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胡十六國”這么看就不亂
userphoto

2023.01.03 四川

關注

長城分南北,南方是以農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的農耕民族,北方是以游牧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部落軍功貴族政治的游牧民族。二者在農耕民族統一,且游牧民族部落分散時通過貿易保持和平關系。在農耕民族分裂,且游牧民族統一時,就會通過戰爭進行資源的再分配。

游牧民族善戰,魏晉時期多被用作中原政權的邊防軍,隨之遷入中原,之后在文化、經濟等層面接受漢化。但胡族的漢化程度即便再高,也難以消除與漢人之間的隔閡與華夷之防。

西晉發生八王之亂后,胡族紛紛割據獨立。北方由匈奴、鮮卑、氐、羯、羌“五胡”以及漢人和賨人建立起眾多割據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這135年的亂世中,政權不斷更迭,但北方大體上經歷了胡漢分化、胡漢雜糅,直至北魏統一,并最終形成胡漢二元統治的局面。

那么本篇文章即從上述三個階段來講述五胡十六國的亂世,希望通過這個視角為大家捋清這段亂世。

在眾多政權中,公元304年氐族人李雄在四川建立的成漢政權,以及同年匈奴人劉淵在山西建立的漢趙政權,二者因在西晉滅亡前建國,因此史學界將二者排除在五胡十六國之外。盡管如此,想要弄清五胡十六國政權更迭的邏輯,漢趙政權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劉淵為南匈奴留在中原的質子,趁西晉八王亂政之際,攜匈奴五部割據并州。因其有一半漢室血統,同時為了籠絡人心,便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將法統續接到西漢,建立漢趙政權。

游牧民族的社會組織、部族風氣異于漢民族。當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需直面農耕文化及官僚體制,這就會出現胡漢雜糅的現象。初期,異族文化形態的不適應性就會造成胡漢分治現象。

劉淵起兵之初,自稱“大單于”,其下又設有鹿蠡王、於鹿王、獨鹿王等。這是匈奴傳統的稱號。稱帝后,劉淵任命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司農、太史令等官職,這些是漢式官僚名號。

劉淵死后,其子劉聰繼位,劉聰任上將漢族編戶與六夷部落上百萬人遷至平陽。并以大單于臺管理除匈奴、漢人之外的六夷異族約100萬人,以左右司隸統領漢民約215萬人,由皇帝親自統領十多萬以匈奴人為主的軍隊。由此可見異族、漢族、同族的分治輪廓就出現了。

劉聰派其族弟劉曜和大將石勒滅了西晉,從此五胡十六國拉開了序幕。劉聰繼位2年后病死,劉曜奪取漢趙政權,割據關中,改國號趙,史稱前趙。同時羯族人石勒割劇河北,國號趙,史稱后趙。

中原地區戰亂紛飛,西北也沒閑著。前趙劉曜稱帝的同年,西晉的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前涼。

前趙一面向西同前涼和前仇池相互攻伐,一面向東同后趙交戰。最終劉曜的前趙政權被石勒滅掉,此時后趙占領了除河西、遼西、遼東以外的整個北方地區,并形成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石勒死后,其侄子石虎篡位。無論石勒還是石虎,依舊奉行的是胡漢分治的政策。石勒在位期間竭力提高羯人乃至匈奴人的地位,稱他們為“國人”,嚴禁稱“胡”,漢族人民的地位則較低。石虎是五胡政權中的著名暴君,他有意識地加強民族壓迫,苦役晉人,并在中原大規模地圈地為獵場,征發大量人民為獵場修圍墻。

后趙政權歷七帝,共計33年。在整個五胡十六國中,后趙是徙民次數最多的政權,有跡可循的達三十多次。

前趙劉曜統治的關中地區大多數為氐人、羌人和漢人。后趙滅了前趙后,為了加強對關中民眾的管控和治理,便將此地居民大規模遷徙到自己政權所在的關東地區。后趙政權在33年的時間里,從雍州、秦州、關中地區,往司州、冀州、襄州的關東地區遷移了巴人、羌人、羯人、氐人、漢人共計七百余萬人。

石虎死后,眾子爭權內亂。漢人石虎的養孫冉閔趁亂奪取后趙政權并稱帝,改國號魏,史稱冉魏,后趙滅亡。冉閔利用當時漢族人民反對石虎殘暴統治的訴求,使之變為民族復仇,大殺羯人,陷入非常混亂的局面。因此他的統治根本無法鞏固,于公元352年為鮮卑慕容部所滅。

前趙、后趙政權完全繼承了漢趙政權的胡漢分治的政治模式,無論是前趙的異族、漢族、同族各設掌管部門,還是后趙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策略,還是冉閔以漢殺胡的政策。都是實行胡漢分治的策略。

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出現了人口大規模地遷徙,遷徙方向大致有三支:流向南方一支僑寄于孫吳故壤,成為東晉臣民;流向西北方一支歸附于涼州張軌;流向東北方一支托庇于鮮卑慕容政權。

其中流向東北不乏西晉時期的世家大族,而慕容部首領慕容廆,以河東裴嶷、代郡魯昌、北平陽耽為謀主,以北海逢羨、廣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萸、河東裴開為股肱,以渤海封弈、平原宋該、安定皇甫岌、蘭陵繆愷以文章才偶任居樞要,以會稽朱左車、太山胡母翼、魯國孔纂以舊德清重引為賓友,以平原劉饋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

這些從中原流入東北的士族對慕容政權的建國與推行魏晉屯田舊法,以及對東北地區的開發,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冀州、豫州、青州、并州等地的庶民也大量涌入慕容政權下,為遼東的農業和紡織業帶來了長足的發展。

無論是士族還是庶民的到來,都為東北鮮卑慕容氏帶來了漢文化。因此鮮卑族的首領慕容皝自建立前燕政權起,就已經孕育了胡漢融合的政治基因。于是前燕打破了前趙、后趙時期胡漢對立的局面,形成了以鮮卑軍功貴族把持軍事要政,以漢族士大夫掌管政治的胡漢混一的政治雛形。

隨后前燕滅掉冉魏政權,稱雄關東地區。就在冉魏政權滅亡的前兩年,氐族人苻洪在關中的長安建立前秦政權。前秦政權到第三代君主苻堅任上,他重用寒族漢人王猛為相進行政治改革,并采納儒家禮儀,中原官制,撫恤百姓。同時苻堅用胡族來充實軍事力量,其中就有從前燕投奔而來的鮮卑人慕容垂。

在這胡漢一體的政權支撐下,前秦向東滅了前燕,往西滅了氐族楊氏的前仇池國、漢人張軌的前涼,以及鮮卑族拓跋氏的代國,同時命大將呂光征伐西域。自此前秦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

前秦政權發展無疑是超前的,在迅速建立起胡漢合一的政權后,又迅速放棄原有的氐族共同體,同時又任用關東的鮮卑族軍事貴族勢力抗衡作為自己政治根基的關中氐族軍事貴族。結果就是前秦不但失去了對其他民族的掌控,同時也使自己能控制的氐族軍隊渙散了。其最好的證明就是淝水之戰的失敗。

統一北方后,前秦揮鞭南下,欲滅掉東晉統一中國。結果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的謝玄打敗。此戰后,前秦政權分崩離析,先前投靠前秦的慕容垂在河南滎陽稱王,史稱后燕;慕容垂的侄子,前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在山西割據,史稱西燕;羌族姚萇叛秦,逃至渭北,建立后秦政權;鮮卑人乞伏國仁(大概是隸屬西部鮮卑的高車族的分支)在甘肅蘭州建立西秦政權。

西征西域的呂光聽聞苻堅后被姚萇殺害后,于公元386年在甘肅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建立后涼政權。至此整個北方重新洗牌。

東北方的政權割據中。后燕滅掉西燕,但隨即被北方興起的北魏滅掉,后燕一分為二,北方的叫北燕,后被北魏滅。南方的叫南燕,后被東晉的劉裕北伐滅掉。此時東北方為鮮卑拓跋氏統一。

西北方的政權割據中。氐族人呂光建立的后涼政權歷時17年后被后秦吞滅。后涼滅亡后,其政權一分為三:李廣的后裔李暠割據敦煌,建立西涼政權;匈奴支系盧水胡的沮渠蒙遜占據張掖,建立北涼政權;鮮卑族的禿發烏孤占據青海樂都,建立南涼政權。后,西涼因偷襲北涼被滅國;北涼又為北魏所滅;南涼隨即為西秦所滅;西秦又被胡夏所滅。

關中割據政權中,后秦滅亡前秦后發生內亂,東晉劉裕趁機北上滅掉后秦。

至此,北方只剩匈奴人建立的胡夏政權和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胡夏是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在陜北統萬城建立的政權,歷時24年,赫連勃勃死后發生內亂,最終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胡夏政權的滅亡,也標志著北方十六國時代的結束,最終北方被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

為何北魏能夠完成對北方的統一,并且國祚能延續148年,這是我們這篇文章后半部分要分析的。

鮮卑拓跋部居住在現在的內蒙和山西北部地區,包括九十九個氏族(加上拓跋王室共一百個氏族)和三十六個部落。首領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它西邊的鄰居鐵弗部(匈奴、鮮卑的血統,又稱“雜胡”)鐵弗部和拓跋部非常接近,或許是表兄弟,后來由于拓跋部的鮮卑血統多一些,鐵弗部的匈奴血統多一些,因而就分開了,二者常為爭奪部落聯盟的首領地位而開戰。

后鐵弗部首領劉衛辰投靠前秦,依靠苻堅的力量推翻了拓跋部的部落聯盟軍事首領的地位,拓跋什翼犍又為其子拓跋實石所殺。這樣一來,拓跋部所建立的國家還沒有得到鞏固便被消滅了。“淝水之戰”后,苻秦政權顛覆,拓跋部乘機復興。

此時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重建國家,改國號為魏。建立政權后,拓跋珪和后燕慕容垂和好,并于公元391年擊潰了經常和他爭奪部落聯盟首領地位的鐵弗部。

統一北方后的北魏吸取前秦滅亡的教訓:既要控制舊有軍事貴族,又要駕馭漢族臣民。

為了管控鮮卑族的軍事貴族,道武帝拓跋珪離散諸部,分土定居,并將鮮卑各族重新編為八部,設八部大人統領。這樣,既破除了軍事貴族對于帝國一統、君主集權秩序所構成的威脅,又保留了部落制的形式,確保草原騎兵的戰斗能力。

同時北魏重用清河東武城的漢人士族崔宏、崔浩父子。用以整備北魏的官制、禮儀等各種制度。

地方上北魏實行均田制,即該種多少桑田、多少麻田、多少菜田,都一一規定之。同時實行三長制度,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正如戰國授田制,構成了秦漢編戶齊民體制的前鄉、構成了早期專制皇權的基礎一樣,北魏的強大國家通過均田制和三長制,重建了編戶齊民體制。

以草原軍事部落來駕馭中原政治,以中原政治來駕馭草原軍事部落。北魏這種胡漢二元統治既克服了草原游牧政權軍事寡頭政治的弊端,又克服了中原集權政治周期性衰落的缺點。

長城分裂了游牧軍事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五胡十六國期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面對中原政治文化的迥異,游牧民族面臨兩種抉擇:胡漢分治、胡漢雜糅。

胡漢分化既無法克服胡族繼承危機:前趙劉聰、后趙石虎、后秦苻堅、后燕慕容垂、北燕馮跋、后秦姚興、后涼呂光、胡夏赫連勃勃這些君主死后,諸子皆奪權相互廝殺,最終迅速衰落。同時又無法利用政治手段建立大一統國家。

胡漢雜糅的游牧政權會丟棄原本軍事貴族根基,無法得到軍事保障,就會造成既無法抵御異族入侵,又引起禍起蕭墻,內部叛亂的危機。此種危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秦苻堅政權。

從前趙劉聰到前秦苻堅這90年的時間里,北方政權由胡漢分化到胡漢雜糅不斷更迭。從前秦到北魏孝文帝由平城遷都到洛陽這96年的時間里,北方政權完成了從胡漢雜糅到胡漢二元統治的蛻變。

北魏為后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奠定了胡漢二元統治的政治基礎。如后來的遼、滿清。

十六國其實不止十六個國家。主流以16個在西晉滅亡后較大的政權計算。為了方便記憶,有以下兩種分法:

地理區位劃分:

東北“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鮮卑族慕容氏);

西北“五涼”: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南涼;

中原“二趙”:前趙、后趙;

中原“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陜北:胡夏

政權形式劃分:

胡漢分治:前趙、后趙、前燕

胡漢雜糅: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前秦、后秦、西秦、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胡夏

參考文獻: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唐長孺

《?華山館叢稿》——王仲犖

《漢趙國史》——周偉洲

《魏晉南北朝史略》——何茲全

《氐與羌》——馬長壽

《波峰與波谷》——閻步克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楠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胡十六國很亂嗎?3張圖、9句順口溜就全搞定了
陳勇:從五主到五族:“五胡”稱謂探源
從前秦的尸骨當中站起來的北魏政權,南北對峙的新時期
中國古代-十六國歷史事件( 公元304~439年)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來龍去脈
五胡十六國簡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山县| 苍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宜兰市| 锡林浩特市| 陆良县| 原阳县| 长治县| 辉县市| 兴义市| 七台河市| 泰顺县| 马鞍山市| 仪陇县| 高雄县| 泰兴市| 东阿县| 贞丰县| 双流县| 金阳县| 林芝县| 乌鲁木齐县| 陈巴尔虎旗| 南阳市| 乐业县| 西林县| 余庆县| 思茅市| 白玉县| 临高县| 合川市| 韶关市| 遂川县| 壤塘县| 梁平县| 霍山县| 克什克腾旗| 龙江县| 贡山| 黄龙县|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