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心臟驟停?
如果將心臟看成是一間房子,它有墻壁(心室、心房壁),有水管(心臟的血管),有電路(心電傳導系統)。心臟驟停,可以看作是心臟電路出現了問題。正常情況下,同步的電活動使心臟能夠正常地充血和泵血。心臟驟停則往往發生比較突然,甚至毫無預兆,它雖然和心臟病發作不太一樣,但是同樣需要迅速治療。
心臟驟停后,人體會突然失去所有的心臟功能,并失去意識,這也意味著心臟無法將含氧血液輸送到全身關鍵部位,如大腦和身體其他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如果不立即進行急救,最終就會導致死亡。
02心臟驟停黃金4分鐘
3秒—黑朦
5-10秒—意識喪失,突然倒地,暈厥
15-30秒—全身抽搐
45秒—瞳孔散大
60秒—自主呼吸逐漸停止
4分鐘—開始出現腦水腫
6分鐘—開始出現腦細胞死亡
10分鐘—腦細胞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
進入“腦死亡”“植物狀態”
如果心臟驟停發生后的1分鐘內,立即實施心肺復蘇(CPR)和運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開展急救,搶救成功率可達90%;每延誤1分鐘成功率下降10%,如果超過10分鐘才開始搶救,患者的生存機會渺茫。因此,普及院外復蘇至關重要。
什么會導致心臟驟停?
心臟驟停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心肌失去了電活動刺激,心率歸零。第二種是心臟的電活動不再同步和有效,而是混亂,不穩定的心臟信號會導致較低的心室無用地顫動,出現心室顫動或撲動,而無法泵血,某些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誘發這種問題,心臟驟停也可能發生在沒有已知心臟病的人群身上。
常見原因可以總結為“6H5T”::
“6H”
1.缺氧(Hypoxia):包括氣道梗阻、通氣換氣障礙、機械性呼吸問題
2.低鉀血癥/高鉀血癥及其它的電解質異常(Hypokalemia/Hyperkalemia and other electrolytes)
低血鉀:血鉀低于3.5定義為低鉀,低于2.7開始出現心電圖改變(T波低平出現U波)
高鉀:血鉀高于5.0mmol/L定義為高鉀,T波高聳,高于6.5mmol/L,T波低平QRS波增寬
3.低溫(Hypothermia):指體溫低于35度,若低于30度則出現心排下降、CPR及除顫不濟
4.低血容量(Hypovolemia):大量腹瀉、嘔吐、創傷失血、燒傷、休克、膿毒癥
5.酸中毒(Hydrogenion):PH<7.35,分呼吸性、代謝性酸中毒
6.低血糖(Hypoglycemia):正??崭轨o脈血糖是3.9-6.0mmol/L,空腹靜脈血糖<2.8mmol/L時被稱為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血糖≤3.9mmol/L
“5T”
1.中毒(Toxins):注意現場是否留有線索,某些藥物可致QT延長引發尖端扭轉型室速
2.心包填塞(Tamponade):心超見心包內游離液
3.肺栓塞(Thrombosis-pulmonary):大的肺栓塞可致心跳驟停
4.冠脈血管栓塞(Thrombosis-coronary):冠狀動脈栓塞
5.氣胸(Tension-pneumothorax, asthma):氣管移位,縱膈偏離患側,肺壓縮
心臟驟停和心臟病發作有什么區別?
當有人心臟病發作時,更多的是“管道”問題——為心臟提供血液和氧氣的主動脈被斑塊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心臟組織缺血缺氧,就可能會死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導致心臟驟停這樣的情況。
在某些情況下,心臟病發作后的疤痕組織會引起心跳的改變。當某人有心臟驟?;蛐呐K猝死時,這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一種表現。但心臟驟停并不意味著他一定有血管堵塞。
哪些心血管患者有心臟驟停的危險?
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同樣會增加患心臟驟停的風險,包括:
1.冠狀動脈疾病
當膽固醇在向心臟供血的動脈中積聚,血管就會變硬和變窄,這就是冠狀動脈疾病,最常見的癥狀是胸部不適。
2.心肌病
心肌病意味著心肌本身出了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是遺傳的。常見的一種形式被稱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3.瓣膜性心臟病
在瓣膜性心臟病中,你心臟的一個或多個瓣膜不能正常工作。心臟瓣膜的滲漏或狹窄會導致心臟肌肉被拉伸或增厚。當心室擴大或減小,由于瓣膜狹窄或泄漏造成的壓力增大,就可能發展為心臟節律問題。
4.先天性心臟病
兒童或青少年的心臟驟停通常是由于他們天生的心電傳導系統或心臟結構問題。既往做過先天性心臟病修補手術的成年人患心臟驟停的風險更高。
5.長QT綜合征(LQTS)等心律失常
長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情況可能會導致心室顫動的風險。如果心律不迅速恢復,可能會發生猝死?;加蠰QTS的年輕人尤其容易猝死。
如果看到有人心臟驟停怎么辦?
對于心臟驟停的人來說,生還是有可能的,但時間至關重要。
心臟驟停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如果發現身邊有人突然倒地陷入昏迷,懷疑發生心臟驟停后,請記得這樣做:
1、確保環境安全,做好自我防護
施救者要快速觀察周圍環境,判斷是否存在潛在危險,并采取相應的自身和患者安全保護與防護措施。
2、判斷意識和反應
施救者用雙手輕拍患者的雙肩,俯身在其兩側耳邊高聲呼喚:“先生(女士),您怎么了,快醒醒!”如果患者無反應,可判斷為無意識。
3、檢查呼吸
檢查呼吸時,患者如果為俯臥位,應先將其翻轉為仰臥位。用 “聽、看、感覺”的方法檢查患者呼吸,判斷時間約10秒(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如果患者無呼吸或嘆息樣呼吸,提示發生了心臟驟停。
4、呼救尋求幫助,取來AED
如果患者無意識、無呼吸(或嘆息樣呼吸),立即向周圍人求助,撥打急救電話,并取來附近的AED。
5、胸外按壓
在呼救的同時盡快開始心肺復蘇。施救者首先暴露患者胸部,將一只手掌根緊貼患者胸部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下半部),雙手十指相扣,掌根重疊,掌心翹起,雙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傾,以髖關節為軸,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確保按壓深度5~6 厘米,按壓頻率100~120 次/分,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復原狀。
6、開放氣道
檢查口腔有無異物,如有異物將其取出。用仰頭舉頦法開放氣道,通常使患者下頜角及耳垂的連線與水平面垂直。
開放呼吸道方法主要有三種:仰頭抬頦法、雙手托頜法、仰頭舉頜法。
7、人工呼吸
施救者用嘴罩住患者的嘴,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翼,吹氣2次,每次約1 秒,吹氣時應見胸廓隆起。
8、循環做5個循環
循環做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30:2),每5組評估患者呼吸和脈搏。
9、AED到達,盡快除顫
AED全稱為自動體外除顫器,實施心肺復蘇時,單純按壓并不能終止室顫,配合使用AED進行電擊除顫能使心臟恢復正常節律,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因此AED又被稱為“救命神器”。其使用流程也非常簡單,只需要跟隨語音提醒操作即可:
目前,在不少學校、辦公室、餐廳或體育場以及公共場所的走廊里都懸掛著自動體外除顫儀,立即找出,并按照提示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救治率。
許多人對使用AED感到緊張,認為他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其實AED就是為旁觀者設計的,只需要按照提示操作就可以有效使用。
10、除顫后,立即施行CPR
立即按照30:2的比例實施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5 組(約2分鐘)后,AED再次自動分析心律,遵循AED 的語音提示操作,直到患者恢復心搏和自主呼吸,或專業急救人員到達現場。
11、評估救治效果
救治有效的指標包括:每一次按壓都可摸到搏動。若停止按壓搏動亦消失,胸外按壓應繼續進行;面龐、口唇、甲床、皮膚色澤轉為紅潤;瞳孔由大變小,睫毛反射出現;呼吸轉為正常,出現自主呼吸;病員意識恢復,四肢有自主活動。
12、搶救成功后復原體位
如果患者的心搏和自主呼吸已經恢復,將患者置于復原體位(穩定側臥位),隨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安慰照護患者,等待專業急救人員到來。
綜合整理自院前急救聯盟、央視新聞、Medical Xpress網站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
#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