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FC項目申請書撰寫的共性問題
作者:王云才
國家基金重點在探索與創新,求新!但許多申請書試圖通過“目前研究很少”,“無人問津”來說明創新性。殊不知,研究很少有幾種可能:一是研究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如量子計算機;二是意義不大;三是已經解決;四是根本行不通,如水變油。
創新點主要是指獨特的研究特色(如獨特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或有何理論創新或技術創新。創新點一般不大,如將創新點寫成“應用實驗與理論計算分析相結合,探索...規律”,或“通過...問題的研究,建立...的關系”,很難讓評審人認可。
摘要通常包含五方面內容,通常是:“1)...在...方面非常重要;2)將用...研究方法;3)重點研究...內容;4)實現...目標;5)會有...科學意義" 。但一些申請書的摘要幾乎全是研究方法和內容,很難讓大同行看到研究的必要性與創新性,而評審人全是小同行的概率較小。
立項依據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從重要性引出科學問題;2)由研究動態說明別人的研究瓶頸,存在的問題及你的創新思路;3)如果實現項目預期目標后的重要意義(價值)。 但一些申請書用過多篇幅介紹內行均知的背景,降低了評審人的評審效率;但在研究動態介紹上卻過于簡單,沒有講清楚別人的研究現狀與遇到的共性問題,又要浪費評審人很多時間來判斷你的創新性是否可靠。
研究內容寫的過多過大是常犯的錯誤。對國家以及多數評審人來講,不指望用30-40萬就能解決好多問題,只要把一個小的問題解決清楚就可以了。一些申
請書的題目像一本專著的名稱,研究內容面面俱到,這時就要警惕了。除了求新,國家基金撰寫的另一個核心是求有限目標。如果“新”有了,但因研究內容過多沒批下來,就虧大了。
一些申請書簡歷寫得過于簡單,只寫了何時取得學位與工作/職稱變化。實際上簡歷的內容可包括:取得學位簡歷、研究工作(方向與成果)簡介、人才培養與學術兼職、重要學術論文與成果。特別是對于青年基金,主要看申請人的科研潛力與項目的創新思路。而科研潛力則主要通過簡歷與工作基礎來體現。如果主持人成果較弱,只有3、4篇文章時,不妨寫寫這些文章的意義及別人給出的評價。評審人也害怕人們說“現在的評審只看發表文章多少,就是1906年的愛因斯坦也未必能拿到中國的面上基金”這一說法。所以,你可以用別人的評價、引用、甚至審稿意見來證明你拿可憐的兩三篇文章的重要性,側面說明你的研究潛力。
八點建議
1. 科學問題的把握是關鍵。一份申請,最重要的是把握準科學問題,也就是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研究這個問題有什么價值。
2. 有限目標。新入道的人寫申請,往往會列很多研究內容。這也是我流標申請獲得最多的反饋意見。
3. 文題相符。一些申請談科學問題談的是一個問題,研究內容規劃解決的是另外一個(些)問題,文題不符。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我確實評閱過多過好幾份這樣的申請。
4. 摘要千錘百煉。400字摘要很關鍵,許多牛人評申請可能只細看摘要。摘要要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既要講清楚科學問題、研究意義,還要講清楚研究內容
與關鍵問題。本人水平有限,摘要常需修改十余次。
5. 注意細節。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錯。我的申請一般都要檢查很多次,最后提交的文本仍常出錯。在一些人看來的小問題,在另外一些人,從不同的視角看就是嚴重的問題。在一次評審會上,一位評委因參考文獻的細節殺掉了一個通訊評議還不錯的申請,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問題是這樣的:該申請書絕大部分參考文獻都列有頁碼,但有幾篇沒有列,一評議專家認為申請者沒有看過這幾篇參考文獻,是轉引來的,學風不嚴謹。
6. 讓“外行”看明白。申請書寫完后最好請一個非同行的專家看一下,如果他能看懂,能理解你的idea,你的申請就有希望中標,否則,你最好想法改進你的表述(如果你堅信你的科學問題把握準確的話)。
7. 不要有意忽略。一些申請的"idea"是從國外文獻借鑒來的,但有意不列關鍵性文獻,冒充新東西。這一招在數年前還行,現在稍認真點的人只要Google一下就很易發現,發生這種情況基本上都會招致封殺。
8. 寫申請就是在做研究。寫基金申請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刻的研究過程,年輕人只有多寫才能提高,無論中與不中都會有收獲。如果沒有中標,多從自身找原因,最好不要從關系、名氣等方面找自我安慰的理由。我被人評很多次,也評過別人多次,感覺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社科基金沒有申請過,更沒有評過,不敢妄言)。事實上以我的親身經歷,弱勢群體(新人、一般單位的申請者)還會得到特別的照顧。因此沒有獲得資助最好不要妄怪評委,最好反思自己是否真真了解研究領域、把握了科學問題,是否表達清楚你的認識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