從中萃取精髓,集結成46個賽斯修煉法。阿什利在身體力行這個修煉法之后,為自己創造出一份喜悅自在的新生活,并發愿將這些可貴的方法與世人共享。

目錄
                     
自序
1.創造力:聽賽斯說我們來自哪里
2.未形成的狀態
3.架構一與架構二
4.此時此地
5.觀念練習一
6.當下的力量
7.夢的演練
8.想象力的作用
9.沖動:直接的聯系
10.觀念練習二
11.罪惡感與自在感
12.對立:一種人類的建構
13.對話
14.價值實現
15.記憶重現之一
16.觀念練習三
17.肯定你的情緒
18.一張成功清單
19.一部可視的自傳
20.把愛送給“之前的”自己
21.觀念練習四
22.想象力練習
23.多重人格和潛能
24.預測未來
25.來自過去的線索
26.未選擇的路
27.觀念練習五
28.用對立觀念來改變已有觀念
29.你的理想自我
30.改寫過去
31.秘密
32.你的個人神話
33.觀念練習六
34.記憶重現之二
35.“惡”的擁護者
36.觀念練習七
37.聲音療法
38.去想象
39.觀念練習七
40.觀念練習八
41.五年之后
42.與未來的你做朋友
43.放下
44.自我催眠
45.觀念練習九
46.你的神
后記
譯后記
 
自序

        十年前,當我第一次接觸到賽斯的作品時,我認為他是個騙子。一個黃昏,我剛認識不久的一個年輕女孩順道來我家拜訪,她渾身充滿了上完瑜伽課之后的亢奮感,懷里夾著一本紫色封面的平裝書,書名是《賽斯說》,我只看了一眼封面上的照片就知道那里面會有什么伎倆了。那里有一個正處于走神狀態的女人,自以為是地接受來自另一個空間的某個幽靈的話。

        多么無聊的廢話!像我這樣一個自尊自重的大學教師才不會對那種玩意信以為真呢!這種東西到處都是,而那個凱西把這種書全都讀遍了。我又一次想起當初我為什么會那么喜歡她。雖然17歲的她和我兒子同齡,而存在于我們之間的卻不是一種母女間的吸引力。這種友誼真的很奇特,它到來時正值我覺得自己與我的老朋友,以及與我感覺自己曾歸屬的世界疏遠了的時期。

        三年前,七年一次的休假期到了,我帶著一兒一女遠走西班牙。那是我第一次體驗自己所具有的作為單身母親的責任,第一次去多個地方旅游,第一次對另一種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我曾想象在這離家又出國的一年里,我的生活會有所不同,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我沒有想到,當我回到自己從1960年起就生活著的熟悉的世界——夏威夷時,它看起來好像完全不同了,我似乎仍然在國外。那時我并沒想到是我自己變了,因為我仍然以為自己還是同樣一個人——一個有過“休假年”經驗的單身母親,除此之外,我與以前并無不同。

        我不再是那個“與一個男人有親密關系的女人”。在家時,我并不會覺得這一點對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但我很快就發現它確實影響著我能做的選擇——我的社交生活,我看別人的方式——就像是,在那個時刻之前,我一生都未獨立存在過。而現在,我有了這種獨立存在的感覺,卻不大確定我到底喜不喜歡它。

    另一個不同是我對大學教學的態度。當我在西班牙時,我為學寫作的學生寫了一本教科書的大綱——多年來我在夏威夷大學教學時所編寫的許多教材之一——已經受到認可并即將出版。當我回來并繼續這項工作時,我發現我不再相信它成立的那些前提了。事實上,我發現我不再認同于自己以前對寫作教學與學習的理解了。我甚至開始懷疑學生們是否真能用一本書來學習寫作。如果事情真是如此,我又如何為自己的存在辯護呢?因為我覺得,那個存在是因為有著作出版才得以合理化的。

        讓我感到奇怪的不只是新發現了自己的獨立性和工作,還有我的朋友們。他們在這兒,談著我離開之前談論的話題,好像那一年的離去根本從未發生一樣。他們還是一樣使我不安——我對他們感興趣的事沒有多少熱情,但同時,我又說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是什么。至少凱西這個奇怪的興趣對我而言很新鮮很新奇。毫無疑問,我并不相信星象和轉世,而她卻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討論這些內容,但話說回來,我已經不知道自己還相信什么了。

        在這種心態之下——在凱西帶著我沒讀過的新書來訪不久——我決定向學校請假一年到加州去,那是我來夏威夷之前住過的地方,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幾處我能找到,同時對我稀薄的夏威夷血液而言氣候也足夠溫暖的地方。我想,通過換一換地方,也許自己能找到一個我在夏威夷找不到的對人生的看法。那時的我,身上具有所有“中年危機”的典型癥狀,到處“救火”并想要找到出路——花些時間出去仔細思考我所經歷的改變。

        對我而言,有件事變得清楚了:我想成為一個“作家”。幾年以來,我每周都花不少時間寫作。在我看來,自己那些已經出版的文章和教材并不是“真正的寫作”。要當作家,就必須要寫小說,而這就是我現在打算做的事。

        因此,我請了一年的假,帶著我十一歲大的女兒,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寫作,為了理清那些模糊的想法,我們到加州去了。在金山大橋另一端的朋友家里住了幾天之后,畢竟我們要養活自己,我意識到對一個沒有工資收入的未來作家和她活潑的女兒而言,馬蘭郡太貴了。

        然后,碰巧有人提到緊鄰馬蘭郡北部的索諾馬郡比較便宜。因此,在一個格外清爽、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恰好朝那邊開去,過了圣羅莎,開進西邊巨大的紅木森林里。因為受到那些樹莊嚴的美的震撼,我們決定在那一帶找個地方住。我們剛巧在一個鄉村小店的告示牌上看到一則啟事,于是打了個電話,然后就在一小時之內租下了那個位于蒙特利爾的廉價小木屋,它就位于這波濤洶涌的河畔的紅木森林里。
 
     巧的是,我們的兩位房東也都是作家,他們以這一叢小木屋的租金來養活自己并使寫作習慣得以延續。那位太太屬于一個女作家團體,該團體至今仍然在附近的一個城里十分活躍。我們一見如故,我也被她生拉硬拽去參加活動——畢竟,我又不是個作家,去那兒干嗎?但是,當我與作家團體見過一次面后,我就上癮了——倒不是對寫作,而是為與自己所見過的最迷人而且多姿多彩的女人們的互動而著迷。

        在夏威夷時,我總以為我的生活方式與我的同事比起來多少有點放蕩不羈。但在這,隱藏在“反文化”的氣氛當中,我覺得自己簡直有點古板。當我走進當地的健康食品店時,我總是感覺局促不安,我永遠都是唯一一個穿著牛仔褲和毛衣而不是嬉皮裝的人。這些人不知有什么辦法,總能靠以物易物、交換、兼職和食品票而設法讓自己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有東西吃。許多人是藝術家,并且大家都至少熱衷于一件事情,不管是婦女運動,建造一所房子,修訂學校制度,還是學習營養學或禪。當然,這是我以自己那年在西班牙小城休假時看村里人那種浪漫的眼光去看他們。但他們(多多少少)卻是和我說同樣語言的同胞,而且,他們大多來自同樣的中產階級背景。在那一年里,我與其中不少人混得很熟,而且還有了幾段長久的友誼。

        就這樣,我們——我女兒和我——就住在那兒,一個嬉皮社區的一棵大樹下的小之又小的木屋里。我把大部分時光都花在我的書桌旁,那是我用一張門板和一個裝桔子的木箱設計的,它被硬塞進六尺寬八尺長的廚房里。當我女兒在河對岸的橋邊,那個離我不太遠,壓力又很小的學校里悠閑度日的同時,爐子暖著我的背。在這一年里,我并沒有創作“偉大的美國小說”——除了少數幾篇短篇小說外,我寫的東西多半是自我探索性的。那時的日子過得相當開心——生活在這樣令人震撼的周邊環境之中、與一些人結識、在小說方面的試水——但大多數時候,我仍然是悲傷的,好像在哀悼一個已然逝去的原來的自己。在書寫過去時,我才開始明白:我至今一直追求而未成功的是通過婚姻生活得到一種方向感。現在,要全靠我自己去找到生命的方向了——這讓我感到孤獨。同時,我也開始認識到在我的工作上,我一直在當女主角,我對學生的關心還不及我對當個明星有興趣——這讓我對回去教書這件事十分焦慮。話說回來,在這,我是和許多人一起生活著,他們中的有些人和凱西一樣奇怪,他們相信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事,而不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比如,保有一份專職工作并把錢存在銀行里。他們充滿令人驚奇的活力、多姿多彩又有吸引力,但他們卻與我有天壤之別……又或者,我們也并無區別?

      后來,在蒙特利爾這一年并沒有幫我理清什么,而是令我察覺到我曾經是什么,現在又不再是什么。我朦朧地感到,在西班牙的那一年給了我一個對現實的不同看法,我再也不可能是原來那個人了。在一個“陌生的”文化里過的第二年使我改變得更多了。通過觀察那些擁有不同觀念(因而有一個不同現實)的人,我自己的觀念也變了很多,與之相比,我開始變得無法接受自己以前的觀點了。我必須摒棄它們,卻又不知用什么來取代它們。

        就在此時,我第二次接觸到賽斯,在準備離開我這里的森林環境回夏威夷和學校去時,我去一位朋友家里跟她道別,她正巧在讀《賽斯說》。在這些人中間生活了一年,我比剛來的時候要開通些也要好奇些。我翻到書的中間,讀到:“如果你擴展你的愛、健康和存在的感受,那你就會在此生及其他生生世世被引向那些特質。這就又一次歸結到:你專注于什么,現實就會變成什么。恨戰爭的一代不會帶來和平,愛好和平的一代才會帶來和平。”

        這個概念有什么(前衛)呢?我心里覺得很奇怪。對我來說它挺有道理的。我很快地瀏覽了一下書里的不同片段——因為我當時并未處于閱讀它的場合,也因為它是如此清晰、統一,這都使我隱隱察覺到它背后的可靠性,并因此而倍感震撼。過去,我曾大致看過一些“玄秘”書籍,發現那些文字很難讓人看得下去,不論它們隱藏著什么好處。我卻發現這本書寫得很清楚易懂,而且正如凱西所說:“很切題。”這個賽斯真的在對我說話呢!

        回到夏威夷后,我買了當時已經出版的所有賽斯的著作——《賽斯備忘錄》、《賽斯說》以及《個人現實的本質》。我先把它們通讀了一遍,在某些部分畫了線,并在書頁邊做了批注。然后我回頭開始做他建議做的那些練習,在我的日記里寫下所發生的事。不久我便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日進行“賽斯練習”。大約三年的時間里,這成了我在生活中關注的焦點。我變得有點像個隱士,只有去上課或去半條街外的海灘時才離開家。其他時間我都在家,多半是一個人。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現實世界是我的目的,而賽斯是我信賴的向導。

        一開始,我對他的關鍵性概念——我們創造自己的現實——有所抵觸,因為那時候,現實中有許多令我不喜歡的地方。我為什么會創造它們?但我隨即又去看那積極的一面,并看到我在現實中所有愉快的方面。開始欣賞、感謝自己做得“對”的地方,而且還看出那個概念的一個重要含義:如果我們的確創造了自己的現實,我們便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改變。我們掌握著自己的命運!我看到過去的自己感覺是多么無助,過去的自己還認為完全是“外在的力量”促使我做了那些事,而我沒有辦法。因此這個新概念對我而言相當具有啟發性。
 
 
       過去這些年來,我閱讀過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20世紀60年代初,我發現了馬斯洛的理論,那時他說的話就如十年后賽斯對我說的一樣有意義。馬斯洛相信我們應該以健康并已實現了自我價值的人作為我們效仿的榜樣,而不要將有缺陷、有需要的人作為榜樣。對我而言,這種看法確實是真知灼見。他對已達到自我實現的人的描寫很有啟發性,卻又似乎不可企及。我無法單憑意志就能使自己感受到自己與其他人的一體性和相互聯系,也感受不到自覺、開明、誠實、善意、個性、自主、頑皮等特質。這種特質一定是與生俱來的,或者說,這些人有著和我以及大多數人完全不同的童年。畢竟,心理學書上說我們在六歲以前已經定了型,而且要改變這種模型真是難以想象——因此你能采取的最好辦法就是對你自己是誰——一個靜態且固定的模型——逐步適應而已。

        從賽斯那里,我了解到我們并不受自己過去的擺布;我們永遠可以經由改變自己的觀念來改變我們的現實;我們只要相信那些觀念,就能創造我們所要的現實。這樣做其實就是要找到那些阻礙我們創造新現實的有意識的觀念,再用富有建設性的新觀念來替換原有的觀念而已。如果我們看不到那些觀念,那是因為我們想當然地把它們看做是我們現實中的基本假設——而不是因為它們被埋藏在無意識的某處。(按照賽斯所說,“無意識”——我們的心靈與宇宙同頻的部分——要比我們所謂的有意識,由自我支配的那部分具有更強的感知力,而且還與它一樣井然有序,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一旦我得出這個令人欣喜的認識,即:我們并不是聽從自己的過去或什么深不可測的無意識的擺布,我就上了正軌。似乎我的大腦轉了一個彎,無論在我身上再發生什么,此后我都會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以前我把有些事貼上了“不好”的標簽,我現在只把它看做是我還未曾覺察某個觀念的證據。我要是發覺了,我就能改變它。有了這種新的認識,我就不再感到自己有必要去為自己做過的壞事而苦苦掙扎。我能明白我為什么要做那些事——起作用的是哪些觀念——因此,我更能容忍自己做的事。接著,自尊和自信的增長又引發了新的啟示、新的改變和更多的信心——一種滾雪球效應。我經常在日記里寫道,我處在一種像“繭”一樣的狀態,經由觀念來孕育一只蝴蝶,而當我破繭而出,重新進入世界時,我用的是同樣的比喻。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震驚地發現這個世界比以前更加充滿生機了。一天,我沿著一條多年沒有走過的小路漫步。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條陰暗的小道,但在這一天,它似乎充滿了色彩和生機。從此以后,每次我再去看,它都是這個樣子,不可思議的是,我過去看到的卻完全不同。我曾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陰沉的實相——就在那條山路上,以及在我生活的其他方面中。

        今天,所有這些全都改變了。在過去五年,我不記得自己有任何感覺沮喪的時候。我的心情只會從大多數時候的幸福感轉變為有點沒耐心,而那通常都發生在我的觀念生效得不夠快時。我對自己的獨立性已經很適應了,而當我跨越障礙、解決困難或向未知探索時,我喜歡那種能夠勝任的感覺。我在大學里的工作已完全改變。我不再“講課”,而是把我的課變成了“研討班”,課程由學生來主持,我只是盡量讓自己置身幕后。通過這個方法,我十分自然地想到以“練習冊”的形式為學生寫成教學資料這個點子,而且現在,這本書很快就要出版了。

        現在,我有各種各樣的朋友,我有了更多樣的興趣并對許多觀點都更能包容了。在變得和大自然及其深沉的節奏更和諧一致之后,我把自己的生活環境安排得使自己能充分享受它的撫慰。我那間臨海小屋位于充滿田園風情的瓦胡島北岸的莫庫雷亞海濱,窗外棕櫚環繞,波濤起伏,陣陣輕風透過紗窗吹來,就像天然的通風設備一樣。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觀賞屋后郁郁蔥蔥的山脈。墻上掛滿了我的藝術作品。許多年來,我曾玩票性地作畫,對我的作品卻從不滿意。后來有一天,在細查了好幾個我對于自己的創造力本質所持有的觀念之后,我想做出一種以布為材料的半浮雕——一種恰好適合我的表現媒介,表達出在我任何著作里從未出現過的強烈美感。我開始定期完成作品,而現在,它們已經開始吸引一些人,甚至還有了買主。
 
 
   自從我開始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現實之后,我已經有了這么多的新發展。我從沒停止學習,一天,我在海灘上重讀《心靈的本質》時,突然有了一個沖動,我立即把它寫在書頁的空白處——因為我已經開始信任自己的沖動了。我寫道:“一本賽斯練習冊。”第二天,我給簡?羅伯茨發了封信,提議由我來寫一本與賽斯著作配套的修煉法,并把我想要做的事列出了大綱。兩周內,我收到了回信,她說我的想法不錯,可以直接給出版商寫信,我照做了。而其余的,如他們所說,就都成歷史了。

        寫這個冗長又自得的自我祝賀式文章的敘述目的,是想要說明,毫無疑問,的確是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對它不太滿意,我們就能改變它。當然,如賽斯提出的,現實原本就永遠在變動中。但是,如果我們首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其次,又能下點工夫的話,我們就可以更有意識地介入這些改變。當我回顧過往時,我可以看出我一直以來是如何創造著自己的現實,我沿路所做的選擇又如何成為發展現實所必需的先決條件。例如,如果我沒有看過馬斯洛的書,很可能我就沒有讀賽斯著作的心理準備。如果凱西沒有讓我在一年前接觸到賽斯的著作,當我在一年后再碰上它時,我的反應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我沒有寫“練習冊”的經驗,也許我不會想到再寫一本有關賽斯的著作。

        我們繼續在一些行動中做著選擇,而它們總把我們導向這個或那個方向。我們內在的“小我”永遠在試著指導我們向自己最大的潛能靠近,但因為我們已經學會去懷疑我們的沖動,因為我們不再相信自己,結果我們常常變得不滿足、困惑或陷入一種全面的“身體認同危機”之中,就像我以前那樣。通過承擔起對我們的生命進行有意識地管理的責任,我們能重獲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信任和信心。今天,我是個快樂的人,我喜歡自己所選擇的方向。我很高興自己是有意識地那樣做了,也很高興自己在賽斯著作里可以找到一個能幫助自己的人。這本練習冊的構思出自我對賽斯所教授的內容的正面看法。我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進步的過程,并希望其他人也能從中獲益。


    從某些方面來講,這本書是我讓自己試做的課程的一個精華版本。我相信如果你能完整而忠實地按照這些方式去做練習,你在幾個月內就能得到我在三年時間里靠運氣才得到的東西。我曾以某種方式做過所有練習,不過對我而言,它們中的有些練習比另一些練習的效果好得多。對我來說,做比較“理性的”練習,如觀念練習之類的,會比較適應,因為它們與我對一個人如何學到東西的期望比較一致。即使如此,我覺得自己可能會從更具“直覺性的”練習里獲益更多,是它們擴展了我的想象力和觀想能力。在大部分練習里,我試著綜合了理性和直覺性的學習方法。

        在開始做這些練習前,先找一本厚一點、結實一點的筆記本來當做日記,因為這將是對你所有進步的一個重要記錄。在這些練習里,我已盡我所能,對賽斯的許多概念盡量精確而簡潔地進行了總結。你不必為了做這些練習而買任何賽斯的著作,但對那些比較喜歡直接從賽斯那學到這些概念的人,我也提供了自己所引用的這些資料的來源。

        這本書在團體情境里應用最有效。有許多練習可以讓大家在工作坊里一起做,也可以單獨做了以后再與團隊分享。團體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提供了不同的觀點,還提供了動機。當你知道這個團體期待你完成某個特定的作業時,你也就有了不再拖延的動力。

        如果你能采取一種游戲般的態度面對這些練習,而不是把它們看做自己必須去配合的日常瑣事,你就會更快樂地進步,并且那個過程也會更有意思。不論你的態度如何,做這些練習是絕對必要的。只看看書是不夠的!要想變成一個有意識的現實創造者,你需要練習。這本練習冊會給你開個頭——然后就全靠你自己堅持下去,把那些觀念和行為整合到你的日常生活里。

        祝你在其中找到樂趣!
 
1. 創造力:聽賽斯說我們來自哪里


        ……有一種“非存在”。那是一種真實的狀態,絕不等同于虛無,而是一種具體的情境。我們能從中了解和預期很多機會和可能,而這些機會和可能潛藏其中卻又因受到制約而無法顯現出來。

        當你朦朧地回想你幾乎忘卻的所謂歷史時,一定會想起你曾有過這樣的狀態。那是一種痛苦掙扎的狀態。那一刻,你知道創造與存在的力量,卻找不到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辦法。

        這種經驗是“萬有”(all that is)所必須學習的,卻不是能夠被系統教授的東西。創造性最初正是來自這種痛苦與掙扎,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狀態在現實生活中留下的痕跡。(《賽斯備忘錄》,第264頁)

        創造的過程始于一種渴望表達自身的意愿。“萬有”——一個由愛所激發,由具感悟能力的能量所組成的完形體系或者說自足的完全形態——處于一種蟄伏的狀態。“萬有”能夠感知到它內部的所有潛能,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將它們表現出來。它的想象力無邊無際,它的思想是一個又一個宇宙的累加,而每一個宇宙又都是一個豐富的大千世界。在“萬有”內部,“實存”(entities)的形式異常生動,并不斷呼喊著想要求得顯現,想真正“存在”。但“萬有”并不知道怎樣將“實存”現實化,因為每一個“實存”都是“萬有”思想中的一“念”,而每一“念”都是一股能量。“萬有”怎樣才能將這些“念”表達出來,而又不舍棄形成這些“念”的那部分能量呢?

        這是“萬有”所面臨的困境——看起來,它好像是個不可破解的難題。因為這意味著要把這些“念”從它身上分離出去。可這怎么可能?所謂“萬有”就意味著要渾然一體。隨著這種痛苦的加劇,隨著它內部所有急切找尋意義的能量試圖解決這個困境,一個想法在它的思想中成形了。這個恒常不滅的實體想到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一開始那個概念還很模糊,但當這個概念的意義越來越深刻時,支撐它的情感也就隨之強烈起來了——這就是從整體中分離的概念。
 
 
     瞧,“萬有”是懷著多大的渴望想象著由這個新想法所產生的種種可能性啊!不是嗎?這將使它曾假想的每一個部分都變成一個獨立的存在,而它們同時又仍然是“萬有”的一部分。每一個存在都有它獨特的視角,都與其他的不同,都在從自身的核心點去認識生命。只是想想“萬有”能從這些“存在”中學到多少東西就夠讓人興奮的了。這些“存在”能夠讓“萬有”了解從它們的視角所能看到的生命面貌,能夠讓“萬有”透過它們的眼睛看到一個又一個互相疊加的波瀾壯闊的世界。同時,這些“存在”在了解“萬有”的維度同時又給它增添了新的維度。從整體中分離——多么讓人激動的想法!

        “萬有”能夠感受到它整個的存在都在低訴著一個渴望,渴望完成那些有意義的可能,渴望使潛藏的可能性更加明確,甚至變成現實。之后,它的輕吟低訴終于變成了高亢嘹亮的呼喊。這種強度的增加來自于“萬有”所創造的實體已無法抑止自己想要從中掙脫的強烈愿望。在這個過程之后,在給予那些實體無數的信任與妥協之后,“萬有”讓它們掙脫了。為了這個結果,“萬有”放棄了它早先構建的限制性的觀念,也正因為它這樣做了,才能讓這些觀念曾經困住的那些能力重獲生機。

        這個創造性的大爆發一方面引發了上述結果,一方面也已經在心靈的層層小宇宙里播撒下了許多顆種子。每一粒種子都是一股不可分割的能量,它具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視角,也擁有認識自身和他者的能力。同時,它也滿懷熱望地想去了解和熱愛那個使它產生的整體。當每一粒種子都在記憶里進一步體會自己誕生之前那種艱難的困境所帶來的痛苦時,它們既能感知到給予它們獨立性的那個源頭,也能感知到它們仍然是那源頭的一部分。

        這些實體想要去創造的渴望讓這些幼苗般的意識的個體以各種方式自由自在地組合在一起。它們發現哪里有對它們而言有意義的組合,它們便會在哪里繼續疊加,并吸引其他具有類似內核的實體加入。這樣,外部實存的完整系統就被創造了出來。這個系統升發自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富于愛又勇于創造,并永遠處于運動之中。
 
       屬于我們自己的物質世界也是這樣被呈現出來的。“萬有”在它自身的渴望下讓它內部那些尋求獨立存在的部分掙脫,而這些“部分”出于對物化存在的強烈渴望,幾乎以同樣的方式把自身映射在物質實體上。通過迅速在物質世界的各個角落發散認知與闡釋之光,它們創造了我們了解生活的媒介,或者說創造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的藍圖和工具。

        因而,我們生命中林林總總的存在都源自強烈的情感和渴望。這種渴望自然而然地從意識中產生,在深藏的由能量組成的“情感基調”(feeling-tone)支配下把種種觀念帶入物質洪流中,正如無窮無盡、變化多樣的音樂和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基調”,它由構成我們自身的原子和分子產生,又給物質存在打上我們獨有的個性印記。這些不同的情感基調滲透于我們自身的存在之中,同時決定著生命賦予我們的感知類型,是我們與他者的聯系紐帶。因為它代表了最本質的力量,代表了創造所有存在的原始物質。在我們應對和處理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件時,我們的情感可能會有一些起伏和波動,但在這些曇花一現的感情深處,是一種持久而深沉的節奏。這種節奏正是我們生命中各個事件發生的基礎。這種節奏給我們提供了方向和目標,決定著我們觀念的特質,同時也決定著什么對我們才是最重要的。情感基調是靈魂的聲音,是形成我們物質經驗的“存在”核心,是我們以純能量的形式對自己的表達,是我們肉體內永遠不能被復制的個性。同時,它們還是我們在這個三維世界里與其他“存在”的共鳴性聯系。

        我們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現實存在。第一次練習是基礎性的練習,因為這一練習能使你觸及自己獨特的能量——那個在你體內顯現的萬有的一部分。在感知這一能量的過程中,或者說是在感知你體內的深層音樂和弦的時候,你開始意識到你真的有能力讓“自我”影響宇宙,并且認識到那個“自我”確實與其他人的都不一樣。

        靜靜地坐下來,閉上雙眼。去感知你體內那種深沉的節奏。盡量不要對這種節奏有什么預先的設想,只是看向內心,等待那些情感基調自己逐漸明顯起來。你已經明白,這些情感基調確實存在,而且我們就是由于這些情感基調才得以存在,正是由于萬有想通過我們的肉體來了解自身的強烈渴望,我們才得以存在。你自己就是這種情感的一種獨特表達,也是想要真實存在的愿望的一種表達。你是各種感覺、傾向、意向的獨特結合體,在這個三維世界里表達著自我。請對“你是什么”這個問題保持完全開放的心態,去感知你體內深層的聲音。試著感知你獨有的節奏、你之所以存在的偉大能量,并讓自己去體驗它。
 
 
   不要問自己,“我真的在體驗這個嗎?”也不要對自己做任何猜測。感受到什么就接受什么,同時明白那是來自你內心深處的信息。感受它,玩味它,盡可能在這個感受里多停留一會兒。

        不要給這個練習限定時間。比如說,不要覺得你必須做15分鐘、半個小時,或者任何規定的時間。如果你這么做,會讓自己覺得這是一種責任,是你愿不愿意都得做的事。要記住,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應當喜歡這個練習。

        你可能要嘗試幾次才能確認你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基調。也有一些人可能會突然頓悟,他們一直都能感受到這種基調的存在,卻從未有意識地關注過。不管怎樣,所有人遲早都會感受到它們,因為它們從來就沒有被誰藏起來,它們都是你日常體驗中非常親密的一部分,是你與萬有之間的紐帶。

        我建議,開始的時候,你要多做做這個練習,比如一天兩次。直到這個練習成為你的老習慣。之后,你時不時可以有意識地檢查一下自己的情感基調,也可以在你不安或沮喪的時候,用這個練習所帶給你的力量感來鼓勵自己。當你有意識地感知你的情感基調時,你會同時感受到專注和安然。

        為了加強這些感受,有時你可以緩緩地吟誦“唵”(O-O-O-O-O-O-M-M-M-M-M-M),可以默誦,也可以大聲吟誦。這個音是對你體內抽象的深層節奏的一種外化闡釋,能夠調節你的機體,給你能量。我在開車時常常這樣吟誦,而且真的發現自己在龐大的車流中也能愉悅起來了。

        你在做了多次練習后就能熟悉情感基調賦予你的力量感,并會感覺到這些音調在穿越你的身體向外部世界散播——因為它們確實是這樣做的。通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能量的悸動,你都在向外部世界傳遞你的內核,這個內核與其他的內核混合在一起重新建構著你所看到的物質世界。試著去感覺自己內心的專注并把你獨有的能量波發散出來。試著去了解它是怎樣從你的身體里向外輻射,并擴散到外部世界中去的。事實上,外部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一種延伸。要明白你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物質都是你的意念具體化的產物,它們由你自身的能量形成,最終成為你的自我、內核、靈魂的種種象征。去感覺這種能量的輻射,它沉入地心、升上天空、穿過云層,最終直達宇宙最遠處,這就是它真實的演化過程。這些來自你意識的放射物質的確以這樣的方式在向外擴散,而且沒有任何存在不會受到它的影響。

        這就是創造力的本質,也是自我的本質。
 
2. 未形成的狀態


        當你說:“我要找到自己”,你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有一個完整、完好,已完成的自己,只不過你放錯了地方暫時找不到了。當你想找到上帝時,你通常也在以同樣的方式思考。其實,你每時每刻都不離“自己”的左右,你永遠都正在形成你自己……不管是上帝還是心靈都在不斷地擴展之中——它無法言喻,一直在形成的過程中。(《心靈的本質》,第108頁)

        存在的本質在于運動。賽斯認為,我們的宇宙——以及所有其他的宇宙——都是由恒常運動著的意識能量構成的。每一次微弱的能量運動都會影響到其他能量,從而改變能量整體的運作模式。

        通過自身的運動,能量的每一部分得以與其他部分有所區別,并成為一個擁有獨立動力的存在個體。在創造的過程發生之前,我們置身其中的能量之海是未分化的、休眠的,它充滿了各種可能,但同時,它又處于一種非存在、非運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里,意識是存在的,卻沒有認知的方法。為了認識自己,能量必須“掙脫自身”,可一旦它做到了,它就已經變成了“他者”。接著,為了認識這個已經不同的自身,它只能再一次掙脫。

        感知事物這一行為本身總會把被感知的事物變成一個與它原來完全不同的東西。量子物理學家已經發現,在微量物質世界里的情況就是這樣。在非物質的、精神能量的世界,也同樣如此。

        而這,就是存在——一個不斷變化、形成你自己的過程。同時,經過這個變化形成的過程,你自己也發生了改變。如果存在真的有完成這一過程的那一天,它也就不存在了。正是因為這一過程,這種運動才使它有了“生命”。這一過程就是受萬有驅動的過程,是萬有從已完成的、理想的狀態釋放出它的一部分能量,進而變成它想成為的狀態的過程。
 
      運動是存在的精髓,而不可預知性就是它的法則。你不可能確切地預知任何一種運動的結果,因為運動會改變那個讓它作用于其上的事物。在你形成自己的過程中,你已經改變了自己本來的樣子。并且事實上,正是運動的不可預測性驅動了這一過程。如果你確定安排好的某種行為一定會產生某種結果,你就不會再對這個結果有太多的好奇了。正是因為你不確定結果會如何,你才有動力采取必要地行動好讓自己去發現那個結果。你的好奇心、你想要去了解的強烈渴望,使你能保持活力,使你始終處在變化和未形成的狀態。如果考慮到“存在”那動態的、始終未形成的本質,那么,所謂“找到自己”——好像在哪兒有一個成品似的自己——是沒有道理的。確實有所謂“理想的心理模式”(稍后再詳細解釋),但這種模式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為實現它的過程就會自動改變這種模式。所以,與其去想“我長大后什么樣”,不如去想想你形成自己這一過程的本質,這樣或許更有用。不要關注結果,而是關注過程。這樣的話,如果你對自己當前的存在狀態不滿意,你就會知道自己該為此做些什么:改變這一過程,改變你的行為,然后看看這樣會對你的存在狀態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會對你的“形成”狀態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本練習冊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讓你更清晰地認識到:你的所思所為就在創造著你的現實世界。只有通過這種認識,你才有希望改變你對自身不滿意的那些地方。

        就本次練習來講,你可以記一本日記。開始時先列一個清單,列舉出過去許多年來你已經“形成”的一些狀態。回過頭想想,在你生命中是否有過這樣的階段:你從一種存在的狀態通過明顯的改變而進入了另一種狀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從依賴父母變成依靠自己。還有一個例子是從一種情感狀態轉變到另一種情感狀態。比如說,你曾經從低迷的狀態進入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存在”狀態。想想,在你生命中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曾經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一種變化,不用管那是變好還是變壞。現在,試著找出到底是你的哪些行為引發了這一變化。首先,看看你是否能精確地指出在變化之前你對自己狀態的看法,以及在變化之后你的看法。這些想法無疑也隨著你“存在”狀態的改變而改變了。接著,想想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你的存在狀態以及你的想法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可能都是發生在潛意識層面上的。但是,試試看能不能把你在轉變過程中的某些行為和情感用明確的意識層面的話語表達出來。你是不是曾經抵制過這種改變?或者試圖去加速這一改變?你有沒有改變過你的睡眠或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結交新朋友的同時忘卻老朋友?你有沒有換過定居的地點、發型,或者衣櫥?對每一個改變的過程而言,看看你是否能找出你——這一改變的創造者——是怎樣使改變發生的?
 
       下面,來找一找改變的模式。你是否發現自己總是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做出改變,比如改變你的飲食習慣。你能否找到某些特定的、自己會反復使用的手段?你有沒有使用這些特定的手段來做出一些改變,讓自己進入你所認為的更好的存在狀態;你有沒有使用過其他的手段來做出改變,讓自己進入一個不太理想的狀態?是不是看上去好像朝好的方向轉變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而往差的方向的轉變是“你無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如果是這樣,你就會認識到,是你的信念產生了你的現實,而不是現實產生了信念。

        然后,看看你當前的存在狀態,看你能否把它看成是一個過程。試著把你自己看成是剛剛來自一種狀態,又正在去往另一個狀態的途中。你正走在由A到B的半路上。從這一角度出發,再去看看那些讓你在這條路上走了這么遠的想法和行為。現在,在同樣模式的基礎上,你能否對自己未來的思想和行為做出一些預測。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什么?當你到達B時你會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在你的日記中,盡可能詳細地描述一下你當前所處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之中,有沒有讓你不滿意的地方,有沒有似乎會導致你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的事物?如果有,你能做出哪些“過程中的改變”,并且讓這些改變又能對你目前正在形成的那個最終“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很明顯需要做出改變,就向自己承諾,在“形成”的路上,你會采取一些步驟從而帶來這些改變。

        最后,本次練習的最后一步,是去想象自己正處于這一生的終結點上。想象自己看到了在當前行為模式的基礎上,你所經歷的所有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同時意識到正是思考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這一行為本身改變了最終的結果!
3. 架構一與架構二


        正如在看電視節目之前,你并不知道在電視錄影棚里發生了什么一樣,在你經歷物質世界的事件之前,你也不知道在現實的創造性結構中真正發生了什么。我們把那個廣闊的、普遍存在的“無意識”的精神領域的錄影棚叫做“架構二”……正是這個好像包含了無限信息服務的架構二能夠迅速地使你與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與他人建立聯系,并能用令人炫目的速度計算出各種可能性。與計算機機械又冷漠的操作過程相比,架構二卻是帶著善意去做這一切的。這種善意是你以及其他所有個體心中最美好的愿望。(《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第81-83頁)

        為了解釋在創造你的現實世界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動態因素,賽斯使用了“架構一”與“架構二”這兩個術語來指代我們會從物質世界中獲取的經驗,那些可能顯現也可能未顯現的種種現實。基本說來,“架構一”就是物質世界,它由自我(ego)——那個意識層面的自己——來管理。“架構二”是“幕后的”現實,我們從中獲取相關信息來創造我們之后將體驗到的物質世界。管理著廣大的“信息服務”機制的是內我(inner self)——它還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內在自我、心靈、無意識、靈性的自我,以及靈魂。這一“實存”以具感知力的能量的形式對進入它內部的信息進行選擇和詮釋,然后再把這些信息傳達給自我,之后再由自我來選擇是否根據這一信息采取行動。

        賽斯強調,這種劃分只是為了方便討論而進行的專斷的劃分。事實上,這兩種架構互為補充而且不可分割。正如自我要依靠內在自我來實現它“顯現的過程”一樣,內在自我也在始終尋求著自我顯現。這兩部分都意識到了這種彼此依存的狀態,并且會在直覺、沖動、夢境以及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里相遇。

        與所有自然界的生物一樣,我們生來就具有一種推動力,一種推動我們成長,推動我們發展自我并推動我們去改變并形成自己的力量。我們也和所有自然界的生物一樣,彼此依靠,單一個體的完成總會導向整個族群的完成。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賽斯所謂的“理想心理模式”。架構二——或者干脆說在這一結構中起作用的內在自我——不斷努力驅使我們向這一方向發展。這種模式是對我們日常生活里不斷改變的環境做出反應,它是靈活的,總會驅使我們朝著有可能實現的最佳方向前進。這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也是為了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所有個體的利益。
 
       因此,為我們提供經驗的架構二并不是一個“中立的”媒介,而是一個“善意的”媒介。它溫和地驅使我們做出富有建設性的選擇。要想與這種善意的力量對抗,需要堅定地保持邪惡的信念。在以后的練習當中,我們會去探究為什么我們總是懷疑自己的直覺與沖動,害怕我們的夢境,總是對任由我們使用的無限的創造源泉缺乏信心。你會明白,由于內在自我無法直接體驗到物質世界,它只能依靠自我通過自身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來對其加以闡釋。而后,又因為內在自我強烈地渴望著要把這些觀念展現出來,它就把這種能量轉換成了物質的形式。并且,我們的探索能力與架構二或者說內在自我還有更真切的接觸方法,以及一些發現我們所擁有的創造出我們的物質世界的觀念。

        不過,在這次練習里,我們會把重心放在“信念”(faith)上。因為,在架構一當中,我們做絕大部分事情的基礎就是信念,盡管我們總是因為認為這種信念是“應該的”而忽略它,其實我們是可以掌控它的。而架構二會為我們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能量,這些知識與能量正是我們從架構一當中獲得體驗所必需的。比如,我們相信太陽會在早晨升起,而它的確如此;我們認為我們的腸胃會消化食物,它們也的確如此;當我們在駕車時,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如果我們轉動方向盤,汽車就會駛向相應的方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所做出的最微小的行為都是由“我們的意愿終將達成”這種信念所決定的。

        在我們做出某種行為之前,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里,我們都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去衡量正反兩面,因為我們了解這種行為會為我們帶來想要的結果。而且,恰恰因為我們的確了解這一點,恰恰因為我們相信那個期待的結果會發生,它就發生了。

        俗話說:“對你已知的事,你不需要信念。”這句話其實是在暗示,知識是理性的,而信念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說,知識在某方面要優于信念)。但賽斯認為我們的信念正是知識的源泉,由于我們無法通過正常的感知方法來直接了解架構二當中的內容,我們就只能依靠信念來繼續這個過程。只要我們對某件事有信心,它就會顯現出來。通過這些,我們獲取了知識。所以,在賽斯看來,信念是第一位的。知識是信念的結果,而不是一種充滿優越感和理性的意識形態。因此,是時候該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信念了,不要去懷疑它!正如賽斯所說:

        對于有創造性的令人滿足與渴望的目標懷有信念,并且是持久的信念,這種信念就會從架構二當中選取所有必要的成分,大量的元素以及一切細節,然后再把沖動、夢境、思想的交匯、動機以及一切必要的東西注入架構一當中,從而使自己期待的結果以完備的形式呈現出來。(《簡的上帝》,第13頁)
 
 
       為進行這個練習,你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個信條(Credo),以此來加強你對架構二的信念。下面是簡?羅伯茨的丈夫羅伯特?布茨為自己寫的信條,可以為你做一個參考:

        我有著非常簡樸而堅定的信念,我相信架構二能給予我此生所渴望的一切。在架構二中沒有障礙,它能夠創造性地產生出我在架構一當中渴望擁有的一切——我身體健康、繪畫與寫作技藝高超、與簡的關系良好、簡自己也擁有精神煥發的狀態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并且她的書也越來越暢銷了。我知道,不管它們看起來有多復雜,所有這些積極的目標都會在架構二中展現出藍圖,并且最終在架構一當中得以顯現。我有著非常簡樸而堅定的信念,我相信我此生所渴望的一切都能因為架構二那奇跡般的作用而降臨。我不必去擔心任何一種細節,因為我知道架構二擁有無限的創造力,它可以處理和賦予自己,我可能會要求它為我實現每一件事。我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對架構二的創造力的善意懷有簡樸而堅定的信念。(《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第84頁)

        為你自己制作一張海報,把你的信條用大號的黑體字寫在上面。你可以把它寫在你的床邊或是浴室的門上,保證自己每次看到它時就念一遍,然后就忘掉它,但同時要相信你的信念一定會得到回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癌癥治療及康復冥想
覺察核心信念,了解自己的命運
心靈探險:賽斯修煉法(1984)第十七章:肯定你的情緒
5、信念功課:之一
青春永駐可能嗎?
感受創造實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桑日县| 太湖县| 黑河市| 上饶县| 北流市| 江城| 炉霍县| 临沂市| 加查县| 定陶县| 肃北| 普兰店市| 阳春市| 拜城县| 克山县| 城口县| 阳曲县| 靖宇县| 呼图壁县| 昂仁县| 永济市| 额尔古纳市| 静安区| 景德镇市| 奉新县| 南城县| 铜鼓县| 肇东市| 石楼县| 高平市| 赤峰市| 浪卡子县| 连云港市| 泰和县| 建阳市| 武陟县| 扶沟县| 东平县| 莆田市|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