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代某,女,10歲。 主訴:頭暈頭痛一周 患者一周前由于看平板電腦后出現頭暈頭痛,低頭時加重,無法上學,多處輾轉治療未果,經人介紹來我院門診就診。患者既往體健。查體:頸部兩側廣泛壓痛,頸部活動受限,其余正常。 診斷:頸源性眩暈
第一次診療經過:常規消毒,局部麻醉后,用針刀在上位頸椎1、2、3、4進行松解剝離,術后創可貼貼患處,術后患者自訴頭暈癥狀緩解80%,一周后正常上學。
黑龍江大慶乘風醫院 張立國主治醫師
當增生、松動、變位的鉤椎關節波及兩側上下橫突孔,以致出現軸向或側向移位時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造成椎動脈血流障礙。
橫突孔周圍增生的骨贅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對于頸源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大概有以下幾種:
長時間低頭體位可使頸部肌群出現慢性應力性損傷。日久造成頸段脊柱靜力乃至動力平衡失調,頸部前弓消失或反曲。頸曲失去應有弧度,改變了椎動脈血管內血流途徑,甚至造成湍流形成,因椎動脈被周圍纖維樣組織相連并相對固定,頸曲的改變也增加了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受到刺激的可能,導致椎動脈痙攣及血流障礙。
頸椎的活動幅度較大,頸椎的屈伸旋轉變化必然導致椎體之間的后關節,鉤椎關節及椎間盤的滑動作出相應的空間位置變化,引起一側椎動脈血運減少。正常人因另一側椎動脈的代償作用而不出現癥狀。病理狀態時,因另一側椎動脈不能作出相應的代償,故誘發或加重眩暈。
椎動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可以引起局部血栓形成、纖維化,血管順應性降低,代償能力下降,使腦干、小腦、顳葉下面和枕葉內側面皮質的處于相對缺血、缺氧狀態,如果椎動脈稍受刺激或壓迫,通過一系列神經體液反應而影響到腦干的前庭系統,誘發眩暈癥狀。
頸性眩暈的臨床癥狀與血液流變學的指標有相關性。全血粘度值及血液流變學其它指標的改變是本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頸部交感神經分布廣泛而又復雜,與椎動脈共同走形于橫突孔中,其細小分支終止于椎動脈外膜,并形成了椎動脈本身的神經叢。頸部的損傷或退變,如頸椎間盤突出、鉤錐關節增生等均可刺激交感神經而使其功能亢進,導致椎動脈收縮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同時,通過廣泛的交感神經網引起交感神經機能亢進的其他癥狀,如惡心、嘔吐、多汗、心悸、心慌等。
椎動脈一般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一部分的后上方,自第6頸椎橫突孔穿入,跨經上6個頸椎橫突孔,繞過寰椎側塊經椎動脈溝轉向上方,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腦。由于椎動脈行走于頸肩肌肉群之間,當頸肩部肌肉勞損、痙攣或無菌性炎癥時,會對椎動脈有一定的壓迫,久之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
為什么現在頸椎病患者中有眩暈癥狀發病年齡越趨年輕化,而且小孩越來越多。為啥老讓孩子玩手機呢?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電腦、游戲機成為孩子打發休閑時間的主要工具,越來越多的孩子、年輕人變成了“低頭族”,如公交、地鐵上的“手機族”,這一景象也甚是壯觀。
尤其是小孩,正是處于身體生長的發育階段,長期低頭玩手機、看電視的身體姿勢已經違反了其頸椎的生理曲線,導致頸椎變形。當頭顱過度前屈,寰枕關節不平衡,寰椎旋轉或傾斜刺激頸神經,導致所支配的肌肉痙攣、疼痛,及椎動脈不能做出相應的代償,頭部活動受限,故會誘發或加重眩暈!
在日常生活中,學齡兒童為何也會出現頸椎病呢?從臨床情況看,經常低頭玩手機游戲和學習姿勢不正確,是頸椎病“小齡化”的主要原因。現在的孩子家庭作業多,長時間伏案寫字,姿勢不正確,還有長期玩電腦、玩手機,也很容易造成頸椎變形。
通過對上述病例的分析,提醒各位家長,孩子不能長時間伏案讀書、寫字,家長也要及時糾正孩子坐臥時的不良姿態,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當孩子伏案寫字半小時,就要提醒他們抬抬頭,舒展一下身體。不要讓孩子躺在床上看書、看電視、玩手機。為了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身體,建議家長要嚴格要求孩子,禁止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尤其是長時間玩手機。
投稿及合作:xinzhong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