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專家:
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教授 支修義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 石遠凱
專家預測:到2050年這個世界上每4.5個人中就有一人會患上癌癥,但好消息是:至少40%的癌癥是可以被預防的,因為一個健康細胞發展成惡性腫瘤,需要經歷長達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癌前病變”階段而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另一個好消息是:如果及早發現并積極治療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被治愈的。
醫學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腫瘤領域的諸多新發現、新進展為癌癥實現“絕癥”到“慢性病”的轉變創造了條件。以下好消息,讓癌癥不再那么可怕。
1.第一個癌癥疫苗成功研發
宮頸癌疫苗的發現使全球億萬女性為之獲益。而宮頸癌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可被預防的癌癥。
2.諸多致癌病毒被發現
癌癥可治愈的現實與醫學領域的重要發現有關。例如,醫生已經確定肝癌的發病與乙肝病毒(HBV)、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鼻咽癌與EB病毒、胃癌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之間的關系。這些發現讓人類在正常細胞發展為癌之前有了提前干預的時間。
3.早期檢查手段更先進
癌癥的可治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早期發現。除了通過機體本身所能感受到的癥狀,更早期、更科學的檢查方式也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知情權——通過子宮頸脫落細胞(抹片檢查)、乳房X線檢查(鉬靶照相)、大便潛血、PET癌癥基因篩查等檢查手段,人類可以搶先一步改寫自己的健康命運。
4.癌癥的臨床治療更精準有效
以前,對于腫瘤的治療選擇不多,通常會采取“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集體剿滅式治療。隨著分子靶向類藥物的普遍使用,減少了對健康細胞的傷害,使治療過程更精準,同時提高了癌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另外,微創手術也減少了患者的身體損傷,大大加快了痊愈速度。
5.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預防癌癥
目前,吸煙和肥胖已被WHO確定為兩個最大的致癌因素,并被看作是慢性疾病,需要治療和干預。戒煙和減重已被證明可預防癌癥的發生。而癌癥本身,也正在成為一種需要與之長期共存的慢性疾病。
心理學認為癌癥的潛臺詞是“錯誤的生長”。而回歸到生活方式上,大部分癌癥是壞習慣的累積以及最終爆發的結果。腫瘤的高發讓人們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的健康習慣和生活方式。因為,即使某天能夠實現癌癥的徹底治愈,醫學的最高的境界也永遠是——預防勝于治療。
淋巴癌 50%的早期淋巴瘤患者能被治愈 惡性淋巴瘤昔日被認為是不可治愈的絕癥,但隨著近年來靶向治療藥物的問世,惡性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已超過50%。其中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達80%以上。
全球唯一治療B細胞淋巴瘤的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是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里程碑式的生物靶向藥物,既能清除腫瘤細胞又不影響正常細胞的生存。大量臨床試驗證實,使用免疫化療后,50%的早期淋巴瘤患者能被治愈,而一半的患者在得病5年后依然可以健康生存。
青壯年人更應該警惕淋巴癌
臨床發現,從小孩到老人都會發生淋巴系統腫瘤。因為淋巴系統是人很重要的免疫器官,20~40歲是人的青壯年時期,淋巴系統處于一個非常活躍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出現腫瘤的青壯年病人相對較多。
預防勝于治療
1.及時查體:早期發現對淋巴瘤的治療意義重大。當發現頸部、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結腫大,還有咳嗽、呼吸急促、體重減輕、發燒、過量出汗等癥狀,應早期監測。對于家族成員中有類似疾病患者,更應高度警惕。
2.遠離輻射環境。臨床發現淋巴瘤的發病與長期的輻射環境有關,所以,應減少生活和工作區域內的輻射源。
3.綠色裝修:頻繁的染發以及裝修污染也與淋巴瘤的發病有關。因此,無論是身體裝修(染發)還是裝飾房子,都將講究綠色、健康。
4.多曬太陽。最近美國的研究發現曬太陽與淋巴瘤發病率之間的關系。在陽光充足的南部,淋巴瘤發病率明顯低于北方。因此,有專家提倡適當日曬以減少和預防淋巴瘤的發生。
大腸癌
80%早期腸癌可被治愈
統計數字表明,大腸癌的發病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同步上升趨勢。大腸癌,與胃癌相對照,有“此消彼長”的趨勢。曾經,中國是胃病大國,那是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現在,物質豐富時代帶來的現實是,胃癌患病率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增長。專家發現,大腸癌是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疾病。高脂、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再加上久坐少動是最大的致病因素。作為惡性腫瘤,大腸癌的治療仍舊是手術、藥物和放療的“三步曲”。而對早期發現的腸癌來說,治愈率可高達80%以上。而且,手術的創傷也不大。對于非常早期發現的腫瘤,腹腔鏡手術就可以完成。
K-ras基因檢測——適合個性化治療的腫瘤
目前,K-ras基因檢測是醫生了解大腸癌患者癌基因狀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篩選出抗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克隆抗體靶向治療有效的大腸癌患者,實現大腸癌病人的個體化治療,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現在歐美國家已普遍將K-ras基因檢測列為大腸癌患者內科治療前的必做常規檢查項目。
預防勝于治療
1.多吃粗纖維。蔬菜、谷類都是粗纖維的天然來源。粗纖維是腸道的天然清道夫,可以把長期堆積在腸道皺褶中的垃圾帶出體外。
2.運動不能少。下半身懶惰,運動少的人會發現自己大便也很吃力。因為長期用不到腰腹力量,腸道也會變得懶惰。
3.定期檢查。如果你年紀超過40歲,家族中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建議你去消化科做一次全面的腸鏡檢查,并保存好檢查數據,以備日后參考。
肺癌
可以微創手術治療的癌癥
肺癌是全球第一大惡性腫瘤,在中國也是TOP1的高發腫瘤。臨床專家發現,每三個腫瘤患者中就有一個患的是肺癌。肺癌之所以是“殺傷力最大的腫瘤”就是因為它通常很難早期被發現。一旦出現明顯的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或咳血、胸痛、氣短等癥狀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近年來,醫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有效治療肺癌的方法。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采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的方法,有助于及時發現早期肺癌。早期肺癌如果及時手術治療,五年和十年生存率已達85%和50%以上。
微創手術把傷害降低到最小
目前,對于一些早期患者和不能耐受傳統方式手術的患者,我國許多肺癌中心的胸外科醫生已經應用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技術治療肺癌。微創手術給患者帶來了更好的生活質量,減少了傳統手術的并發癥和對患者的損傷。隨著對腫瘤生物學認識的逐步加深,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已成為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領域的亮點。已經成功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靶向藥物有:特羅凱、易瑞沙、愛必妥、貝伐單抗。
預防勝于治療
戒煙——80%以上的肺癌和吸煙有關系。預防肺癌就要從根源上減少肺污染和臟器消耗。
定時查體——發現的時間決定了治療的效果。對于超過10年的老煙民或曾吸煙的人來說,更應該有針對性地做體檢。
富氧鍛煉——空氣污染和環境變差也是肺癌高發的原因之一。但富氧鍛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患病幾率。建議定期在空氣清新的氛圍中慢跑以完成自然換肺的過程,長期下來非常有益肺健康。
宮頸癌
可以通過疫苗注射預防的癌癥
專家透露,宮頸癌是最容易被治愈的癌癥。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治愈率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而且,目前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的癌癥疫苗就是宮頸癌疫苗。宮頸癌的高治愈率無疑讓人類對戰勝癌癥的事業充滿了更大的信心。
預防勝于治療
臨床發現,宮頸癌是容易在青壯年女性中發生的惡性腫瘤。其中,多個性伴侶、太早開始性生活的女性有更高的風險。除了注射宮頸癌疫苗外,成年女性都應每年進行一次HPV子宮頸抹片檢查。另外,雖然數據并未證實子宮頸糜爛、宮頸息肉與宮頸癌之間有必然聯系,但對于有慢性子宮頸炎癥或不適的女性來說,積極治療非常必要。
乳腺癌
最適合個性化治療的癌癥
乳腺癌是讓所有女性倍感恐懼的癌癥。它不僅威及生命,還讓女人面臨性別特征的殘缺問題,是身體和心理殺傷力很大的惡性腫瘤。但現在乳腺癌已成為治愈率最高的癌癥之一。如果早發現、早治療,70%的女人仍能重新擁有健康。而且現在的醫學發展水平已經最大程度地實現保留乳房,讓手術痛苦和對身體損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乳癌治療的個性化趨勢
醫生通常會建議乳腺癌患者做基因檢測,如果屬于HER2陽性(過表達或擴增)類型的乳腺癌,利用曲妥珠單抗治療會明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而對于表達雌激素受體(ER)和/或孕激素(PR)的乳癌患者,醫生會進行內分泌治療。這些都是乳腺癌個性化治療的內容。在節省醫療費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預防勝于治療
每月一次乳房自檢:月經結束后一周內。每年一次乳房觸診檢查:請專業醫生做檢查。35歲后,至少做一次乳房鉬靶照相檢查。如果一切正常且沒有家族遺傳史,每一年做一次常規檢查就好。第一份鉬靶照相檢查單應慎重保存,以作為日后的重要參考數據。
皮膚癌
夏季更高發的癌癥
本來,皮膚癌是白種人常見的惡性腫瘤,最近幾年我國的發病率也在上升中。但值得欣慰的是,皮膚癌是很容易治愈的惡性腫瘤。前提是早發現、早治療。比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曾患早期皮膚癌,現已痊愈。
酸性身體環境最危險:專家發現,皮膚癌的發生與酸性的身體內環境有關。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能有效預防皮膚癌。
預防勝于治療
1.養成好習慣。專家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后世界上的皮膚癌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都是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更易導致酸性體質。
2.及時減壓。壓力是皮膚癌的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學習放松和減壓也是防癌的基礎課。
3.積極鍛煉。專家建議多在陽光下運動(當然別忘抹防曬霜),多出汗能減少皮膚癌的發生,因為出汗可將酸性物質排出體外,減少癌癥的發生。
胃癌
從傳染病到慢性病的轉變
我國一直是胃癌的高發區,最近10年來胃癌的總體發病數量有所下降,但胃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超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青年人患胃癌的比例在持續增高中,15%患者為40歲以下年輕人。胃癌的治愈率也與是否早期發現有關。如果早發現、早治療,胃癌也是治愈率超過60%的疾病。
阻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關鍵
WHO的調查發現:50%的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而在我國,60%的胃病患者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有些專家甚至把胃癌稱作“傳染病”,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中國人的“共餐”習慣有關。專家建議外食族應養成分餐或使用公筷的好習慣。
預防勝于治療
1.吃新鮮食物。胃癌是物質匱乏時代的記憶。但在食物充足豐富的現代社會,亂吃也是傷胃的惡習之一。嗜辣、嗜咸都是傷胃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從胃病高發地區的飲食結構分析,最基礎的預防措施就是吃清淡、新鮮的食物
2.積極治療慢性胃病。息肉是胃黏膜內生長的小腫塊,息肉大多是良性的,但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直徑大約1厘米的,常常是一種癌前病變,不能掉以輕心。
3.做胃鏡檢查:有癌癥遺傳家族史,或患有胃潰瘍、息肉、萎縮性胃炎的人,其胃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這些高危人群更應加強重視,建議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