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糖的危害被大眾所知,控糖成為了追求健康的飲食方式。
全球飲料行業開始做起減法,不少含糖的食物開始經歷減糖風潮,甚至推出各種款式的低糖、無糖,以達到減少糖攝入量的目的。
然而,在大家逐漸適應低糖生活時,新的健康倡導也在變化:除了控糖,更要低鹽、少鹽。
你愿不愿意減減鹽?
麻辣燙、酸菜魚、自制火鍋、螺螄粉……這些一聽就滿滿重口味的食物,是不是你平時最愛吃的菜式?
之所以讓人垂涎三尺,除了重油、重辣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鹽分含量極多。
到底有多驚人?
調查顯示,超市售賣的火鍋底料,其包裝袋上標著每100克含鈉為8070.8毫克,相當于20克含鹽量。
吃火鍋除了買底料,當然不能漏買火鍋蘸料,而一包火鍋蘸料的食鹽含量達到8.6克。
一頓自制火鍋吃下來,整整攝入了30克食鹽。
根據《中國膳食居民指南》推薦,一天鹽分攝入量應在5克。一旦食鹽過多,會誘發手腳浮腫,血壓升高,身體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大多數人可以做到控糖,畢竟糖吃多了會膩,但是鹽在我們中國人的飯桌上地位這么高,只要不夠味,加點鹽就好。
如果真是讓你“減鹽生活”,你是否能做到呢?
吃鹽太多,小心提早骨質疏松
研究顯示,腎臟每排出2300毫克鈉(相當于6克鹽),身體就會失去就會失去40~60毫克的鈣。
所以,即使每天食鹽5克,也仍然失去一部分鈣。
更何況由于我國的飲食習慣,人均每天攝入鹽含量達到10.5克,遠遠超過推薦標準,那么失去的鈣也就更加多。
一旦鈣質流失,骨密度就會開始下降,慢慢形成了骨質疏松。
大家不要小看骨質疏松,雖然聽上去不像癌癥那么嚇人,但它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大:
①全身骨痛:由于骨量的大量丟失,骨的形態和結構受到破壞,導致骨骼疼痛無處不在、沒有規律出現,嚴重影響生活。
②骨折:骨質疏松患者的骨骼很脆弱,骨強度降低引起骨折閾值下降。因此,只要受到輕微的外力就會發生骨折。
常見骨折地方有手臂骨折、胸椎、腰椎的壓縮性骨折。
③駝背:骨小梁變薄、斷裂,疏松的椎體常因受壓而畸形,伸展受限,出現“龜背”。
④身高變矮:老了后會比年輕時矮3公分左右。
吃鹽太多,小心高血壓
高鹽和高血壓兩者的關系,可以說是親密無間,息息相關。
一方面,食鹽過多容易口渴,大量喝水會增加血液循環,血管受到的壓力增大,血壓上升;
另一方面,食鹽中的鈉在體內增高時,會造成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壓也會隨之升高。
一般來說,高血壓對血管的傷害最為直接。
當血壓升高時,血管腔變窄、血管彈性變差,血流循環受阻。
這就意味著,心臟、大腦這些最需要血液和氧氣的重要器官會嚴重受損,腦梗、心梗、冠心病也就悄悄發生。
吃鹽太多,小心胃癌
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食鹽過多會增加胃癌的幾率。
研究人員將實驗對象小白鼠分為兩組:一組為正常食鹽,另一組為過量食鹽。
結果顯示,食鹽過多的小白鼠胃部出現胃黏膜損傷,表現為充血、水腫、糜爛等癥狀。
高鹽飲食會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部抵抗力,而且還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可以在體內轉化成硝酸銨,而硝酸銨是國際公認的強致癌物。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這可能不是在說經驗豐富,而是反映出口味太重了。
10種食品偷偷加了“隱形鹽”
有人反駁說,我平時炒菜加的鹽不多,而且吃起來也不咸啊,怎么就需要控鹽呢?
圈姐告訴你一個真相:即使你沒有在吃鹽,但也可能超標。
我們說一天食鹽不能超過5克,實際上是在說鈉的攝入量不超過2000毫克。
事實上,食鹽的主要成分是鈉,按照正確的說法,鈉才是骨質疏松、高血壓、胃癌的罪魁禍首。
重點是鈉不僅僅存在于食鹽中,這些食物也很常見:
番茄醬:2小包=188毫克鈉
原味薯片:40克/小包=200毫克鈉
薯條:大份=583毫克鈉
豆腐干:90克=622毫克鈉
鴨蛋:1枚=1759毫克鈉
瓜子:1包=1894毫克鈉
辣條:1包=2904毫克鈉
方便面:1桶=3575毫克鈉
火腿腸:1根=4169毫克鈉
鳳爪:2個=6130毫克鈉
輕輕松松一包瓜子,每日鹽攝入量就差不多達標,如果加上其他食物,那么每個人其實都在高鹽飲食。
4個控鹽技巧學起來
1
換成控鹽勺
每次炒菜都是憑感覺放鹽,手抖一抖就不止5克了,怎么控鹽呢?
圈姐在這里給大家支招,可以把家里的鹽勺換成“控鹽勺”。
超市或者網絡上都有這種控鹽勺購買,不同的控鹽勺有著不同的克重,大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所需備起來。
2
換成低鈉鹽
正如字面理解,低鈉鹽就是比普通鹽含鈉量低的鹽。
低鈉鹽是將部分的氯化鈉換成氯化鉀,雖然氯化鉀咸度低了點,但也能滿足健康人的需求。
3
雞精、味精的使用
雞精和味精含有谷氨酸鈉,即谷氨酸+鈉鹽,與家里的食鹽相比,鈉含量大約低3倍。做菜時加入味精,除了提鮮,還能控制每天鹽的攝入量。
很多人認為味精、雞精不健康,實際上味精就是很正常的調味品,“加了味精等于把癌癥吃進去”、“吃味精會變笨”都是謠言。
4
天然調味料
廚房三大法寶——姜、蔥、蒜,非常適合調味,煮菜時加入還能增加食欲。
除此之外,食用菌、番茄、檸檬等也具有鮮味,不僅給食物增加不一樣的味道,還對身體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