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二宅看風(fēng)水,古來就有。盤庚卜殷,公劉卜幽,顫父卜歧,孔子卜宅,周公相洛陽,諸葛相金陵等等,這些先賢雖然已有看風(fēng)水之法,但都沒有諸書立說。
到了郭璞、楊筠松、曾文辿等后哲手里,才將先賢的相地經(jīng)驗整理發(fā)揮,著書說理,并傳于家人和弟子,而后流行于世間。大致而言,地理之術(shù)孕育于先秦,成于唐而盛于宋,泛濫于明清。這是地理形成過程的基本情況。
“葬乘生氣”一語出自郭璞《葬經(jīng)》,意即祖宗遺骸要安葬在有生氣的地方,使遺骸坐乘這地下的生氣,然后才能蔭福后人。怎樣知道哪里有生氣呢?這要從來龍的脈跡上察尋,所以說“脈認(rèn)來龍”。
什么是龍脈,又怎樣察尋它的蹤跡呢?郭璞在其《葬書》里說“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意即有生氣的地方,地形就隆起,沒有生氣的地方,地形就枯槁。這就是說,龍脈即山脈,地之“隆”起處即是“龍”。
有生氣之山,其遠(yuǎn)自天,迤邐而下,狀如波瀾,蜿蜒而至,勢若龍蟠,大頓小伏,高走低轉(zhuǎn),開屏列帳,氣象萬千,分支發(fā)脈,星峰端嚴(yán),前迎后送,左護(hù)右纏,幾度分合,數(shù)次剝換,由粗變細(xì),由硬變軟,草盛木茂,石潤土堅。
龍脈行走圖:
無生氣之山,《葬書》列有五種:
一、為童山,即土脈枯槁,草木不生之地;
二、為斷山,即山脈被鑿斷之山,包括斷頸破面之山;(氣脈斷,天禍降)
三、為石山,即巖石嶙峋粗頑尚未化嫩變細(xì)之山;(沒剝換,煞氣重)
四、為過山,即行龍奔走尚未駐息結(jié)局之山;
五、為獨山,即單山獨龍,沒有砂水纏護(hù)之山。(過峽受風(fēng)吹水劫之山)
這五種山均缺乏生氣,葬之主后人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