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35年,一美貌絕倫的妓女懇求37歲張伯駒:“帶我走吧!我還是清白之身!”張伯駒看了一眼妓女,隨后遞給老鴇一沓錢,沒想到老鴇卻冷笑道:“帶她走?沒門!”
1935年的中國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歷史的大事,遵義會議的召開,挽救了生死攸關的中國革命。而此時的蘇州城里,也發生了一件可大可小的事。
青樓女子愛上了恩客,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這對苦命的鴛鴦,宛如宋仁宗時期柳三變(柳永)愛上了蟲娘。
潘素愛上了張伯駒,這是青樓里的娘子們都知道的事,除了惡心的老鴇子。可誰也不敢拿這個笑話別人,因為她們知道,這或許是她們離開這個吃人的地方唯一的機會。
青樓女子的命運,總是多災多難的。潘素出身蘇州名門望族,她的父親娶了同樣是望族的沈桂香,雖說是夫妻,可兩人的關系如同陌生人一般,在潘素出生后更是冷淡。
母親沈桂香出身望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孤身一人呆在深宅大院里教導自己女兒,陪伴母女的只有一條母親從娘家帶來的小狗。
潘素在母親的教導下,7歲便能彈得一曲精妙的琵琶,筆墨丹青樣樣精通,童年的潘素酷愛丹青之法,深得母親真傳。
這樣的日子雖說清苦,卻也成了潘素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可好景不長,或是天妒英才,年僅13歲的潘素就永遠的失去了母親,那天她哭的撕心裂肺,卻始終擋不住父親嘴角的絲絲笑意。
僅僅過去了兩天,父親就帶回來了一位妻子,是他在宅子外養的外室,沒有母親那江南女子典雅之美,卻把父親迷的很深。
父親結婚后,舉家搬遷上海,可一個外人怎可能爭得過本地人?
他們不得不變賣家財,爭一條活路,家中迅速變得窘迫起來,平日吃的海棠糕,也不見蹤影。
幾年后,潘素已出落成婷婷玉立的少女,雖說母親不在了,但拿著每月微薄的月錢還能生活。
直到那天,繼母進了潘素的院子,將那只垂垂老矣的黃狗打死,把潘素從家中帶出來,交給了站在門口,已經等候多時的老鴇子。
潘素此時還是懵的,直到坐上馬車,到了煙柳之地時,潘素才猛地驚醒,繼母居然將她賣給了青樓。
潘素死死咬著牙,看著身材魁梧的侍衛,知道自己是出不去,長長的嘆了口氣。自己在母親去世后,便已經沒有家了,或許這樣死了也好。
即使是在青樓里,潘素終究還是大家閨秀。那些半路出家的歌姬,怎么可能是她對手?
一曲絕妙的琵琶,讓潘素成了整個上海城最著名的花魁。
潘素的名聲越來越大,常年混跡煙柳之地的張伯駒也聞訊趕來。想要一睹美人容顏,搏美人一笑。
說起張伯駒,那可是在河南響當當的人物,袁世凱誰不認識?而張伯駒就是他的侄子,這個侄子可了不得,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神童”之譽。
那時的張伯駒,白衣傲王侯,頗有古代文人的傲骨,才學也是一等一的。年少輕狂的他,混跡美人堆,但他從不在青樓過夜,按他的說法,“財色傷身,我看看便好。”但跟他熟識的人都知道,其實是他爹打的。
日漸繁華的上海,風流才子怎能不去,在上海,37歲的張伯駒遇到了今年剛滿20歲的潘素。
這一見,對僅20歲的潘素來說,就是一輩子。張伯駒身上那種文人淡雅的氣質,深深的吸引著她,而張伯駒也對眼前這位不同以往的花魁有了些新的看法。
兩人身上的才華,深深吸引著彼此,張伯駒還為潘素賦詩一首。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才子配佳人,或許是永恒的主題,張伯駒要走了,臨行前跑到青樓門口大聲喊著,要帶潘素走,離開這個吃人的地方。可老鴇不許,她可不想讓這棵“搖錢樹”離開。
當夜,一場電線短路導致的大火,將那間青樓包裹,很多人像是提前知道一般趁亂離開,張伯駒連夜護送潘素去往北京,那里是他們未來的家。
再后來,這兩位藝術上的大家,為中國的文藝領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在晚年兩人更是為了不讓國家文物流落海外,不惜變賣家財,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得以保存。
兩人的愛,謂之小愛,但對民族大義面前的愛,謂之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