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班固認為:“易道深矣,人更三圣,歷世二古。”將《周易》作者分為伏羲畫八卦,周文王被紂王囚禁于羑里(河南安陽附近),在憂患中,居幽演易,透過歷史事實,生活的體驗,陳述天地生生不息之道。周公做系辭,而孔子則以易傳《十翼》的《系辭》上下、《象辭》上下、《系辭》上下傳、《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來闡述《周易》。脫離了迷信的占卜書,進而成為道德哲學的一個轉折點,拋棄迷信,以闡明疫癘為宗旨。
象數派
象數宗:自商瞿木子傳至漢代田何、孟喜、梁丘賀等人,以漢代諸儒為正宗,盛行于兩漢。
機祥宗:談災變吉兇禍福之說。始于孟喜,傳焦延壽至京房,成為占驗卜筮之一派。
造化宗:言宇宙生成變化之理,有諸圓說之配合。含有道家玄學之風氣,自陳傳至邵詠等人。
義理派
老莊宗:盡黜象數,以老子、莊子解釋易理,有王弼、韓康伯、王肅等人。
儒理宗:集古易漢學之大成,專闡儒理,有宋代周敦頤、程頤、朱熹、胡瑗等人。
史事宗:以史事參證易理,有楊萬里、司馬光、歐陽修等人。
近人南懷瑾先生更加以擴充成“兩派十宗”之說,兩派為道家易學和儒家易學。十宗者依次為: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其中的劃分似乎意義重復者很多,不夠嚴謹,較原有的歸類相差很多。占卜、災祥、讖緯、堪輿、星相五類似乎可以劃為一類,不可分類。以上列舉甚詳,然易道深遠廣大,無所不包,均不能完全概括所有易學內容。
自孔子注易,而后歷代大儒都在不斷參修其中奧妙。
一、
孔子傳易于商瞿木子
(1)
(3)前漢易學,有焦延壽《易林》,京房著《易章句》、《占候》、《積算易傳》、《雜條例》。兩人皆為卜筮之家。
(4)后漢有鄭玄、虞翻、馬融等注解《易經》。鄭玄精通經典,擅長易注,作有《易禮》、
《易緯》八篇。另有高相講陰陽災異之易學。
(5)漢末,魏王肅、王弼取費直易作注解。多引老子之言,以義理解易。
(6)魏時有魏伯陽據《龍虎經》以悟易理,作《周易參同契》,系道家之易。
(7)漢楊雄著《太玄經》十卷,此書擬易而作。晉范望贊注,雜有佛道及易學針灸之易。
三、晉、南北朝、躺唐、五代之易學:
(1)
(2)
學、玄學、道學興盛,易學式微。
(3)
靖皆出其門。
(4)
正》。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博采漢魏以來三十五家之說,集易學之大成。
(5)
以數術演易,成為易學造化之宗。
四、宋元兩代之易學:
(1)
敦頤作《太極圖說》,邵雍作《皇極經世》。
(2)
傳》,張載作《易說》。
(3)
吳沆作《易璇璣》,楊萬里作《誠齋易傳》。
(4)
鏡》。
(5)
五、明清兩代之易學:
(1)
(2)
(3)
圖明辯》。
(4)
《周易虞氏消息》、《周易別錄》,焦循作《易通釋》、《易圓略》,李光地撰《御纂周易折
中》、《日講易經解義》,孫星衍作《周易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