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也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險因素,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達2.7億,平均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而現有高血壓的治療率、控制率均比較低,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很多病人還是會進入很多治療誤區,今天我們來闡述以下較常見的四個治療誤區。
1.所有高血壓沒有辦法根治,需要終生服藥。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絕大多數高血壓(約90%-95%)為原發性高血壓,其病因不明,目前只能使用藥物長期控制,但不能根治,但不是說所有高血壓都沒有辦法根治,繼發性高血壓(約5%-10%)如“醛固酮瘤、嗜鉻細胞瘤、甲亢、生長激素瘤”等,因病因明確,高血壓往往更像是疾病的一個“癥狀”,常常通過治療原發疾病后有望被徹底治愈。因此,對于部分比如高血壓合并腎上腺意外瘤、高血壓合并低鉀血癥、年輕高血壓(年齡<35歲)及高血壓伴有特殊面容等這部分病人,建議患者進行繼發性高血壓原因的篩查,既有利于高血壓的控制,也是實行病因治療的基礎。
2.開始不能用“好藥”,不然將來無藥可用。
首先,降壓藥物不是抗生素,不存在耐藥性,也不是毒品,不存在依賴性。降壓藥物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臨床用藥遵循的是“不合適、合適、更合適、最合適”的原則來選用,對于不合適的用藥肯定是不用的,比如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不適合選用噻嗪類或噻嗪樣降壓藥物,在“合適、更合適、最合適”的選擇時往往根據患者的依從性、經濟承受能力以及是否兼顧靶器官保護作用等作出最終選擇,如若患者經濟承受能力強,不考慮費用問題,長效降壓藥物(一天一次給藥方式)、兼顧保護心腦腎的降壓藥物是優選,因此,簡單點說,對于沒有經濟負擔的患者,建議早期使用“好藥”,減少靶器官的損害才是上選。
3.血壓高沒有不舒服,盡量不要早用藥
對于大部分高血壓病人來說都是無癥狀的,但是沒有癥狀不代表沒有危害。高血壓常常加重動脈硬化、導致心、腦、腎、眼等多器官損害,造成頑固性心力衰竭、中風、尿毒癥、失明等嚴重影響生存質量和生存壽命。很多年輕高血壓患者,沒有任何癥狀,醫生處方降壓藥物后往往一拖再拖不肯啟動藥物治療,總是說先生活方式干預,擔心用藥后有依賴性、耐藥性,以后用藥效果越來越差等,往往一拖就是數年甚至數十年,等癥狀出現后往往已經出現靶器官的嚴重損害,再來起始治療往往得不償失。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達標,保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預防并發癥,從長遠來看是對經濟、身體健康雙重獲利的關鍵。
4.老年人血壓140/90mmhg不是高血壓,不需要干預
目前,成年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并沒有說按年齡劃分,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只要收縮壓≥140和/或舒張壓≥90mmHg就診斷為高血壓,因此無論年齡多大,符合診斷標準的都診斷為高血壓病,而且需要強調的是未控制的高血壓對心腦血管造成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血壓患者是一定要接受治療的,或生活方式干預或啟動藥物治療,但高血壓的治療目標確實是因人而異的進行個體化設置,不是所有病人的血壓一刀切,對于老年人,因為虛弱、基礎疾病多、體位性低血壓等一般降壓目標會相對寬松,甚至部分老老年人血壓控制目標在150/90mmhg以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