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夢見過去世的人嗎?
當親人或身邊的人去世后,夢,成為了我們和他們見面的唯一方式。
夢里,有時候他們是在和家人告別。
“爸爸走的時候,我沒有見到最后一面。后來夢見我們在一棵樹下聊天,聊的很開心,然后他突然給我說,他要走了,我問他去哪,他什么也沒說,只是笑著看著我。他可能是跟我在道別,他最愛我了,他最放心不下我。”——匿名用戶
有時候是在敘說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讓親人安心。
“夢到媽媽給我說,她現在去了另一個家庭,過的還不錯,還有了一個兒子,從此之后再也沒夢到過媽媽,在此之前總是隔三差五夢到她。”——網友晴空
更多的時候,則是夢到他們在“那邊”缺吃短穿,讓在世的人把東西燒過去。
“外公去年十二月去世了,有一天我夢見他和我握手,似乎在說自己手有些冷。第二天我打電話告訴我媽,她后來有一次上墳就買了手套燒給他。”——匿名用戶
“明天父親三七,這兩天經常會夢到他說缺衣服,皮帶,書籍,讓我燒給他。”——網友最酷的阿盧
然而,奇怪的是,當他們還在世的時候,我們卻很少會夢見,而一旦走后,就會頻繁地出現在夢里。
這是為什么呢?真的是他們在“托夢”?
人去世后,真的會“托夢”嗎?
自古以來,人們就給夢始賦予了很多神秘色彩。
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做夢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人在睡覺后,仍然會有一小部分腦細胞在活動,這是夢的基礎。
夢中的內容,和個人的記憶、情感、生活、工作、經歷是分不開的,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映射,也可能是過去記憶的回憶。
構成夢境的素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
一般來說,夢的成因主要有2個:
其一,體內外的感知刺激而激發構成相應的夢境。
比如睡覺時口渴,會夢見自己行走在烈日當空的酷暑天;睡覺時憋尿,就會夢見自己著急地找廁所;睡著時腿伸出被子而受涼,則會夢到自己寒冬臘月站在冰冷的河水中……
圖源/網絡
其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的內容與平時的心理活動有關,白天對某些事過多的思慮,在大腦皮質上的痕跡較深,晚上睡覺時就會“夢”到。
比如臨近考試而心情緊張,會夢見自己在考場遍找鋼筆而不得,或對發下來的考卷一籌莫展。
再比如,白天看了武俠小說,晚上就可能夢見自己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大俠。
有時候,白天思考沒結果的事,晚上會在夢里得到答案,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就是在夢中發現了苯分子的結構。
還有的時候,白天想要但又未能實現的愿望,也會在夢里實現,比如夢見自己喜歡的人給自己表白了。
這些都是因為日思過多,才會在晚上出現在夢里,經過大腦豐富想象力的加工,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夢境。
而夢見去世的人,就屬于這種情況。
這其實是對逝者懷念的結果,或者是內心對逝者有愧疚的反映,而并非是逝者在“托夢”。
仔細想一下,我們夢見已故的親人,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他們離世不久。
因為這段時間大腦的關注力都在他們的身上,有關他們的記憶也被調動了起來,所以才會頻繁地夢見。
當然,也有去世很久,平時也沒怎么想起,但卻突然夢見的情況。
為什么去世很久的人,
也還是會夢到?
其實還是因為你在“思”他們,但這種思,是潛意識層面的。
實際上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托夢大多發生在關系非常密切的人之間,要么為夫妻,要么為近親屬。
這種親密關系,決定了我們對托夢者的關注會更多。
當遇到一個能夠觸發回憶的情景,比如和逝者共同生活過的一些特殊時間、特定環境等,就會在潛意識中引發對逝者的懷念、擔憂或愧疚等負面情緒體驗。
折射在夢里,就可能是逝者對自己訴說在那邊過得如何不好。
也就是說,盡管平時沒怎么想起,但你的潛意識其實一直在關注著他們,所以即使時間隔很久也還是會夢見。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不會夢到跟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原因,因為人生沒交集,日常也沒有關注,夢境就沒有素材,夢不知道從何做起。
為什么很多托夢的情節,
會那么準呢?
有時候,當我們做了一個夢后,醒來會發現夢暗示的內容和事實幾乎完全一致。
“表姐家的孩子走失了,家人都非常焦急地找,次日發現他在一個湖中溺亡。表姐崩潰大哭,說昨晚做夢夢到孩子對自己說,“媽媽,我好冷”,原來是落水了”——網友一朵莓
這個夢境幾乎就是在暗示孩子落水了,所以才感到冷的。
這種情況,真的不是孩子在托夢嗎?
其實,與現實巧合的托夢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基本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現象。
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夢可以發現,夜晚不歸的孩子,在外面肯定會感到冷的,即使不是落水。
這一點,孩子的媽媽在潛意識中是可能會考慮到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夢。
第二天發現孩子溺亡,于是大腦就會主觀地將夢境和現實聯系起來,統一起來。
但其實,孩子溺亡只是一種巧合,如果是出車禍,你還會覺得這兩件事有關聯嗎?
所謂夢“顯靈”,過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先是做一個很特別的夢,但不知道意味著什么,緊接著在現實中又發生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在內容上和夢有一定的聯系,或者可以建構一定的聯系,并且夢和事件在感情色彩上往往很一致。
于是,做夢者就會不自覺地用現實中已經發生的事情來解釋夢境。
但在感覺上,就像是事件印證了夢境,感覺似乎是夢境照進了現實。
實際上是當事人對自己夢境的一種強行解釋,是心理上無意識進行的一種自圓其說。
更多的時候,所謂的托夢在現實中通常找不到依據,也就不了了之了。
人在心理上,對于不符合預期的事情,即否定自己判斷的事情,通常不會重視或不會接受,慢慢也就淡忘了。
不過,這世界上也有很多東西是科學無法解釋的,托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在未來,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參考文獻:科學大觀園,《解析“托夢”的心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