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有助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提高血管彈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改善預后。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成人每周進行不少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而對于心血管患者,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年8月,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了《2020 ESC 運動心臟病學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體育鍛煉指南》。
指南首次明確,對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特別是進行中高強度體力活動的人群,可以通過心肺運動試驗評估整體心血管情況,從而對運動類型和強度進行個性化的推薦。
對于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該指南也進行細分并提出了相關的運動鍛煉建議:
01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應每天進行至少 30 min 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或游泳),5~7 天/ 周。這樣可使血壓降低 7/5 mmHg 。另外還建議進行每周3天的力量訓練,其降壓效果可能與有氧運動相當,甚至更大。
如果需要參與高強度運動,需要評估心血管情況,以確定是否有運動誘發的癥狀、對運動的過度血壓反應及是否存在靶器官損傷。如果收縮壓 >160 mmHg,則應推遲,直到血壓得到控制。
對于血壓沒有得到控制的人群,建議暫時限制參加競技運動,但技巧性運動除外。
對于高危人群,包括靶器官損傷(如左心室肥大、舒張功能不全、超聲顯示動脈壁增厚或粥樣硬化斑塊、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不全,即使血壓控制良好,也不建議進行鐵餅 / 標槍、鉛球和舉重等項目,其他競技運動可以參加。
如果在運動試驗中,在 100 W 的負荷下,收縮壓上升到 >200 mm Hg,則應優化降壓藥物治療,并進行臨床評估,包括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即使運動員在休息時血壓正常。
02
血脂異常患者
體力活動可使血清甘油三酯降低高達 5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 5%~10%,這可以通過 3.5~7.0小時/ 周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多數情況下 30~60 min/天的運動實現。對于患高甘油三酯血癥或高膽固醇血癥者,建議進行更高強度的運動。對于患有高膽固醇血癥的運動員,經常鍛煉很少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至參考范圍或接近參考范圍,因此,應嚴格遵守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藥物治療。
03
糖尿病患者
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對血糖控制、降低血壓、減輕BMI、峰值運動限制和血脂異常均是有效的,二者結合可有效控制血糖。
理想的鍛煉計劃是每天至少進行中等強度的鍛煉,例如至少 30 min 的快步行走,大多數時間進行 15 min 的力量訓練以及較輕強度的活動(站立、步行)。也可通過柔韌性和平衡運動來補充,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發癥患者。
對于肥胖或中心性肥胖患者,建議每周進行 3 次力量訓練, 此外還進行中等或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至少 30 min,建議每天運動),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04
冠心病患者
對于無癥狀的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如果功能成像或常規運動負荷試驗未誘導出心肌缺血,可根據個體情況參與所有類型的運動,包 括競技運動。
05
心力衰竭和瓣膜病患者
在風險因素控制和治療優化后,應鼓勵心力衰竭患者立即開始身體活動。最初也可規定和監測家庭鍛煉計劃。可同時考慮低強度至中等強 度的娛樂體育活動與結構化鍛煉計劃。如果監測沒有發現任何運動誘發的心律失常或其他異常,則允許進行所有類型的娛樂性體育活動。無論 有無癥狀,不推薦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高強度力量和耐力運動。患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不推薦進行中等強度或高強度的競 技和娛樂運動。射血分數 <60% 的重度左房室瓣反流患者不推薦參與競技運動。
06
心肌病和心肌炎患者
對于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如果有心臟癥狀、心臟驟停史,或不明原因暈厥,靜息左心室流出道壓力階差 >30 mmHg,運動引起血壓反應異 常或心律失常的人群,不推薦進行中等強度或高強度的競技和娛樂運動。不推薦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參加高強度的娛樂鍛煉或任何競技運動。對于擴張性心肌病患者,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不推薦參加高強度或極高強度運動:心臟驟停或不明原因暈厥的癥狀或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數 <45%;動態心電圖或運動試驗中頻發室性心律失常;心臟磁共振提示廣泛的晚期釓增強(>20%);高危基因型。
對于可能或明確診斷為心肌 炎或心包炎者,不推薦在炎性反應活躍時參加休閑或競技運動。急性心肌炎后 3~6 個月不推薦參加中到高強度鍛煉。
07
心房顫動患者
推薦進行規律體育鍛煉,以預防心房顫動。推薦在參加體育運動前進行評估,并管理結構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障礙、酗酒或濫用藥物以 及其他會導致心房顫動的主要原因。對于復發性癥狀性心房顫動和 / 或考慮到運動表現的影響,而不想接受藥物治療的運動鍛煉者,推薦進行 心房顫動消融治療。不推薦正在接受抗凝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進行有直接身體接觸或容易受傷的運動。
運動前,8個錯誤習慣請避免
不良的運動習慣往往容易引發意外損傷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下面這幾個容易犯的錯誤習慣,看看你有嗎?
錯誤一
晨練過早
心血管病患者晨練應安排在太陽出來后1小時。并且不宜在車流較多的馬路旁、樹林密集的地方晨練,因為這些地方聚集有大量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無益健康;其次,早晨冠狀動脈張力較高,交感神經興奮性也較高,早晨6時至9時心血管病發病率最高;空腹晨練易造成低血糖。
錯誤二
飯后運動
飯后立刻運動易造成消化不良,且飯后大量血液進人胃腸道導致腦部供血減少,會使人有困意。而且,飯后心臟負荷增加,餐后立刻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負面作用,應該避免飽餐后兩小時內運動。
錯誤三
運動劇烈
劇烈的運動容易造成骨折及關節脫位以及心臟不適等情況。最好選擇節奏相對緩慢的運動,太過劇烈的運動會增加心臟負擔,使心臟超負荷運轉,對于中老年高血壓患者而言易發生危險。
錯誤四
運動過度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的目的不是使人疲勞,而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和心臟的能力。過度運動會促使身體釋放大量激素,分解蛋白產生能量 為補充過度運動的需要,會造成身體組織過多消耗增加。加快器官衰老,而且過度運動加重心勝過度使用,超出其負荷能力。長期下去,會造成心臟功能衰退,反而有害于身體。
錯誤五
憑感覺運動
不僅是心血管病患者,對于任何人都一樣,運動不能盲從,跟著感覺或者跟著別人盲目鍛煉,這樣不僅不能夠增進健康,反而會使自身情況惡化,一定遵循醫師制定的科學運動處方,杜絕自我感覺的盲目運動。例如,中老年人群并不適合上下臺階運動,易損壞膝關節,導致關節炎的發生。
錯誤六
隨意增加運動量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應循序漸進,不能突然增加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突然增加運動量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錯誤七
體感不適 強行運動
身體狀況不好或沒有休息好,以及運動中出現不適甚至心絞痛癥狀時,應適當減少運動量,不要強行運動。
錯誤八
運動替代藥物或藥物替代運動
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復運動建立在心血管藥物治療基礎之上,兩者有各自臨床治療作用,不能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