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能很好地和周圍的人溝通。他們或離群索居,孤獨消沉;或人際關系緊張,同別人(甚至父母)格格不入;他們內心十分苦惱,卻無法向別人訴說;他們很想得到別人理解,可是又無法向別人敞開心扉。產生溝通障礙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自卑,一是自戀。
自卑是一種預期性恐懼心理。自卑的人往往貶低自己,抬高別人。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首先產生一個“怕”字:怕被人譏笑,怕不被人接納。他們不能客觀評價現實,也不能客觀評價自己。他們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原因,首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因而對別人產生一種防范心理,繼而產生回避退縮行為。表面上看他(她)是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而內心卻是被深深的自卑感折磨著的。
自戀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其人格的突出表現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為自己著想,按自己的需求、憑自己的情緒辦事,造成與人相處困難,與同學、父母或老師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故而常常導致沖突,逆反心理嚴重,并不時地以情緒憤激、言語傷人,以及抑郁、失眠、厭食、貪食等病態表現出來。他們動輒發脾氣,與同學爭吵,能言善辯,強詞奪理,很快被同學孤立起來?;丶乙院?,以功課忙為理由,拒絕從事一切家務,與父母公開頂撞對抗,餐桌上氣呼呼地埋頭吃飯,或狼吞虎咽,或挑剔飯食,和父母發生沖突。這種種表現或多或少在一部分青春期孩子身上存在。怎么會這樣呢?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所謂“風起云涌”的時期。生理上趨于成熟,使他們意識到應該從“兒童世界”走出來,去創造出新的自我形象以獲得“成人世界”的認可;而由父母、教師、社會中的大人共同構成的“成人階層”又對“娃娃們”持有普遍的不放心和苛刻的態度,阻擋著或部分地阻擋著青少年從前一個“世界”跨入后一個“世界”。于是,幾乎所有的少男少女在這一階段都感受到處于進退維谷、懸空飄浮的狀態,似乎無處接納自己。心理學家將這一狀態稱為“心理斷乳期”。青少年被拒絕、被阻擋的感覺加劇了他們離群索居的傾向,因而與周圍同學、父母的關系容易疏遠,和老師發生隔閡或沖突的機會也可能增多。有的少男少女人為地制造與同伴的感情屏障,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或自怨自艾,自暴自棄。這兩種情況都使他們關閉同別人交流與溝通的大門。
無論是自卑或自戀,都與過度的心理壓力有關。這壓力來源于趨向成熟、追求完美、體驗成人感及學習與周圍人認同的過程。而這種種要求,都構成“青春期”所特有的被動心理,從而造成了少男少女的煩躁情緒。
“解鈴還需系鈴人”,解脫自己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青春期就是青春期,不可能一下子具備成人的能力,這就像稚嫩的枝條絕不會結出沉甸甸的果實一般自然。承認現實,正視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才能悅納自己。從而在與同學、成人的交往中,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使自己逐漸成熟起來。相反,越是不到時候就想顯示成熟,就越是暴露自己的幼稚。當父母和老師對你無可奈何,同學不愿和你交往時,你就應該捫心自問:我是否由于虛假的“成熟”或對幼稚的掩飾引起了他們的反感呢?
青少年朋友們,每個人都要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再到達成年期,不可能從兒童期跳到成年期,因而青春期的“過渡”階段是必然的。不要懼怕自己處在成熟與幼稚之間的矛盾心理。只要你善于接受老師、父母和周圍同學的關心和幫助,你會漸漸解決矛盾,像大多數同齡朋友一樣健康地過渡到成年人的世界去。“初春播種,春夏耕耘,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請你記住這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