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嘗試過減肥的人,都經歷過一兩天不怎么吃東西,看著體重“噌噌”往下掉的興奮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減肥初期掉的體重里脂肪占比并不高。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揭秘——想快速減重,怎么吃瘦最快。
01
減肥初期,減掉的是什么?
在減肥開始的第一周,減掉的體重中,約有3-5斤來自于我們身體水分的喪失,其中包括溶解鹽的水分以及糖原結合的水分。
什么是溶解鹽的水分呢?
我們吃進去的鹽并不是以大鹽粒的方式儲存在體內,而是溶解在體液中。當你開始執行健康的減肥飲食方案、減少食鹽的攝入量時,溶解鹽所需要的體液也會減少,多余的液體便會隨著尿液排出,于是體重就降低了。一般來說,身體適應這個過程需要兩到三天。
而糖原結合水分的喪失,其實是因為攝入的食物減少,我們的身體除了使用儲存的脂肪以外,還會消耗肝臟和肌肉中的糖原。糖原是身體內碳水化合物的儲存池,1g的糖原能結合3g的水,隨著糖原的消耗,這部分水分也會慢慢被排出,體重也會隨之下降。
簡而言之,短期減肥雖然速度快,但是水分多。那么,想在短時間內快速瘦下來,應該怎么做呢?
02
短期減肥,怎么吃瘦最快?
都說減肥七分靠吃三分靠練,科學飲食可以讓減肥的效果事半功倍。這里為大家整理了熱量控制、吃飯時機、食物比例和食物份量四大原則,幫助你通過科學飲食,健康地減重。
01
原則一:熱量控制
很多人都知道減肥需要控制熱量,但具體要控制在什么范圍內,既能達到減肥效果,又能保證健康呢?《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指南》推薦女性攝入的熱量范圍是1000-1200千卡,男性為1200-1400千卡。簡單來說,就是砍掉一半的正常飲食。
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每一餐都要面對選擇、面對誘惑。不過,大家也先不要著急,下一個原則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02
原則二:吃飯時機
這里給大家推薦的策略是每日輕斷食,也就是俗稱的“過午不食”。
一方面,少吃一頓飯,就減少了我們過多攝入熱量的可能。另一方面,每日輕斷食可以通過超過16小時的禁食來消耗我們的血糖儲備,從而提升脂肪的代謝效率。
具體如何操作呢?建議在上午八點前吃完早餐,下午兩點前完成午餐,保證禁食16個小時以上。斷食時間越長,減重的效果越好,如果斷食時間低于16小時,脂肪代謝提升的效果就不明顯了。
那早餐和午餐要怎么吃呢?接下來,食物比例原則就要上線了。
03
原則三:食物比例
大體上可以遵照肉、主食、蔬菜為1:1:2的比例。
在挑選食物和烹調時,有意地控制脂肪攝入,對減肥更有幫助。脂肪在日常飲食中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肉,一個是炒菜的油。肉的第一選擇是瘦肉,其脂肪含量不會太高。而炒菜中油的分量,須控制在菜汁不能看到油花的程度。
04
原則四:食物份量
當然,最后一個原則——食物份量,也很關鍵。在短期減肥中,大家可以多攝入一些蔬菜,因為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就像編織袋一樣,可以把食物“捆在一起”,延長了食物消化吸收的時間,也就抵消了部分餓的感覺。其中,推薦大家優先選擇綠葉蔬菜,其次是瓜果類蔬菜,最后是根莖類蔬菜。
飲食中遵循以上四個原則,雖然會帶來明顯的體重下降,但也存在弊端,例如減掉的體重中水分占比高、肌肉容易有所損失。而我們人體的胖瘦并非完全由體重決定,脂肪率才是其關鍵因素。
想實時了解自己減脂效果如何,推薦大家使用華為智能體脂秤 3 Pro,它通過雙腳、雙手分別與秤面、手柄共八個電極接觸,對上肢、下肢、軀干進行更加精確的測量。
同時,華為智能體脂秤 3 Pro還能測量脂肪和骨骼肌,評估肌肉的均衡和質量指數,給出運動和飲食方面的改善建議。
配合華為智能體脂秤 3 Pro,打開華為運動健康APP,即可一鍵生成全方位的人體成分分析報告,其中不僅包含14項整體指標和15項軀段指標的專業解析,還有減脂、增肌等運動專業指導。
點擊下方小程序
即可購買華為智能體脂秤 3 Pro
▼
華為商城+ , 交易擔保 , 放心買 , 華為智能體脂秤 3 Pro 小程序
此外,如果你想獲得更加適合自己的減脂指導方案,不妨看看華為運動健康APP的智能減脂計劃。你可以依據華為智能體脂秤 3 Pro的測量結果,設定體重管理目標,系統將根據個人情況,量身定制專屬于你的「吃動結合」的減脂方案。
通過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結合目標體重和最想瘦的部位,系統將會為你推薦針對性的健身課程。不僅如此,定制食譜會根據你的減脂進度和飲食偏好推薦食譜,既能吃得營養健康,也不用擔心吃太多。
同時,智能減脂計劃還會實時顯示你一天的運動消耗熱量和飲食攝入熱量,該吃還是該動,一目了然。
現在就打開華為運動健康APP,在健康頁找到「智能減脂」,開始朝你的減脂目標進發吧。
本文內容來源于張華鵬老師的《會吃,減肥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對今天的文章感興趣,可以打開華為運動健康APP,點擊健康首頁的「體重管理」卡片,下拉頁面至「減肥必看」欄目,獲取完整版的內容。
常常收不到我們的推送通知?
你可以在設置中關閉「消息免打擾」
方便及時獲取最新的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