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并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并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借助于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準。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于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征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于“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并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法律與道德雖然屬于不同范疇,調整著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但
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它們都以權利和義
務為調整內容,存在著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
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
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社會主義的法律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和功能。人對生命意義
的價值追求和信仰,對是非、善惡、美丑價值的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
會獨有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于每個時代、每種社會形態中。
同樣,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指它的國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會主義信
仰并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惡、美丑、是非價值標準的共同體,是為振興
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奮斗的群體。這種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標、共同價值標準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得
以存在發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
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
員有先進與后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于不顧的
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
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
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
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
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于道德
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
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
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
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才
能最終保障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確立。當代世界各國出現了道德法律
化的趨勢,大部分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實施,
還必須把外在的他律變為人們內心的自律。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
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
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這
是因為法律和道德各有優長,也各有局限。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由
于利益的驅動和市場的擴大,多元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雖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使有不同動機、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體有秩序地合作。如“誠實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則,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誠實守信”已進入西方許多國家的民法典和
我國的民法通則。目前無論東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強的趨勢,特別
是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方面強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飛
速發展,對社會倫理帶來一系列困惑和危機,更需要法制的強制力,
因為,在強制方面法律優于道德的自律。
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
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
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后性;二是在現實生活
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
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
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
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并合理地開
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