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李玫瑾
”
作者|小翼
閨蜜@果果媽媽吐槽說:
“有時候我覺得,我和女兒一個說漢語,一個說火星語。”
她開這種玩笑,是因為4歲的女兒特別不聽話:
說好自己穿衣服,但快出門了,衣服磨磨蹭蹭地還沒穿好,急得媽媽邊嘮叨邊給她穿上;
被罵了好多次,還是“不長記性”,經常11點才說有手工作業……
果果媽也不想大吼大叫,但很多時候什么辦法都沒有吼叫來得管用。
這種無力又抓狂的感覺,是不是很熟悉?
很簡單的一件事,我們嘮叨無數遍,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照樣犯錯;
看著他們“油鹽不進”的樣子,我們又忍不住發脾氣,鬧得家里雞飛狗跳。
實際上,孩子的語言真的和大人不同,他們常常聽不懂父母說的話。
1
孩子有自己的語言體系
研究發現,成年人的語言由專區負責,簡潔高效;
而孩子的是左右腦同時管理,容易混亂不穩定。
即使年齡不小了,說話也一套一套的,但小孩,始終還是小孩;
他們經常無法理解大人復雜的語言和情緒,同時,也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朋友小越講過這么一件事:
有天晚上,7歲的兒子數學考了滿分,為了讓孩子再接再厲,她就多加了10道練習題鞏固。
而當她忙完家務,去檢查孩子習題時,兒子竟然在畫畫,習題卻一道沒做,沒忍住脾氣就說了他幾句;
沒想到兒子突然情緒爆發,把圖畫本撕了個粉碎,瞪著媽媽說:“你不要再管我了,我討厭你……”
小越說,當時覺得兒子莫名其妙,加上自己累了一整天,耐心早已耗盡,一氣之下就扯著他去罰站。
而兒子尖叫著掙開她的手,哭著跑去找爸爸告狀,夫妻倆還為此吵了一整晚。
小越兒子之所以情緒爆發,是因為不理解為什么自己考了滿分,非但沒有獎勵,還要被加題“懲罰”;
而孩子不會用語言表達這些不滿和困惑,于是故意不寫作業來和媽媽作對,就是想讓媽媽發覺到他正在難受。
但這些“叛逆”行為,卻很容易引爆父母的情緒,忍不住吼叫發脾氣。
于是孩子微弱的聲音,被我們洪水般的情緒徹底淹沒,只能用調皮、拖延、哭鬧來反抗。
李玫瑾教授說:
父母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親子間長久無法通暢交流,慢慢地,那些“小問題”徹底烙印在性格中,影響一生。
2
男孩女孩表達方式不一樣
誰都知道發火不好,但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失控?
因為不同的孩子,面對父母的怒火,會有不同的反應,讓我們常常搞不明白他們真實的想法。
《養育男孩》點明男孩的反應:
因為睪酮素水平的影響,男孩會用“沉默”和“攻擊”保護自己。
所以經常會看到小男孩和媽媽“對吼”,或者仿佛沒聽見媽媽的說話似的,看起來漫不經心,特別叛逆。
而這種反應非常容易激怒我們,讓吼叫“升級”,最后到不吼不聽的地步。
而面對父母的怒火,女孩的反應常容易被忽略,讓父母誤以為:吼叫對她們沒有影響。
有一個真實的咨詢案例:
小穎的大兒子上初一,調皮搗蛋,而性格開朗,成績也一直不錯;
但小女兒雖然乖,“問題”卻很多:
拖拉嚴重,干什么都很慢,要催好多遍才肯去做;
害怕數學,每天花2小時做算術,一年級的卷子卻還能考30分……
這種孩子不惹事,但和調皮的孩子一樣,讓人無奈又抓狂。
一天,小穎在單位受了氣,買了菜進家門時心情不好,看到女兒正在看電視,不耐煩地吼了一句:
“作業寫完沒?沒寫完看什么電視!”
等她換好衣服出來,打算做飯時,女兒在廚房竟然把買來的菜撒得到處都是,還拿著菜刀不知道要干什么。
小穎本就惱火,驚恐憤怒之下奪過菜刀,剛抬起胳膊正要動手,突然想起“情緒暫停法”,慢慢收回手對女兒說:
“你這樣做媽媽很生氣,現在需要去冷靜一下,但媽媽是愛你的。”
說完把菜刀收回去,回屋冷靜下來后,才出來問女兒,為什么要這么做。
女兒確認媽媽不會發火后,才敢“哇”地一聲哭出來,說:
“媽媽我錯了,你別生氣,讓我幫你做飯吧。”
小穎第一次聽到女兒真實的想法,愧疚地哭出來,自己把氣撒在她身上,而女兒卻在想辦法讓她開心。
真誠地給孩子道了歉后,小穎這才教育她,小孩子不能隨便拿刀的原因。
《養育女孩》里講:
父母發火時,有些女孩會選擇討好。
在小孩眼里,父母是不會錯的,所以父母發火時,他們以為是自己不好。
于是,有些孩子就會拼命地變乖、拼命地討好,甚至主動干家務來“贖罪”。
而父母則誤以為發火就能讓孩子變乖,孩子也以為只要討好媽媽,就不會被罵……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經常發火,都會掩蓋掉孩子的真實想法,讓親子關系充滿對抗和焦慮。
所以,父母管理好了情緒,聽懂孩子奇妙的想法,教育才能真正開始。
3
父母的改變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們忍不住吼叫的第二個原因,則是生活的壓力和育兒的困境,很容易讓我們失去耐心。
小穎也不是無緣無故發脾氣,但工作業績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已經壓得她透不過氣,而大兒子天天在學校惹事,老公又不管教育……
分身乏術又焦慮崩潰的她,不得已去求助咨詢師,才知道,原來我國已經有了專業的家庭教育課程。
除了“情緒暫停法”,家庭教育還有針對孩子性格、壞習慣、自信心等方面的具體實操方法,很好上手。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她開始學習,每節課都認真做筆記
(小穎的學習筆記)
一個努力改變的父母,自然可以讓孩子更優秀。
媽媽學會管理情緒后,神奇的是,兩個孩子越來越聽話了。
她再使用其他方法:
用正確的習慣養成法,讓兒子不再癡迷手機;
用科學的肯定和鼓勵法,幫女兒克服對數學的恐懼,現在成績突飛猛進;
再去增強女兒的自信心,現在女兒敢和媽媽說出真實想法……
看她讓女兒變得活潑開朗,讓兒子不再叛逆,老公也“眼饞”,開始一起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