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等級制、宗法制是制禮作樂核心,保證的是周朝內外之服
在前文中老龍和朋友們從宏觀角度敘說了周公姬旦為周王朝奴隸社會制禮作樂的核心就是分封制度、等級制度、宗法制度。那么在本文中老龍還是要具體說一說這些制度管理的具體內容。不知道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周因于殷禮”。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西周統治階級承襲了商王朝的各種政治制度并加以發展,統治機構較商王朝更為龐大和完善。
由于歷史史料的缺乏,我們對周人古公亶父時所設立的“五官有司”(《史記·周本紀》)已不能確知其詳。而周代文獻《尚書·立政》載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們了解武王滅商以后,又經過周公東征,周王朝如何設官分職以鞏固王室統治和控制這個版圖急劇擴大的國家。此外,歷年出土的大量西周銅器銘文中也出現了不少周代官名,可與文獻的記載相補充、印證。從這些史料中能夠研究周代的官吏設立與管理制度。
1.周王、百官及王幾管理。
周王又稱“天子”。《詩經·大雅假樂》“百群卿士,媚于天子”金文里也有“受天子休”(獻簋)的詞句。“休”就是善美的意思。周天子既是內服百官—卿事寮(io僚)的最高首領,也是外服諸侯的“共主”。
周天子以下,便是由世襲奴隸主貴族組成的寵大的職官機構,這就是周初銅器“令彝”記載的“舍三事令,卅(及)卿事寮,卅諸尹,卅里君,卅百工,卅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
在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由王朝卿士及其屬下百官卿事寮”進行統治。“同官為寮”。卿事寮的最高上司是師、保。“令彝”記周公的兒子伯禽“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管理王朝三事大夫和百官,并管理四方諸侯。他就曾做過王朝的師、保。在他以前,姜尚在武王時曾為師”,號稱“師尚父”。成王時,“召公為保,周公為師”(《尚書·君奭》)。召公又稱“太保”,這在陜西周原風雛宮殿遺址出土的甲骨文(H1:15)中也有記載。召公與周公一起參加過東征,立下了很大功勞。在廣大的王畿地區,“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史記燕召公世家》),可見師、保擁有很大權力。
《左傳·定公四年》說:“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可見師、保之職與商代的阿、保及尹職能相當。又說“周公為太宰”,宰官在商代就已出現,本為王室內廷治事官。太宰就是太宰,為內廷治事官之首。由于太宰和王關系密切,平時處理內事,擴而大之,助王總領外廷百官也就順理成章了。因此周公稱“師”或稱“太宰”,實與后世的“相”職相同。
師、保以下,便是王室百官——卿事寮。《尚書·立政》記載的較為詳細,這就是“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虎賁(ben奔)、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等。從其職司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政務官“任人”即“常任”,負責執掌政務。“準夫”即“準人”,“準”意為公平,負責執掌司法。“牧”即“常伯”,負責掌管民事。“作三事”與《詩經雨無正》中的“三事大夫”、金文中的“參有司:司土、司馬、司王”蓋(Ⅱ里)方弊)的職司相當。司土即司徒,金文中常見,司徒不僅管理藉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還管軍和司理占卜等事宜;“司馬”主君,但金文中還記載司馬能參加周天子冊命典禮并為“右”者;“司工”即司空,管理工事,金文表明“司土”還兼管田、居、芻牧等個官和主刑之官司寇。
2.王室的內外廷管理事務。
王室外廷事務官為處理王朝外廷日常事務的官吏。《立政》所列“大都”管理諸侯和周王子弟們的采邑。“小伯”管理卿、大夫的采邑。“藝人”是有專門技術的官員,如卜、祝、巫師、工師等。“表臣百司”管理外廷政事,“太史”負責記事和制作冊命。“尹伯”是眾官的頭目。庶常吉士”是具體辦事的士官。金文中的“里君”、“百生”可能與大都、小伯職司相近;金文里的小輔,愒龠( ingyue靈躍,即愒師)、鼓鐘(鐘師)、百工等都是專門人才,所司當與“藝人”同;金文中有“三左三右”(“小盂鼎”),有學者認為應就是《禮記·曲禮》所說的天官六大,三左即大史、大祝、大卜,三右即大宰、大宗、大土。
據《尚書·顧命》記載,周成王生了重病,心情也很不愉快。甲子這一天,他虔誠地洗凈了臉,服侍他的近臣為他穿戴得整整齊齊。全副禮服的周成王憑依著玉幾,召集了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這幾位大臣,強打著精神發布誥命。周成王在彌留之際命他們好生輔佐康王,保住周期自文王、武王以來所開創的基業。召公、畢公等大臣“以太子釗(即康王)見于先王廟”;“作《顧命》”。所謂“顧命”,就是先生臨終前發布的誥命。因此,后世那些受先王重托,輔佐新王的前朝元老,就被稱為“顧命大臣”了。
雖然“三左三右”未必就是“天官”六大,但他們在王左右,可見地位的重要。“史”在金文中也常見,稱為內史、史、內史尹、大史、作冊內史、作命內史、大內史等,史官負責作冊和代宣王命,也管理安民和司征伐等。“大祝”和“卜”,金文中也見到過。“宰”常參加冊命典禮。他們基本與“太史”、“尹伯”等官職司相近;金文中還有林、吳(虞)、牧等管理出林、川澤和牧畜之官,也有田人、司田、田甸等田官。還有司射主射事,大亞、師氏等武官,左右戲繁荊管理左、右偏軍馬政事。以上這些官吏,管理國家農事、畜牧、軍事等具體事務,當與“庶常吉士”職司相當。
王室內廷事務官即負責宮廷保衛和處理宮中雜務的“宮內官”。虎賁保衛王的安全。綴衣掌管王的衣服,后世的“尚衣”就由此而來。趣馬管理馬匹,小尹統管小臣。左右攜仆管理王用器物或御車的仆夫。百司管理內廷諸事務。庶府管理王廷庫藏。以上諸官,都是王的侍從或近臣。金文中出現的虎臣、服、走馬、小臣、善夫等等,與王關系密切,基本上與上述“宮內官”職司相同。
3.各地諸侯的分封制度與宗法制度。
與此同時,周王朝為了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控制,大肆分封諸侯,這就是金文中所說的“四方”--“諸侯:侯、田、男”。西周王朝把分封制與宗法制結合起來,同姓為伯父、叔父,異姓為伯舅、叔舅,達到了“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目的。
《孟子·萬章》說,西周外服諸侯“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共四等。《禮記王制》說“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但在金文中還看不出公侯伯子男之間的嚴格等級關系。這些被分封的諸侯,對周王室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地內,對卿、大夫來說,就成了“大宗”。大宗世代相傳,“百世不遷”。
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基本上也按照周王朝職官機構,設官分職,以進行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尚書立政》所列“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丞( zheng蒸)、三亳、阪尹”,就是諸侯國和封疆官吏。司徒、司馬、司空,職司相當王朝的任人、準夫、牧,為諸侯國的“三事”。亞、旅為諸侯國處理軍政的卿大夫。夷、微、盧是少數民族,丞是他們的君長。夷微盧丞當是泛指臣服于周王朝的方國首領。“三毫”是商王朝先王舊都之地的長官,“阪尹”是險要之地的守官。
周天子就是通過諸侯--地方官吏來加強對王畿以外地區的統治的。西周時天子享有很大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諸侯要定期向周王納貢,還要定期朝覲天子和率兵從征。諸侯也要對周天子的巡游、婚嫁、死喪盡一定的義務。諸侯如果不履行對周王朝應盡的義務或冒犯了“周禮”的規定,輕者要受到譴責,重者則要被處死,另立諸侯。周天子還派人到各地去監視諸侯,有一件“應侯”,其作器者就是周王派往應國的監官。
應該注意的是,西周的內服和外服官吏,都是由與周天子有著一定關系的奴隸主貴族擔任的。“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土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說的是周天子以嫡長子身份為王,眾子弟為諸侯。諸侯以嫡長子繼位,眾子弟為大夫。大夫也以嫡長子繼位,眾子弟為士。這些奴隸主貴族,由于和周天子宗法血緣關系的親疏而形成了“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孟子萬章》這樣嚴格的等級。卿、大夫、士都是一族之長,世代相傳。因此,等級制和宗法制相結合,是西周奴隸制國家體制的重要特征,保證了奴隸主貴族在國家政權中的壟斷地位。
總結:從夏商周開始實行的分封制導致中國一盤散沙,山頭林立,拉幫結派,各自為政。各代王朝實行的血緣宗法制導致人們只關心自己家庭和親屬,導致自私、冷酷、冷漠、沒有公德、搞裙帶關系、任人唯親、徇私枉法。而人人詬病卻人人鉆營的等級制導致國人之間沒有平等意識。而封建的帝制實行,導致專制大一統,帝王控制了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才是中國延續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本質與核心問題。
所以分封制、等級制、宗法制,系統性地主要源于周朝,儒家思想的主要源頭就是周朝的禮制,孔子提出想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周朝禮制。董仲舒將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而被漢武帝所推崇,搞了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歷代帝王都推崇儒家思想。所以除了秦朝和秦始皇、漢朝和漢武帝,還有周朝和儒家對今天中國人的生活影響巨大。不知您閱讀本文后說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