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本老書,書名上印著“愛和自由”四個大字,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和現在看到的周圍小朋友們的小時候,特別認同,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是,愛和自由。
孫瑞雪的這本書很有名,這是2004年的第三版。(圖片來自網絡)
老書是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精神的書。
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翻完,覺得很有意思,我就當個傳播者分享精華給大家。
關于孩子教育,人人都有一本經。
或許是本難念的經。
“每個孩子都是天賦的畫家、音樂家、建筑家……,但長大了卻變成平庸的大人。“
蒙特梭利認為,在孩子教育上,父母要做的是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因為就心理學家看來,兒童三歲前掌握的東西,成人需要三十六年的努力才能完成。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如果了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兒童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他一定會成為人才;而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一旦遭到破壞,他的整個發展都可能不會正常,包括智力。
在這里,童年的劃分是0-6歲(學齡前)和7-14歲。教育最需要關注的年齡段是學齡前。
簡而言之,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要少做主宰者而做服務者。父母的主要教育任務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自然、健康。
后來加印了很多版,這是另一版。(圖片來自網絡)
什么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書上舉了個例子。
當老師拿出一樣教具,若一個班里只有一兩個學生對她感興趣,而不是全班學生都感興趣,那教育的第一步就達成。
許多人可能看不懂這一點,因為我們大多不是受這樣的教育出來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常常是培養兒童都對一個東西感興趣,畫畫全班都畫畫,數數全班都數數,音樂全班都音樂……教育本身的隨大眾,隨大流。
這種教育,很容易抹殺個性,雖會使大家有安全感,可精神上這是不獨立的。
可個性、精神獨立跟創造力是畫等號的。
人是有很多必須共享的知識,比如道德,比如知識,比如公規守則。這些公共的東西不能用共同的時間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學以后的事。
等兒童精神胚胎有了變化,能夠把感覺點轉向成人招引的注意點時教授,更事半功倍。
“兒童所有的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
“人的整個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尤其兒童時期。”
我非常認可這個觀點。
我的名字殊所帶的期望巧合了這一點,本人一直被認為是很個性的有創造力的人。
瑪利婭·蒙特梭利,杰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為什么說教育最需要關注的年齡段是學齡前?
是因為對大數人來人說學齡后的教育靠自己吃不消嗎?
或許這是一個社會現實但不是原因。
兒童的大腦運行雖然慢,但只要讓他思維,給他機會,就會逐漸加快。通過大腦進行認知過程,得到對象,叫智力。
有的孩子小時候被認為非常聰明,腦子反應快,但長大以后,他們的學習和各方面的創造力并不好,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來的,或者是人為刺激出來的。
感覺訓練必然是一種自我教育。
孩子再出色,也不是你努力的結果,而是你是幫助了他,他真正的心理過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你的幫助中最重要的幫助是:你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在關鍵時刻愛過他,幫他讓他自己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
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
比如口頭表達能力,是心智發展程度的表現。
心智的發展需要時間,孩子自發的心理發展,是連續不斷的,也就是說兒童所要接受的所有的一切是連續不斷的,并直接與兒童本身的心理潛力相關,還不直接與教育者的工作相關。
蒙特梭利說,“幼兒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幼兒的智力精神和體格得到自然的發展,而不是把幼兒培養成一般所說的學者。”
“我們在提供給孩子適合促進他的感覺的教材之后必須等待,讓他的觀察能力自然發展到并達到自覺的程度,這正是教育者的藝術所在。”
這話可能有點難懂。
所以蒙特梭利把幼兒教師看作勝過科學家和先知的人。
0到6歲真的可以決定人的一生,要把最優秀的人放到幼兒教育上,因為教師,要準備的不是教具、教室的環境,而是自己的精神。
在國外,幼兒教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地方必須要相關學科的博士畢業才能帶孩子。
這也是因為大家公認兒童時期的重要性。
成人常常無意識地會壓抑孩子。
作為兒童的老師,必須對生命采取開放的態度。
0-6歲的家長也是,必須開放。
圖片來自網絡
兒童時期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對生命采取開放的老師本身散發出來的那些東西,會給兒童提供非常好的環境和狀態。
成人往往到了40歲,甚至不到40歲,就放棄了理想和希望,還并不知道其實這就是放棄了自我的發展。
萬物以發展為法則,為什么許多成人的心智不再發展反而被看成是正常的呢?
成人和兒童一樣,也需要發展。
不發展意味著精神的墮落。
許多成人對世界不再有感覺,從而不再有真正的喜悅,
這是好遺憾的事情。
孩子不問生活的意義,卻擁有生而為人的我們最開始擁有的感覺,諸如喜悅這些如此本質的東西。
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給孩子,并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一件多么有價值的事情。
無論是完整人格,還是開發智力,還是培養審美———審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觀,這些建立的好壞決定孩子從小到大能否遠離丑惡和犯罪,從根本上講,也就是得到了兒童發展中的愛和自由。
正常的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愛和自由的孩子,他會把這種感覺建立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得到了愛得滿足,有了安全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發展上。若孩子失去發展自己的自由,也習慣限制別人自由的習慣,成人后就容易變得好控制和壓制他人。現在許多成人就是好控制和壓制他人,最根本原因就是從未有過自由發展潛能的機會。
所有的兒童,當你給他提供智力發展的所有條件,他就會特別的出息:睿智、平靜、守紀律。
幼兒期學什么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是最重要的。人的行動越多地運用智慧,人就越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自由,讓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是治療神游的最好方法。
蒙特梭利用神游來指心力分開的狀況,比如有些人看到別人做成某件事時會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會,不過我沒有做;要不就是心里知道自己該去做一件事情,而所做的事情卻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