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傷肝,生氣傷肝,熬夜傷肝……肝臟很可能是最容易“受傷”的器官了。
然而,容易“受傷”的肝臟在我們的生命活動中卻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臟不僅是我們體內最大的消化腺,還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中心站,據統計,有超過500種生物化學反應在肝臟中發生,“人體化工廠”的稱號名副其實。
研究發現,動物在完全摘除肝臟后,即使給予充分的治療,最多只能生存50個小時。
肝臟對生命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現代人不良的飲食作息習慣,讓肝臟疾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
于是,許多年輕人踏上了自己的“護肝之路”。(今天你吃護肝片了嗎)
市面上保肝、護肝的保健品那么多,吃了藥之后,是不是就能心安理得地喝酒、熬夜了呢?
其實,藥物使用不當,非但不能起到理想的護肝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01
什么是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又稱藥物性肝損傷(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指的是使用一種或多種藥物后,由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傷。
藥物性肝炎的生物化學機制,來源:onlinelibrary.wiley
藥物性肝炎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藥物代謝異常、線粒體損傷、免疫損傷及遺傳因素有關。
細胞色素P450酶系(CYP450)是肝臟藥物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酶類,它對藥物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解毒功能,又有可能增加藥物毒性。當CYP450酶活性降低或完全消失,大量未經代謝的藥物在體內蓄積,破壞細胞膜或其他細胞組分,或藥物經過CYP450酶的催化后產生具有毒性作用的代謝產物,導致肝細胞壞死。
同時,藥物或其代謝產物還有可能通過破壞肝細胞中的線粒體,導致肝細胞壞死或凋亡。肝細胞壞死后,可能激活肝臟內天然免疫細胞,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引起肝臟損傷。
另外,遺傳基因的多態性導致藥物代謝存在個體間差異,因此大多數藥物性肝炎的發生都具有不可預測性。
藥物性肝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藥物性肝炎病程較短,通常小于3個月,而慢性藥物性肝炎病程較長,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甚至可能導致肝硬化、腫瘤等嚴重后果。
02
你吃的護肝片真能護肝嗎?
既然一般藥物可能傷肝,那么,被許多人視為“護肝神器”的“護肝保健品”真的能像人們以為的那樣,把受了傷的肝臟“補”回來嗎?
其實,許多人對護肝保健品的認識都存在誤區,護肝藥物不能隨便服用,使用不當甚至會對肝臟造成損傷。
市面上熱銷的某款主打“護肝”功能的保健品,來源:電商平臺截圖
以市面上常見的護肝保健品為例,其中的有效成分一般為水飛薊賓,一種從菊科藥用植物水飛薊(別稱“奶薊”)種子的種皮中提取獲得的黃酮木脂素類化合物,能夠對多種肝臟毒物引起的肝損傷發揮不同程度的保護和治療作用,常用于各類有護肝作用的處方藥中。
不過,“保肝藥”和“護肝藥”一般只對已經出現損傷的肝臟有促進修復的作用,并不能預防肝病的發生,正常人在肝功能沒有出現異常時服用的意義不大,甚至會因此增加肝臟的代謝負擔,導致藥物性肝炎的發生。
而那些以水飛薊賓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與同類處方藥的區別可能僅僅在于水飛薊賓的含量更低,價格卻往往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