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影視劇常常出現一種官銜叫“軍機大臣”,耳熟能詳的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看上去威風凜凜、縱橫捭闔。軍機處是國家最高執政機關,總攬軍政大權,其重要性自不必說。但讓人搞不懂的是,這么重要的一個樞紐,卻是一個臨時機構!并且,所有官員都沒有品級和俸祿!
美劇《權力的游戲》中,首相被稱作國王之手,這個比喻形象的詮釋了權力運作之方式。雍正以后的清朝,同樣有這樣一個國王之手,只不過不是個人而是機構——大清軍機處。
紫禁城內的養心殿,是雍正辦公的地方,墻壁之上懸掛雍正手書: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雍正首創軍機處,無論軍政還是經濟,都對其依賴良多,豈可稱一人?但再一思量,軍機處雖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多人,但在皇帝眼中,大概只能算是耳提面命之提線木偶,不能算“人”。
一人治天下,堪稱古往今來集權之巔峰。
軍機處這個集權工具,影響了清朝政局183年,卻鮮有人知道它的誕生過程。雍正七年,戰爭爆發,軍情緊急,作為行政機器的內閣運轉不靈,常泄機密,雍正以軍情燃眉為借口,于隆宗門墻根搭建一排平房,甄選心腹處理軍務,稱為軍需房,后改名軍機處,位于乾清門廣場以西,正對著雍正的寢宮養心殿,相距不足五十米,比原來太和門外的內閣近了許多。
早期的軍機處,事無巨細都由雍正交付,作為皇帝的提線木偶,軍機大臣們沒有任何主動性,就像一架架沒有思想的機器,晝夜開動,為皇權專制提供服務。在軍機處上班非常辛苦,每日寅時上班,處理公務,到早上七八點鐘才能喘口氣。
比員工更辛苦的是老板。雍正當政十三年,批閱兩萬兩千多件奏折、十九萬題本,寫了上千萬字批語,當之無愧的工作狂。他從未像老子康熙和兒子乾隆那樣巡視江南和圍獵作樂,更不像現代人那樣有雙休日,這架“工作機器”只在生日那天略作休息。
有人不解,執一國之權柄,只知工作不懂享受,他這是圖啥呢?原因很簡單,君不見美劇《紙牌屋》中,史派西主演的美國總統耗盡心機卻樂此不疲---權力是春藥,擁有權力即是享受,保持權力即是目的。
軍機處將專制放大到極致,產生巨大惡果。中華上下五千年,接班制度歷來都是父子相傳,運氣好撞上一位“有道明君”,開啟“太平盛世”,供人們在青史中膜拜;運氣不好趕上變態當國,就只有生靈涂炭了。為避免這種撞大運式執政,古人發明了一套文官制度,以制約極權。軍機處的設立,相當于將分給文官的權力重新集中于皇帝一人,于是,天下治與廢,取決于皇帝的賢與愚,而皇帝是賢是愚,那就沒準了,結果又成了撞大運。
正因如此,自雍正以降的清朝皇帝,其統治風格都極具個人特色。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其文治武功歷來為人所稱道,康雍乾三朝更是被冠以“盛世”之美名。但光鮮背后卻是人浮于事,貪腐橫行,用《紅樓夢》中冷子興評賈府的話: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和珅受乾隆寵幸,從御前侍衛升到軍機大臣,只用了四個月。乾隆死后,后繼者嘉慶賜和珅白練一條,結果了卿卿性命。民間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其實嘉慶何曾吃飽?好大喜功的乾隆耗盡國庫,給嘉慶留下的是個爛攤子。
在康雍乾的陰影下,嘉慶難有作為,他將“守成”作為施政方略,說什么“守成繼圣王,功德盡巍峨”。還像模像樣地寫了篇《守成論》,以為只需參考祖先們的理政實錄,就能治大國若烹小鮮。
既然是守成,大可不必像雍正那般拼命。于是,嘉慶修改成例,將原本先發給皇帝的奏折,同時發給軍機處,大大減輕了自己的擔子,同時也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
19世紀,正是西方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本應開眼看世界的嘉慶卻倡導守成,好比一只拉磨的驢非要給自己戴上眼罩,結果可想而知。
道光一朝,國庫愈加空虛,加上英國輸入鴉片,白銀大量外流。道光首鼠兩端,先是虧銀子虧得肉疼,令林則徐主持禁煙,后又被英國堅船利炮震懾,將林革職,命琦善南下和談。林則徐被革職引起眾怒,都把矛頭對準軍機大臣穆彰阿,以為穆彰阿嫉賢妒能。事實上,軍機處的設置是為了加強皇權,無論是戰是和,反映的都是皇上的意志,穆彰阿不過是背黑鍋的。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雖良莠不齊,至少都能做到政由己出,將軍機處這個專制機器駕馭得輕車熟路,待咸豐上臺,情況發生變化。咸豐優柔寡斷,又逢洪楊之亂,內外交困,實在是力有不逮,只好把精明強干的弟弟恭親王奕請到軍機處主持大局,打破了親王不得入軍機處的祖制。
恭親王奕?
權力的口子一旦撕開,就像打開潘多拉魔盒。咸豐晚期,政出多頭,形成恭親王奕?、權臣肅順、西太后慈禧三大利益集團。其中,肅順通過控制軍機大臣,間接執掌權力中樞,在當時的軍機處中,杜翰、穆蔭、匡源等人,個個唯肅順馬首是瞻,人稱肅黨;奕集團實力雖雄厚,但軍機處的內援只有文祥一人,于是另起爐灶,設立總理衙門,一切仿軍機處規格,大大杯葛了肅順的勢力;咸豐死后,肅順政敵周祖培授意門生董元醇,請西太后慈禧垂簾聽政、親賢夾輔,于是葉赫那拉氏堂而皇之登上晚清政治舞臺。
三方勢力上演了一場你死我活的中國式權斗,最后慈禧聯手奕?,干掉了肅順及其黨羽,軍機處脖子上套的那條狗鏈,順理成章落在慈禧手里。
慈禧的風格和雍正恰好相反。雍正是以一人治天下,慈禧則是以天下奉一人。為了修她那幾個漂亮園子,大肆侵占北洋海軍經費,還厚著臉皮去找戶部尚書兼軍機大臣閻敬銘要錢,閻敬銘為人耿直不肯就范,慈禧居然就因此撤了其職位,由翁同龢接任,到底達到了以公肥私的目的。
看懂軍機處與獨裁者之間的聯動關系,方能更透徹地理解晚清事體。比如戊戌變法,光緒跳過慈禧,直接任命楊銳、譚嗣同、劉光弟、林旭為軍機章京,他何嘗不想乾綱獨斷,以軍機處為國王之手,來一場自上而下、轟轟烈烈的大變革?可惜,軍機處作為專制工具,統御它的獨裁者手腕必須要硬,實力必須得強,憑四個少不經事的軍機章京和一個虛君,能有什么作為?待到慈禧病逝,袁世凱掌握北洋六鎮軍權,地方督撫清一色袁系人馬,這才埋下了給清廷致命一擊的種子。
軍機處自雍正七年建立,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時期,歷183年。盡管每個皇上都號稱萬歲,這架專制機器卻比統御它的任何一個人都長壽。然而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在晚清變革中,軍機處轉為責任內閣,隨著現代政治觀念的普及,軍機處終于報廢于歷史舞臺。
接受一個國王的統治
還是一部憲法的約束?
對國人來說并不容易選擇
邵燕祥告訴你為何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