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張老師的課講得太精彩了,一節課玩了十來個花樣兒,那學生可活躍了!”“今天算是大飽眼福了,李老師的課太棒了,學生高潮不斷啦!原來要這么多的花架子呀!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伴隨徐徐而來的課改之風,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如此飽含深情的贊揚、感嘆。這樣的課真的就是好課嗎?<BR>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學生能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美和生命;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閱讀課上可以做到以下五點,以達到其目標。<BR> 一、關注學生的讀、悟、情,充分挖掘課程內涵。<BR> 語文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本。形式多樣地朗讀,不同層次地讀。初讀感知,細讀領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演讀、配音讀、師范讀……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讓學生讀出哲理內涵,領悟其思想感情。<BR> 小學四年級下冊第15課的學習中,老師可以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從而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學習,本段講的是爸爸遺體歸來的情景以及爸爸臨死前的呼喚。教師可以首先放一段哀樂(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學生,幫他們進入角色,再自由讀書,效果較好。學生眼里噙著淚,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讀“爸爸的呼喚的是什么”一句時,教師可以根據那個排比句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朗讀,讓“和平”之聲漸漸喊響,深入生心。<BR> 讀到“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戰亂錄相,引學生載入戰亂的慘痛之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存在。“硝煙四起,戰火綿綿,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學生從內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讓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戰爭資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戰爭、波黑戰爭、美軍用飛機侵犯我國領空、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別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薩打砸搶燒”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證;還有臺灣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證明不僅是世界還不太平,其實中國也不和平,戰爭的硝煙還時時籠罩在領地的上空,令人擔憂?。∶靼琢诉@一切,接下來再讓學生讀書,就能讀出那種憂慮,那般惶恐、那種擔心。<BR> 二、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BR> 學習過程本應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互動中體現、思索和發現,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語文課上僅僅是教師唱“獨臺戲”是不行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差。老師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其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體會、抒發情感;在朗讀、理解、體驗、交流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BR> 老師的引導必不可少,但不能過多的代替學生,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語文課上要讓學生自由放飛思維,不可束縛學生跟著老師轉,許多問題學生就能提出來,老師大可不必頻繁發問.“讀課題再質疑,讀全段讀懂了什么……”這樣的提問有時更能激發學生思維,哪怕是一個詞的理解、一個句子的領悟、某種思想上的認識……也是難能可貴的,它反映出學生的自主思維得到發展。<BR> 三、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BR> 課堂上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是遠遠不夠的。新課改倡導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中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強了,諸多疑難便能迎刃而解,這樣既可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活躍了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有些問題,學生單槍匹馬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有了“三個臭皮匠”,也會擁有諸葛亮似的智慧,許多問題在諸生的爭執與討論中得以解決。<BR> 四、關注學生知識的落實,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樣化。<BR> 有的語文課堂花樣無數,學生興致極高,可謂高潮不斷,熱鬧非凡。可問及本節課的收獲,學生卻說不清楚,無言以對。聽寫生字,到處出錯;默寫詞語,東拉西扯;背誦片段,支支吾吾……課堂形式是要求多樣,可無論有多少花樣兒,最終目的是為了本節課知識的落實,每節課的教學形式必須圍繞某個知識點設計,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視了本節課知識點的落實。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落實是關鍵,閱讀課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虛實。這樣的閱讀課也只是外實內虛,中看不務實。只是所謂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BR> 五、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BR>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極其深廣。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單純傳授知識,要極力關注學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質、審美情趣和個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綜合語文素養,適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BR> 在語文教材中,寓“語言文字”的“人文內涵”是極其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感情……無一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優秀的品格。新課標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之中”,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通過充滿藝術魅力的文學形象和崇高深遠的思想情操,引導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精神力量。如《卡羅納》一文教育孩子們要懂得關愛他人;《給予是快樂的》一文讓學生感受到付出也是一種快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讓孩子們深深領悟到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科技”單元將學生帶進科技發達的領域里遨游,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欲望;“童話”故事載著學生深入童話世界,與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寫景”散文更是讓學生欣喜、激動,一次次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好與壯觀,更加增強了愛祖國的熱情,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總之,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文本,讓學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BR> 一節優秀的閱讀課要充分體現新的課程改革理念,體現新的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自主、實踐、探究意識,關注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