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原標題是“一些ETF信息和數據的分類匯總”,本意是把寒假期間整理各類數據的文章進行分類匯總,但是在整理的過程中深感有必要把過往的一些理念、思路和方法也一并匯總成一套完整的的投資體系,于是便有了更新后的本文。
一、投資理念——基于十債收益率基礎上的股債平衡
在投資之前,首先需要明確自身的定位,以我為例,我只是一個“才能不及中人”的普通人,不會利用技術指標擇時、也不會通過翻看財務報表選股,總是會在市場上漲時過早的賣出,在市場下跌時過早抄底,相信大多數普通人也和我一樣,那么像我這樣的人到底該怎樣參與這個市場并獲得穩定的盈利呢?
答案是ETF指數基金和股債平衡,對普通人而言,金融投資的最佳標是股票和債券兩大資產,而投資這兩大資產最好的方式是投資對應的ETF基金,ETF費率低、操作簡單的優點無需贅述,最重要的是他幫我們避免了個股出現問題的煩惱,例如買入300ETF就相當于分散投資了中國最大的300家企業,其中哪怕有那么幾家企業破產清算了也不影響整體,只要國運昌盛長期投資收益就不會差,例如買入十年期國債ETF就相當于投資了中國最安全的債券資產,其違約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投資ETF基金能幫我們避免類似企業破產、債券違約的毀滅性風險。那么ETF基金該如何配置呢,股票ETF和債券ETF該各買多少呢,有參考標準嗎?
有的,答案就是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作為市場的無風險利率,代表了在不承受風險的情況下當前的收益情況,如果股票收益率更高就多配置股票ETF,如果十債收益率更佳就配置債券ETF,這樣我們可以始終持有市場上最具性價比的資產。那么如何估算股票收益率呢?我們可以參考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例如現在可以從雪球上看到當前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是12.10倍,那么可以這樣計算滬深300當前潛在的盈利收益率:盈利收益率=1/市盈率=8.26%,而此時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96%,滬深300的盈利收益率遠高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此時應該更多的配置股權類資產。根據滬深300的盈利收益率和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我們還可以進行動態平衡,例如股市大漲滬深300的盈利收益率會大跌,在十債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下股票的性價比會更低、債券的性價比會更高,這時候可以考慮賣出股票買入債券;滬深300沒有上漲的時候十債收益率大漲也會導致股票性價比下降、債券性價比上升,反之亦然,當然這里只是理想化的的計算,更詳細的計算方法和評估方式我們在下文會展開。
總之,我的投資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十債收益率基礎上的股債平衡”,利用ETF基金彌補不會選股的缺陷、利用股債性價比解決不會擇時的問題,通過股債平衡的方式以更小的波動來獲得合理的收益,那么這個合理的收益是多少呢?從14年至22年,包含了分紅的滬深300全收益指數的年化收益是8.07%、十年期國債的年化收益是4.76%,所以我預期的長期合理收益大概率會落在6%~10%的區間,怎么樣,是不是覺得很失望,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同期公募偏股類混合基金的年化收益是8.75%,這樣會不會舒服了些,畢竟以更低的波動和風險獲得了近似專業人士的年化收益。當然,下文會介紹一些能稍微提高一些收益的方法。
二、投資方法——如何進行股債平衡
1、市場研判與倉位分配(2023.04.08更新用中證全指判斷市場估值網頁鏈接)
(1)如何研判市場估值水平:
前文提到過我們可以用滬深300指數的盈利收益率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對比來判斷股票市場是否更值得投資,當前滬深300的盈利收益率=1/市盈率=8.26%,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96%,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債收益率=2.79倍,那么如何參考這個倍數選擇買賣呢?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
下面是近十年滬深300指數幾個高點的歷史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滬深300三個高點的平均比值倍數是1.62倍,越接近這個數值滬深300指數見頂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認定當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債收益率<2.0倍時,股票市場就進入了高估時刻,我們需要賣出股票資產了,當倍數到1.8倍時,就要考慮將股票類資產維持在最低配了。
下面是近十年滬深300指數幾個低點的歷史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滬深300四個低點的平均比值倍數是3.19倍,越接近這個數值滬深300指數見底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認定當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債收益率>2.8倍時,股票市場就進入了低估時刻,我們需要增配股票資產了,當倍數到3.0倍時,就要考慮將股票類資產維持在最高配了。
過去五年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是12.84,對應的盈利收益率是7.79%,十年期國債平均收益率大約是3.20%,可以推算出平均比值倍數是2.43倍,我們可以簡單的認定2.4倍的比值倍數是中值,可以選擇股票債券五五開。
(2)如何分配股債倉位:
上面我們說了如何判斷股票市場估值來選擇買賣,那么到底買多少呢?增配、減配是多少倉位呢?最高配和最低配是全部配置股票或是全部配置債券呢?我們可以參考格雷厄姆給防御型投資者的倉位建議:“我們建議這種投資者投資于股票的資金,決不能少于其資金總額的25%,且不得高于75%;與此相對應,其債券投資的比例則應該在75%和25%之間”,我認為這個建議是恰到好處的,當牛市來臨時即使股票高估也還會一直漲,這時候保持25%的底倉可以繼續享受牛市帶來的收益并可以不斷將上漲導致超過25%的比例轉移到債券上,當熊市來臨時即使股票低估也還可能繼續下跌,這時候維持25%的債券底倉還可以將債券超過25%的倉位用于股市抄底。當然這扯遠了,我們還是回到如何利用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債收益率的比值倍數來確定股債倉位這個問題來,根據之前計算的歷史數據和格雷厄姆的倉位建議,我們根據比值倍數可以制定一個簡單的規則(這個規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那么這個規則有效嗎,我們可以利用歷史數據進行簡單的回測,先利用每年第一個交易日的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和十債收益來做市場研判,然后利用當年滬深300指數和十年期國債指數的漲幅來計算策略的收益。
先看每年年初的比值倍數:
然后我們利用股債倉位分別乘上當年的漲幅的和作為策略在當年的收益,例如14年初比值倍數是2.51,當年應配置55%的滬深300和45%的十年國債,對應的收益率=55%*55.85%+45%*11.29%=35.80%,依此類推計算14年以來的收益:
對應的年化收益分別是:
可以看到僅僅利用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債收益率的比值倍數做一些簡單的股債平衡就能擊敗滬深300全收益指數,而且大幅降低了波動和回撤,其中9年有7年是正收益,年度最大虧損僅為9.62%,怎么樣,是不是覺得這個基于十債收益率基礎上的股債平衡策略不錯啦,別急,后面還有能稍微提高一些收益的方法。
(3)如何應對極端情況:
前面說到個人投資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十債收益率基礎上的股債平衡”,那么如果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了極端情況怎么辦?例如如果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忽然降到了1%以下怎么辦?不要覺得這不可能,隔壁美帝在2020年3月的十債收益率是0.342%,如果我們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降低到了1%,那么反向計算滬深300指數的低估市盈率就會是33.33倍,這明顯不合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面對呢?其實前文給出了一個保護性規則,就是“投資于股票的資金,決不能少于其資金總額的25%,且不得高于75%”,但是這個規則的保護性還不夠強,在滬深300指數33.33倍市盈率的情況下持有75%的倉位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還需要另一個數據來輔助我們判斷滬深300指數的高估與否,這就是市盈率。例如之前計算近十年滬深300指數幾個高點的歷史數據時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點的平均市盈率是17.33倍,那么可以簡單的判定當市盈率超過16倍時市場就進入了高估,需要盡快降低股票的持倉,所以我們在研判市場估值水平時可以以滬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債收益率的比值倍數為主,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水平為輔。
當然,也可能出現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5%的極端情況,這種情況我建議還是按之前的比值倍數估值就好,這時候高配的滬深300市盈率就成了1/(5%*2.6)=7.69倍市盈率,頂配的市盈率變成了1/(5%*3)=6.67倍市盈率,當十債收益率達到這么高時顯然是多配置債券更加合算。
多提一嘴,2005年1月11日的十債收益率是5.15%,此時的滬深300指數大約在15倍左右,按之前的規則來說應該低配股票、頂配債券,但是05、06、07年滬深300的收益率分別是-7.65%、121.02%、161.55%,總計433.85%的漲幅,同期中證全債漲幅是11.83%、2.81%、-2.41%,總計漲幅12.20%,股債平衡策略同期收益是6.96%、32.36%、38.58%,總計漲幅96.19%,怎么樣,是不是很失望,股債平衡策略在牛市中注定是大幅跑輸市場的,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提供不錯的長期收益率基礎上盡最大可能的保護我們本金的安全,例如06、07年市場大漲后留下的是什么呢,是08年高達65.95%的歷史性跌幅,而我們的股債平衡策略在這一年收益是-65.95%*25*%+15.94*75%=-4.53%,僅僅只有4.53%的虧損,這四年滬深300的總收益率變成了81.76%,而股債平衡總收益率變成了87.28%,這再一次說明這個股債平衡策略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提供不錯的長期收益率基礎上盡最大可能的保護本金的安全。
2、股權類投資——小規模的價值紅利類ETF
(1)不考慮滬深300ETF等規模寬基嗎?
前文不是都以滬深300全收益指數作為股票參考收益率嗎,怎么現在忽然變成了價值紅利類指數了?別急,等我慢慢道來,不考慮滬深300是因為在過去這些年滬深300指數的收益遠比價值紅利類指數的收益要低,不信請看數據:
而且紅利價值類指數的波動率更低:
以紅利價值類ETF作為股票資產可以在降低波動率的情況下提高些收益,不過此時的市場研判需要做一些改變,由于紅利價值類指數的市盈率長期都是偏低的,所以對它們的估值不能參考市盈率而是要參考股息率,我對紅利價值類指數的估值主要參考中證紅利指數的股息率,此時的比值倍數=中證紅利股息率/十債收益率,我們同樣來回顧下過去十年中證紅利的高點和低點并做一個簡單的回測:
下面是近十年中證紅利指數幾個高點的歷史數據:
下面是近十年中證紅利指數幾個低點的歷史數據:
可以看到,中證紅利的估值難度可比滬深300難多了,例如在21年的那個高點比值倍數居然遠高于18年的低點,難道在高點比在低點還更值得投資?近些年來,中證紅利與滬深300的相關性越來越弱、波動也越來越低,參考過往的數據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這里根據過往的歷史和簡單的邏輯制定一個簡單的倉位規則:
個人認為當中證紅利股息率高于十債收益率50%時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中證紅利股息率低于十債收益率時債券性價比更高,下面也做個簡單的回測:
當股債平衡策略應用到中證紅利上時,明顯效果更差了,優點一是幫我們躲過了18年的大跌、二是9年只有1年虧損且最大虧損是1.91%,但是代價是收益的大幅下滑,如果一直頂配中證紅利底配國債的話年化收益應該是11.14%,一通操作后收益率反而下降了許多,這說明與滬深300不同,中證紅利是一只適合長期持有的指數,對于中證紅利而言,我們只需要在市場極度高估時低配或底配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操作,那么什么時候中證紅利算高估了呢?結合歷史數據看有三個標準:一是股息率低于十債收益率,二是市盈率超過10倍,三是股息率低于4%,三個條件滿足兩個我們就可以判斷中證紅利處于高估階段,該低配或底配了。
小結:與滬深300不同,對于中證紅利我們要耐心的長期持有,只在市場極端的情況下做一些操作。
(2)不考慮科技、消費、醫藥長牛行業基金嗎?
消費、科技、醫藥都是長牛行業,類似的還有創業板指數、科創50等成長類指數,這些指數在過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相信在將來它們同樣可以再創輝煌,但是這些高波動的質量成長類指數并不適合我,以中證醫藥指數為例,它在18年底至21年初從7165.34點一路上漲到了17718.23點,漲幅147.29%非??捎^,然后它又在去年年末跌到了8773.93的低點,跌幅50.49%,有多少普通人能真正吃到大利潤躲過大下跌呢,起碼我是不能的。而且14年至今中證醫藥全收益指數漲幅69.91%、年化6.07%,中證消費全收益指數漲幅369.75%、年化收益18.75%,中證科技全收益漲幅196.84%、年化12.85%,中證紅利全收益漲幅218.18%、年化13.72%,長期來看中證紅利的收益能力一點也不算差,長期持有中證紅利就能在波動低、操作少的基礎上獲得不錯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3)為什么要選擇小規模的ETF?
因為小規模的ETF更能享受到打新帶來的超額收益,我們以場內歷史最悠久的小規模價值紅利打新基金價值ETF為例,其14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為11.57%,跟蹤指數的全收益指數年化收益為9.55%,輕松獲得了近2%的年化超額收益,而大部分價值紅利指數的全收益指數年化收益都在12%左右,如果能找到幾只小規模的價值紅利ETF分散持有,根據以往的數據是可以有14%+的預期收益的。那么打新收益會消失嗎,我認為短期內是不會消失的,畢竟不讓投資人吃一些新股的福利新股還怎么發行、融資還怎么繼續。
3、債權類投資:
前文贅述的都是股權類投資品種的選擇和倉位的確定,接下來來聊聊債券倉位應該如何分配。對于債權類投資要力求穩定,畢竟前面已經配置了很多的股權類資產,原本這方面是應該以配置國債等無風險的利率債為主,但是鑒于A股市場的特殊性,債權類資產我會優先考慮配置一些保守轉債,其次才是債券ETF。
(1)轉債投資:
對于轉債投資,目前參與的比較多的策略有如下幾種:
A:純債策略:
到期收益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由于這類轉債是用來替代純債的,所以對正股的質地要求要更高些,以配置評級為AAA、AA+的為主。
B:雙低策略:
雙低值=轉債價格+溢價率*100<130,以輪動持有為主,當雙低值>140或者價格>130時考慮賣出換成其他雙低轉債。
C:小盤策略:
剩余規模<3億、到期收益率>0,如果溢價率很高盤中出現脈沖式上漲可以考慮賣出,如溢價率不高可考慮考慮收盤價格超過130元時賣出一半,另一半可以在收盤價超過130元且從高點回落超過10元賣出。
D:臨期博弈策略:
剩余年限在0.5~2.0年、年化到期收益率>-3.0%或持有到期總虧損<3.0%、財務狀況不佳、有下修可能,配置這種類型轉債就是賭轉債發行公司會采取下調轉股價等方式促使轉債持有人轉股,一般宣布下修后都會有一波跳漲,所以我們可以在它宣布下修后就考慮賣出,也可以考慮下修后賣出一半,價格超過130元賣出剩下的一半,不過無論如何都在要到期前賣出,不然利息稅可不低。
E:個債倉位選擇:
對于評級為AAA和AA+、正股質量較好的純債類轉債買入上限為5%;對于雙低轉債,評級為AAA和AA+的買入上限為3%,評級為AA、AA-、A+、A、A-的買入上限為1%,評級低于A-的買入上限為0.6%;對于小盤轉債和臨期博弈轉債,買入上限為0.6%;轉債的配置還是分散些好。
F:為什么不考慮轉債基金:
既然投資轉債這么復雜繁瑣,那為什么不考慮轉債基金呢?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一些轉債指數的歷年收益率:
可以看到,作為轉債ETF跟蹤指數的中證轉債指數近五年表現實在不佳,而跟蹤全市場可轉債主動基金的中證轉債債基指數表現不佳且波動巨大,反而全市場轉債等權指數巨幅跑贏了二者,這說明和股票市場不一樣,轉債市場個人投資者只需稍微做出一些努力,就可以大幅跑贏專業人士,再更新一個各種轉債策略的歷年收益供大家參考:
這里的數據摘取自封基老師和集思錄和尚老師,可以看到普通投資者即使只分散配置最低價格或最高到期收益率的轉債定期做一些輪動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當然如果還是嫌自己配置轉債麻煩那就老老實實把債權部份的投資交給場內的各種債券ETF吧,省心又省力。
(2)純債投資:
純債投資是最簡單的,股債平衡策略到了需要增配債券時而轉債市場又沒有機會我才會考慮純債投資,場內的債券類ETF大多都跟蹤的是利率債指數,幾乎是0違約風險,不過在配置債券時還是需要考慮一下市場的利率的,一般來說利率較高時更適合配置長債品種,利率較低時更適合配置短債品種,如何判斷利率的高低呢,這里提供一張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歷史數據圖:
什么時候算利率高呢,這個也沒有一個合適的標準,不過過去十年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平均值在3.50%左右,這樣來看起碼當前多配置些短債是合理的選擇,當然也可以選擇長短債均衡配置,無視市場利率的變動。
以上內容僅是個人的一些淺顯投資理念和方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哦,也歡迎大家提出批評和建議,下面一節是收集的一些數據和一些粗淺的分析,大家湊合看看就好。
三、文章目錄——一些值得參考的數據與信息
A、紅利價值類ETF研究
(1)一些紅利價值類指數和ETF的基本信息:
3、紅利低波與紅利低波ETF(網頁鏈接);
4、紅利低波100與紅利100ETF(網頁鏈接);
5、國信價值與價值100ETF(網頁鏈接);
7、標普中國A 股大盤紅利低波50與紅利低波50ETF(網頁鏈接);
(2)一些分析與研究:
1、關注的一些紅利價值類指數和ETF年度數據統計(網頁鏈接);
2、紅利ETF歷年分紅數據探究(網頁鏈接);
3、富國中證紅利指數增強分紅探究(網頁鏈接);
4、幾只紅利類ETF2022年分紅數據及分紅規則(網頁鏈接);
B、債券類數據與研究
場內的債券ETF大多是利率債,其實也沒啥好說的,大家看看數據就好。
1、場內貨幣基金數據對比分析(網頁鏈接);
2、場內的一些債券ETF及跟蹤指數的年度收益數據(網頁鏈接);
3、債券收益與利率的關系(網頁鏈接);
4、場內的一些債券ETF數據分析(網頁鏈接);
5、美國加息期間美國國債的表現(網頁鏈接):
C、轉債類數據與研究
轉債投資還在慢慢學習中,目前主要投資方向是高YTM轉債、雙低轉債、低價小盤債和低價臨期債
1、如何評估可轉債市場的整體估值(網頁鏈接);
2、中證指數公司的轉債作業值得抄么(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