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首先要承認,我有嚴重拖延癥,所以答應寫人生的意義晚了這么久。

在講人生的意義之前,要先說兩個限定條件:一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也就是這里不討論那些我們看不到也不可實證的事物(不代表那些一定不存在,只是不討論,因為不夠了解。而且根據奧卡姆剃刀的原則,不需要引入那些變量一樣可以討論。當然,對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最好存點兒敬畏之心,不著急下判斷。我學到這點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陪著老家來的一位長輩去逛雍和宮,那時候的人基本都唯物,所以當我們在雍和宮里看到一位坐在門口曬太陽的喇嘛,那位長輩和他攀談上之后,自然就問出來:“你信佛,可是你見過佛嗎,沒見過你就信啊?”那位喇嘛的回答是:“你是自己沒見過的東西就都不信嗎?”);二是相信進化論,進化論是應用最廣但卻誤解最多的科學理論,沒有之一,現在流行說“第一性原理”,要說人類社會的第一性原理,那只能是進化論(如果你相信什么“遞弱代償”之類的鬼話的話,就不用往下看了,太多人問那為什么錯了,其實很簡單,進化沒有方向,但結果往往是適應性增強,經過接近40億年的適應性增強,人類終于有望成為跨星際物種,也就是說,再出下一個恐龍滅絕那樣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人類也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了,所以,經過了那么多年的適應性增強,你卻說是適應性越來越弱,我也就懶得理你了。還有,別和我說水熊蟲,那叫被動適應,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增強的是主動適應能力,有時候確實是以犧牲被動適應能力為前提的,但我很懷疑你會更想當個水熊蟲而不是人。東非草原的動物大遷徙,旱季到來的時候,很多沒有遷徙能力的鱷魚會干死,雖然鱷魚比角馬更耐旱,也的確有鱷魚熬得過旱季,可是你覺得誰的適應性更強呢?)

前一陣因為疫情的關系,某幾位著名人物大談微生物才是地球的統治者,因為從成功繁殖的角度,微生物的基因數量可能是人類攜帶的基因數量的N多倍。好多人恍然大悟的樣子,原來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問題啊。那問題來了,如果有個瘋狂科學家,把人類的基因放到微生物體內,然后讓微生物大量繁殖,那算不算人類贏了呢?我相信你一定不認同。我也和你一樣,怎么能從基因的拷貝數來判斷孰優孰劣呢。所以,就像好多人誤讀了進化論,以為進化就是競爭、就是叢林法則一樣,現在又有好多人誤解了《自私的基因》,以為光是基因繁殖數量多就叫成功。

有關《自私的基因》的誤導大家的分析,我在對章魚老師之前一期內容的“抬杠”里曾經介紹過,需要引在這里,然后再告訴大家錯在哪里:

——以下是引文——

章魚老師說,從物理學里面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要從生物學里找人生的意義。很遺憾,生物學里也沒有,所以建議陳章魚老師一定要推薦這本書,......就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人只是基因完成自我復制的工具,基因才不管人的死活呢。適者生存也發生在基因的層面上,也就是說,“存在即合理”原來是對基因最好的描述。這么推演下來,同性戀基因一定會讓帶這個基因的人更優秀,因為同性戀沒法繁殖后代,所以必須靠自己充分優秀,才能使得可能也帶有同性戀基因的近親們更好地生存繁衍。科學家到現實生活里一驗證,發現同性戀還真是更優秀。你不覺得這事比引力波驗證了廣義相對論對人類來說更重要嗎?

這么一推導,人類,包括所有的生物,其實只是基因的宿主,我們自己還不自知,別的寄生基因想要和現有的寄生基因搶地盤,我們還各種打針吃藥,想把新寄生基因趕走,像不像“兩條狗打架搶骨頭,骨頭跳起來幫一條狗打另一條”的鬧劇?別誤會,這是學術討論,沒在說新冠病毒。不過實情就是,人類基因和病毒基因的底層設計都是一樣的,就是更多繁殖,只是策略不同,一個是自己養肥宿主,另一個是搶別人的宿主。關鍵是,我們只是被搶奪的那個,一點兒主動權也沒有,你說絕望不絕望?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里還有更絕望的,別以為會說話、有語言了就了不起。很難說是人發明了文化還是文化塑造了人。道金斯進入了一個概念叫迷因Meme(對應于基因Gene)。就像基因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單位,迷因就是文化的最小單位。原來人還是載體,只不過原來是基因的載體,現在成了迷因的載體。要不怎么解釋人的各種為理想獻身呢?基因都會消失,這個行為應該沒法延續啊。現在明白了,感情我們的宿主虛擬化了,基因不存在沒關系,迷因被更多復制了呀(以后大家提倡各種獻身的時候還真得琢磨琢磨,這到底是自己這個個體的意思,還是其實是迷因在借著你的嘴復制他自己)。前一陣“想象的共同體”這個概念特熱,其實仔細想想,那不就是個迷因里的網紅嘛,赫拉利其實就是個大號迷因病毒攜帶者……

順便說一句,我從將近30年前社會生物學剛剛傳進中國的時候就讀到了這本書,可見我在人生的意義這件事上困惑了有多久了。其實西方哲學對此的困惑也非常久,有的只好形而上地想當然低說“頭頂的星空和心里的道德”,誠實點兒的就說“雖然沒有意義我們也要像西西弗一樣活著”,看,多絕望......

——以上是引文——

上面的東西聽起來沒毛病,對吧,其實問題大了(所以在具備足夠的專業背景知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之前,我不主張多讀書,因為書的邏輯一般是自洽的,你要看不出問題就容易全盤接受,但那也許不是事實,而只是用一套“自洽”的系統洗了你的腦。就連很多名家的書都不能免俗,《人類簡史》就不說了,問題太多,就連丹卡尼曼的大作《思考,快與慢》都是如此,人的決策系統其實非常復雜,可不只是快和慢兩套系統。看看現在讀書會那么流行,你沒發現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也更流行了嗎。當然,讀書總比不讀書強,但我希望我們都能盡快超越讀書信書這個階段,把書當成工具,目標是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系統)。《自私的基因》問題在哪里呢?在病毒那個水平上,“自私的基因”基本是有效策略,也就是說,流傳到今天的病毒確實都是更會繁殖自己的。疫情期間相關的討論肯定不少,一般來說病傳染性強的病毒致死率就不高,致死率高的病毒傳染性就不強,當然,有人會說有傳染性又強致死性又高的疾病啊,比如世界各地都出現過瘟疫大流行,尤其是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造成上千萬人口的死亡,其實那是因為人類的社會結構產生了變化,疾病還沒跟上這種改變,以致于在狩獵采集社會里傳染性不強的疾病,在人口密度大的多的農業社會變得更容易傳染了。今天的新冠也是一樣,其實從死亡率上來講,要比過去的任何一次瘟疫大流行都要低,因為人類的衛生條件和防疫水平大大改善了,但我們對疾病沖擊人類社會造成風險的承受能力也大大降低了,至少從社會輿論的層面,所以大家才會認為疫情很嚴重。

先別著急下結論說容易流行、致死率又低的病毒是最成功的微生物,只能說他們是在選擇對抗—也就是選擇對宿主產生傷害的微生物里相對成功,可是又另一類微生物無疑更成功,那就是選擇對宿主無害甚至有益的合作型微生物。比如我們的腸胃里有大量細菌,甚至有些微生物選擇進入到動物細胞里變成了動物細胞的一部分,比如線粒體。他們對宿主的健康更有幫助,隨著宿主的發展而發展,無疑也更成功(從數量上講,每個健康人都帶有的微生物,一定比病人身上才有的致病微生物數量更多嘛)。現在有一門科學正在變得越來越熱,叫Microbiome,微生物組學,他們認為人體內的微生物形成的生態會影響人的健康,你要想像運動員一樣健康嗎?先要在腸道里形成運動員腸道內一樣的微生物生態,怎么做到,嘿嘿,不怕您惡心,來點兒著名運動員的糞便微生物膠囊吧(幸好還在嘗試階段,沒有形成標準治療手段)。

當然,我們說了,這些都只是在進化的意義上,衡量微生物水平的成果,不能隨便引申(人類歷史上很多錯誤都是把以前的經驗隨便引申到新的環境下造成的,我聽過一個經典的辯駁:有個人想學習騰空飛行,他就先在雙杠上練習快速奔跑,等熟練了,再練習在單杠上快速奔跑,等再熟練了,就可以練習一根杠子也沒有,在空中奔跑了,哈哈。不過我確實看過類似的故事,朝鮮歷史上有個著名的起義軍領袖叫洪吉童,據說他小時候每天練習抱著剛出生的小牛犢反復跳過一道山澗,隨著小牛慢慢長大,最后洪吉童也練得力大無比,可以抱著一頭成年的牛跳過山澗了,看看,這牛吹的,他當時應該抱著小象跳山澗嘛)。不過從中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最成功的不是選擇競爭的,而是選擇合作的。你看到問題的關鍵了:自然選擇從來沒說只有競爭關系,都怪赫胥黎的總結和林紓的翻譯,才出了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者生存是沒錯的,但不是物競天擇,而是物物互動,自然選擇,而這個互動里,其實主要是合作。

合作也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聚集到一起,形成簡單的互動關系,不過可別小看這簡單的聚集,群體活動生存率就會提升,看看海洋里的魚群吧,當鯊魚來時會突然分開,鯊魚走后又迅速聚攏,,雖然那么多條,可鯊魚還真的一條都不容易捉到。其實現代計算機科學最早模擬出來的動物運動之一就是魚群的游動,只需要三個規則就行,一是跟著大家的方向;二是盡量往中間靠;三是保持一定距離。三個簡單規則就換來了對鯊魚捕食的防御能力。還有更神奇的,當超過一個臨界值之后,新的在個體層面上不可能具備的特性就會顯露出來。有種單細胞生物叫黏菌,他們總是喜歡群聚,雖然只是簡單地聚在一起,相互之間也只是靠傳遞化學物質來通訊,可是竟然能走迷宮,甚至能做路徑規劃。自然界有個現象,叫涌現,一旦同樣的物體(也可以不是生物)聚集到一定的程度(一般稱為超過臨界密度),就會發生變化,從整體看這個群體的行為會出現規律,而這個規律是從對個體的分析中總結不出來的。也就是說,你分析黏菌的單個細胞不可能知道黏菌群體的運動,甚至少數黏菌聚集到一起也不行,一定要數量足夠,新的特征才會出現。涌現的問題非常重要,我后面還會提到。

第二層的合作就開始有分工了,聽起來有點兒像人類社會吧,其實大量社會性動物都是這樣的,像蜜蜂、像螞蟻(《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就是研究社會性動物的專家,不過當年他們認為社會性動物離開群體就活不了,但人離開群體還能活,像魯濱遜,所以人叫半社會性動物。而社會性動物協作效率更高,人未來如果進一步向社會性動物進化,那不就是共產主義了嘛。所以在美國,研究社會性動物的科學家一度受到很多攻擊,認為他們是在宣傳西方不認同的共產主義思想,今天的主流思想已經變了,認為其實人的社會性要大大高于任何社會性動物,因為我們的社會復雜程度要高得多嘛)。我十幾年以前和國內的計算機專家交流計算機算法,給他講螞蟻的覓食方法:早晨有一小批螞蟻負責出去找食物,每只都是朝向一個固定的方向出發,第一只出發后,第二只稍等一段時間再出發,第二只出發的方向和第一只有十幾度的夾角,第三只再等相同的時間間隔出發,方向和第二只有相同的夾角,這樣有個二三十只螞蟻,周圍的各個角度都覆蓋了。螞蟻隨身攜帶信息素,一旦發現食物就立刻返回。其他大群螞蟻守在窩邊,當有螞蟻返回的時候,就循著返回螞蟻留下的新鮮的信息素的氣味去尋找它發現的食物并帶回來。那位計算機專家說,這在計算機領域叫蟻群算法,可他聽我說了才知道,原來蟻群真的是這樣做的,計算機只是模擬的蟻群的做法而已。其實蜜蜂也有相似的做法,只不過氣味在空中無法停留,所以蜜蜂不是靠信息素指方向,而是靠跳舞來告訴其他的蜜蜂。螞蟻和蜜蜂一樣,也有大量不出窩的,他們負責守衛、負責撫養幼崽、甚至負責清潔……一切秩序井然,怪不得社會性動物的研究者一開始覺得這樣的社會比人類都要好呢。

第三層則更進一步,不光分工合作,干脆合成了一個不可分的新的整體。單細胞生物也有越來越復雜的趨勢,要獵食、要避免被捕獵、要繁殖,功能增加,形態一般也會越來越復雜。可是進化并不只是簡單的功能增加,因為最復雜的單細胞動物像阿米巴蟲和鞭毛蟲,現在都還在臟水坑里趴著呢。進化的更強的適應性往往來自于合作的各部分越來越緊密,最后干脆成為了一個更加復雜的個體。社會性昆蟲雖然離開群體會死亡,但覓食和維持生存的系統還是獨立的。而到了融為一體之后,分工進一步加強,有了專門的營養系統、生殖系統、乃至專門在各部分之間傳遞指令的神經系統。這無疑使得整體的效率進一步優化。

當然,這并不是說進化一定是從簡單互動到分工再到合成新的整體,這里有進化路徑問題。但進化壓力確實往往能夠塑造成專業分工程度更高、內部機制更復雜的新個體。

因為篇幅關系,這篇只能叫中了,請您繼續期待下篇吧,希望我的拖延癥能不那么嚴重,嘻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分工明確的小動物
當所有生物都產生了抗生素耐藥性 會是怎樣的情景
從黏菌、章魚和螞蟻身上,AI都偷師了什么?
名著細讀第三期丨《病毒來襲》:流行病發生的原因
身體更干凈,生命更脆弱?| 展卷
微生物能告訴我們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莱芜市| 双鸭山市| 诏安县| 宜阳县| 南陵县| 屏东县| 邵阳市| 新营市| 怀远县| 三门峡市| 区。| 芜湖市| 肇庆市| 彭阳县| 绥滨县| 新兴县| 区。| 阿克| 土默特左旗| 台北县| 大石桥市| 扶绥县| 景东| 闻喜县| 华安县| 福建省| 遂宁市| 土默特左旗| 宿松县| 磐石市| 抚松县| 抚顺县| 绥滨县| 博野县| 芮城县| 前郭尔| 霍林郭勒市| 泊头市| 肃北|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