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用性更加有價值譯文:粥一。 作者授權早讀課發表,轉載請聯系作者。
來源:簡書
設計模式仍然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大事情。設計師們可以依靠強大而全面的交互模式庫來解決常見的設計案例,并且這個庫越來越全。既然基礎部分已經被覆蓋,我們該將關注點放在什么位置呢?
正如在設計門把手的時候不必多此一舉的發明輪子,創新時也只需要關注需要創新的點。就像試圖為網站或應用創建一個完全顛覆性的導航系統,很容易帶來長期性的可用性問題??偨Y起來就是:當你試圖通過引入新的交互模式來解決問題時,思考一下用戶到底需要什么。
幸運的是,交互設計模式庫和人機界面指南有助于讓設計師們更實實在在,并專注于對用戶真正重要的事情:以簡單熟悉的方式完成工作。
都只是時間問題。
滿足基本的可用性標準,這一點對于任何成功的產品都至關重要——比如總會有人理直氣壯地舉起手,并認為Snapchat 并不是有史以來最“直觀”的用戶體驗,但它至今仍是成功的。
在一個滿足基本可用性成為必須,競品也能和快達到功能平衡的時代,真正區別于數碼時代的,是產品所能達到的令人愉悅和一致用戶體驗度。
“可用性”一詞本身的重要性正在逐漸弱化,它需要我們做的并不多。
為什么用戶會選擇Gmail 而不是Yahoo,Medium 而不是Blogger?——即使它們的功能是99%相同。差異之處絕對不是在可用性標準,而是有關額外復雜的層次,只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腦力在最細微的地方,才能實現這1% 的差異:最微妙的動效、最優雅的過渡——這不僅僅是為了創造異想天開的dribbble shots.
在即將到來的2017 年,設計師們也不必過于擔心:從覆蓋基礎設計模式開始,然后將大部分時間集中在細節處理上,這將使用戶體驗更加具有關聯性和愉悅性——也會令用戶更加難忘。
詞語本身是挺有意思的,它們承載了眾多的含義。關注詞語意思隨時間推移如何演變更是件有趣的事情。你是否還在為自己的設計貼上“移動端適配”作為賣點?是否仍然把用戶體驗描述為“直觀”?這些是啥意思呢?
時間倒回至2011 年,大家都在談論響應式設計。能夠設計和構建流暢適應多種屏幕尺寸的一致Web 用戶體驗,在當時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有趣的是,流式布局是HTML 的原生功能,但多年以來Web 用戶體驗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在關注大型和桌面屏幕分辨率上。
我們回到原初,并自豪地將此標記為“響應式設計”。這是當年每個人為之寫博文、閱讀和營銷的話題。
關鍵詞“響應式設計”在過去幾年的搜索熱度 (數據來源: Google Trends)
快速倒回幾年,設計響應式網站是新標桿?,F在我們卻只會提出例外情況,在大多數團隊、項目和公司,響應式是每個人做產品的前提。
“響應式設計”只是一個隨時間推移而變得不再必要的形容詞的例子:
我們不再將“直觀”的用戶體驗作為賣點,而是通過用戶測試和客戶積極反饋來證明。
越來越少的時間被花費在爭論一段內容該放在外面還是被折疊起來;我們今天看到的過多屏幕尺寸正在迅速使諸如“折疊”這樣的概念過時。
我們不再說什么是“只需點擊兩次”:當交互被限制在光標和超鏈接的緩慢加載速度上,額外的點擊只會造成更大負擔。
“以用戶為中心”不再被作為賣點:如今任何成功的公司都會在某一步驟或節點邀請用戶參與到項目的設計流程中(希望是這樣)。
附加例子:
Google 搜索頁在移動端的展示效果
在2016 年,Google 從搜索結果列表中移除了移動端適配(mobile-friendly)標簽。根據Google 搜索團隊的數據,“85% 的頁面在移動端搜索結果中達到了適當的標準,并顯示了移動端適配標簽”。由于絕大多數移動端結果都是移動友好的,因此不再需要對其進行標記。
所有的網頁現在都是(或應該是)移動端適配 ,作為設計師,也不必要向一個新加入團隊的成員反復強調這一點了。
在飛速流逝的時間軌道上,我們使用的詞匯也在不斷轉換和進化,并指引我們專注在新的設計挑戰上。
在2017 年,橫貫你日常的詞匯將是什么?還會使用到什么新詞匯呢?
“聊天機器人” 是當前業內最熱門的術語之一,我們相信如果你沒有的話,很快也會去創建一個。但未來的對話界面將是什么樣子呢?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那就一定在2016 年聽說過對話界面。uxdesign.cc 寫過一系列相關的博文。
本質上,對話界面包括任何模擬與真人聊天的用戶界面。
退回片刻:難道每個界面不都是用戶和機器之間的對話嗎?
試想一下你每天最常使用的應用,比如打車。
首先,你告訴Uber 自己需要乘車;然后,它詢問你在哪,一旦它找到一個司機,就會告訴你預估時間;當車程結束,它詢問你過程體驗怎么樣,你通過打分和評論告訴它。
Uber:上一次乘車會話框
傳統的用戶界面(我們每天設計的那種)頗類似于一次會話,只不過恰好表現為按鈕、菜單或其他的交互模式。擁有會話樣式的頁面也是相同結構。除了按鈕、菜單、星星評論,你還會通過文字和表情來告訴機器你需要什么。
“聊天機器人”將會是設計圈內下一大熱詞,業內有不少公司正對此的探索有著極大興趣。自動化的會話體驗使品牌能夠以更具拓展性的方式激發引導用戶,與用戶進行溝通并為他們提供服務。
在Facebook Messager 中通過Pizza Hut's 的全新聊天機器人來訂購披薩
在中國,像微信這樣的APP 已成為眾多服務應用的聚集地。超過5 億人在使用微信,它涉及到各個領域:從用戶與朋友聊天,到分享他們的日?;顒?,以及購買食物和支付信用卡賬單……它的即時信息,電商、銀行業務、約會、聊天和營銷等各種功能內容聚合在一個平臺上,你可以在這里購物、訂餐、預約醫生、尋找附近的停車位、訂酒店、雇傭保姆、叫車……全部都是通過會話,以及會話中的輕應用進行的。
Messager、Kik、Slack 以及其他眾多會話平臺都在過去的一年盡力擴展它們的性能,并達成和真實會話相似的用戶體驗。
更別說語音接口了:Siri、Alexa,Google Home 等等——很自然的下一代聊天機器人,它們所帶來的商業機會,不可避免會影響到設計師思考產品和服務的近期發展方案。
未來的交互界面將不再由按鈕組成
2017 年將會是企業將一些基礎用戶體驗方式轉換為聊天會話形式的一年嗎?我們是已經找到了真正用例,還是僅僅跟著炒作?
作為一名設計師,當開始擺脫為點擊、輕觸和被盯著多年的屏幕而設計時,我們進入一個或許不太熟悉的新領域。那么,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屏幕是有限制的。
它們是二維的、沒有溫度的。
作為一名設計師,在試圖模仿用戶真實行為和手勢,以及隱喻(和擬物),使屏幕上顯示的內容體驗起來更真實方面,我們一直做得不錯。
在這個閃亮的玻璃上滑動手指,模擬向右滑動一個真實的金屬面板
然而當我們將我們的服務帶到真實的物理世界時,事情開始改變了。
比如,支持語音的交互,需要更好地理解用戶:不僅僅是他們談論的話題,還包括他們是如何談論的。人們每天花一部分時間向機器發出指示,并且在這么做的時候,時間間隔、停頓、語調、地域文化、年齡、口音……一切都會對用戶體驗有影響。
同樣的事情會體現在虛擬現實中。沉浸式用戶體驗不僅要更好地理解用戶手勢,還包括各種微妙的肢體語言,以及用戶個性、姿勢、文化背景、年齡等。
用戶期待同機器交互的方式就像平時和其他人溝通一樣自然,然而機器并不一定打算實現這些期望。需要有人來訓練它們來理解語調、手勢和人體工程學。
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用戶界面,設計師們需要的也不僅僅是通過工具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既然人種學和用戶研究一直對網頁設計很重要,那么現在也正是交互方面的關注核心。用戶行為和手勢遍布世界,且因地域而有差異。
需要有人來注意到這些差異,理解它們,并將之轉化為屏幕或機器交互。這個人不一定要是你,但需要和你一起做這方面的工作。
即將到來的2017 年,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設計團隊聘請心理學家、生理學家、人類學家、研究人員和其他專家來一起合作,設計這些新的體驗方式。
Apple Watch 和Alexa 都能讓用戶在不觸碰自己手機的情況下,用Uber 發出打車指令。這也許聽起來很浮夸,但為人們對技術的期望設定了基調:完全的連接,和無處不在的體驗。作為設計師,我們該如何將各個模塊拼合在一起呢?
對用戶體驗設計師來說,設計相互連接和無處不在的體驗,是雙重挑戰。
如果你在一家正在構建這些設備連接的硬件公司(比如Apple Watch 和Alexa )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了解人們如何與這些對象(語音、手勢、定位或顯示)進行交互,并圍繞這些行為設計正確的交互模式。
當然,你也可能正在一家在為這些智能設備做體驗設計的服務公司工作(比如Uber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工作就是思考這些服務如何在日益龐大的軟硬件渠道和眾多接觸點體系上工作,每天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碎片化。你將不再像設計“單一移動應用”或“單一網頁”時有眾多可依賴經驗來思考用戶體驗。
我可以在Alexa 上面發出乘車指令,在Apple Watch 上接收ETA ,在Messager 上和朋友分攤費用,并在我的手機應用上評分嗎?
作為一名設計師,如何確保這樣的碎片化體驗仍然來自同一個品牌產品?
挑戰變為設計優化最小可能單元的交互,并專注在用戶行為上,而不僅僅是向已存在的復雜產品系統添加噪聲。為了協助在這方面的設計,用戶流程(user journey),產品生態系統地圖(ecosystem maps)和物理原型(physical prototypes)將成為重要的設計工具。
“技術進展應該需要引起盡可能小的注意”——Amber Case,Calm Tech
我們需要記住,用戶不僅僅是后臺儀表盤中的一串數據,除了用戶留存率,我們將開始更多地談論交互相關性程度。
2017年,我們不必總是去設計整個產品生態系統,更多去關注用戶從一個接觸點過渡到另一個接觸點的方式。
從《黑客帝國》,到《她》和《黑鏡》,人們一直在幻想生活在虛擬現實的世界中——唯一的不同是虛擬層的透明程度。隨著這些數碼世界變得更加真實,我們需要隨之采取行動,實現這種類型的體驗。
有關虛擬現實,首先要被揭秘的想法是“虛擬現實”本身的悖論。這是一個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的名稱,但我們明白它目前遠遠不止這些:沉浸式體驗就是用來擴展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的。
但如果設計二維的界面就已經需要做這么多的工作量、知識儲備和努力,設計一個能夠增強現實的全新世界意味著什么?
“設計VR 并不是意味著將二維方面的實踐轉移到三維方面,而是要尋找一種新的范例?!薄狫onathan Ravaz
好吧,就此打住。
首先,也最重要的就是設計一種全新的界面接口。Google,Facebook 以及其他的廠商已經為虛擬空間定義了新的交互標準——與現實世界中具有相似意義的自然手勢將有助于在虛擬空間中翻譯情緒和行為。
對話界面在這里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畢竟這是我們與世界上其他人和事物在屏幕外主要的交互方式。
第二個挑戰是物理層面的。在用戶界面之外,身臨其境的體驗是通過我們身體與其所在的空間交互所定義的。我們的生理身體和虛擬身體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對于音響設計,以及建筑、照明等,在物理層都只需要考慮簡單幾件事情。
那么用戶期望虛擬體驗和物理體驗一樣現實嗎?我們能夠在多大的范圍內推動融合這些邊界?人們準備好了面對更具彈性范圍的現實嗎?
最后,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但我們所知甚少。我們不可能在不考慮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談論身體和空間。虛擬現實可以重新定義個人空間、個人形象以及與社會的關聯程度。
在為虛擬現實設計之前,我們需要考慮更多有關主觀因素以及如此沉浸式的體驗會帶來的副作用。引入新的社會范式之前,需要一個明確的指導方針以及不斷的倫理內容討論。
如果你是安東尼·霍普金斯,你將創造什么樣的世界?(Westworld, HBO)
討論了這么多,但2017 還沒到屬于虛擬現實的一年。也許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沉浸式體驗才能真正被技術實現。但這應該是我們去思考和決定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為VR 設計的一年。
我們總是會聽到這樣的問題:設計師應該會寫代碼嗎?設計師應該做原型嗎?設計師應該寫文案嗎?在看過了數十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的博客后,或許我們現在能更接近一個確切的答案:那都不是事兒。
我們所在的領域即將再次做出改變。
許多用戶體驗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是從信息架構師/視覺設計師、作家、策劃師等各種行業開始的,我們也習慣于注視著工作職位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公司開始了解我們所做工作的深度,并順應趨勢和市場需求作出調整。
現在的UX 設計師,在相同的職位描述下卻往往身兼數職。
盡管一切都發生在電腦屏幕上,仍然可以有一個人負責用戶研究、戰略和視覺設計。隨著新涌現的多種接口形式、內容、數據和設備,是時候招納更多的專業人士,當然也需要多面手。
我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更加細分的職位描述。更少的“UX 設計師”以及更多的“人工智能設計師”、“體驗設計師”、“語音設計師”——以及其他能提升我們每天正使用的科技體驗的職業分支。
例如,數據設計師能夠和VR 編劇以及動效設計師一起定義某一確定的VR 體驗是如何工作的。
他們將幫助把專家們聯系到一起,看看大局??梢允且晃唤浝?,或設計執行人、戰略師或設計負責人之類。
綜合人才往往需更少關注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更多關注“組織連接”大家。
為了使所在領域有更好發展,我們的設計過程需要更多的迭代和協作。專家和通才需要一起協作,融合不同的技能和背景,干票大的創造偉大的成果。
我們總幻想著能夠靠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用戶調研,到代碼實現。
而事實上,設計是一個團隊的事情,UX 也不僅僅是一個職位名稱。
畢竟,在某一確定時間,我們只能同時做一件事情。
有了足夠的時間、工具和團隊,設計進程可以走得很遠……這值得我們去思考。在工作流程中引入自動化,可以很好地突破這些限制,令我們的工作達到下一個更高層次。
設計自動化通常與前沿的人工智能設計網站和應用程序相關,這可能仍然離現實很遠,但自動化已開始以更微妙的方式出現了。比如Sketch 插件可以將真實數據引入草圖(Content generator),或者非常迅速地進行版本管理;Zeplin 一類的工具能方便的生成設計規范;Invision 力圖實現無縫銜接工作;就不提Figma、Subform 這樣的工具新秀了。
回顧一下5 年前我們是怎樣工作的,就會發現我們的工作是如何被這些自動化的小工具戲劇化的顛覆了。
可以想象一下,5 年后又會出現什么不同。
招募參與者,追蹤并收集反饋的過程或許會令人生畏并造成反感,再者這點東西拿給老大看也不夠有吸引力。除了一些特殊情況,我們仍然主要使用著和10 年前一樣的工具及流程來做用戶研究。
該自動化了。
一小部分團隊在這方面走在前沿:IDEO 向設計團隊引進了機器人,以幫助他們進行數據收集和用戶研究。Amber Cartwright 與Airbnb 的機器聯合設計,這個過程被她稱之為Invisible Design.
然而也沒有誰在自動化方面遠遠落后。想想幫我們收集和提醒各種類型輸入的Slackbot;Intercom 和ZenDesk 幫我們管理客戶關系(CRM)并收集數據;Pocket 和IFTTT 協助我們做桌面研究測試。
既然工具們都在這里,接下來就看我們如何搭配運用了。
當我們開始為我們的自動化生活進行設計時,我們首先需要自動化我們的工作。機器人將和我們一起完成整個設計。
短時間內,我們的工作還不至于被機器人取代,但這一系列基本的自動化將使我們從面向任務的工作轉向關注更具策略性思考的部分。
一旦完全實現自動化設計模式并讓它們在我們的幫助下工作,我們將不再對相關接口的保護。
當我們將繁瑣大量的用戶研究過程自動化,就能有更多時間來全面看待我們的設計方法。
當我們不再像機器一樣工作單一重復工作,就能有更多精力和同事們更完美地合作。
多樣性和倫理性是今年有關用戶體驗最熱門的兩個話題。不少設計師抱著一顆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有益影響的心,開始從事用戶體驗設計。但最終我們能做到嗎?
我們設計的產品和應用,被數以百萬計、亦或億萬級用戶們使用著。開辟著新市場,提升著經濟,并且塑造了人與人的交互和關聯。盡管令人愉快的動效就可以使用戶面帶笑容,但我們有責任使用手頭工具做到遠比當前工作內容更具影響力的事情。
企業開始意識到他們不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負責,社會的變革反之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產品設計。Airbnb 因此聘請了來自各種領域的領導者,他們不僅領導具體的案例方針,還幫助形成產品特點和多樣性。
設計并不能來自拍腦門,畢竟我們的工作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我們作為設計師,也有我們該承擔的責任,每一個設計決策都包含了對世界的看法或見解。不幸的是,其中一些決定完全基于設計者的假設。
定義(自己)種族的用戶體驗
這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我們需要理解自身偏見和主觀因素,質疑正在創建的設計解決方案,并盡可能客觀。但即使我們這樣做了,最終呈現的產品仍然可能在某些方面失敗。
一項設計可以失敗,但設計師不能失敗。
其次,我們需要考量自身工作造成的影響,以及它如何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回報。除了使利益相關者舒心,我們還需要付諸行動來造成更多改變。
“如果你的公司只是為了賺錢,也許你就該跳槽了。這并不是你的錯,但是你有責任?!薄狝lan Cooper,Ranch Stories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