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恩·威特,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中央學院的社會學教授,專門講授社會學的入門課程。
這本書敘述了社會學家對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知歷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社會學的核心觀點和研究內容。
本書思想核心是:社會學家是在充分認識社會地位重要性的前提下,運用社會學的想象力對社會進行研究。對于人與社會關系的理解,社會學家經歷了一個從社會決定人到人與社會相互影響的認知轉變。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是社會學的入門經典《社會學的邀請》,這本書的中文版有296頁,我會用大約30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讓你知道社會學家是如何研究社會的,社會學家是如何理解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社會學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從這個學科創立一直到今天還不到兩百年的時間。很多問題,別的學科都已經給出了答案。有人說:社會學研究什么?就是那些經濟學、生物學、歷史學等學科都不去研究的東西。當然這只是個玩笑,但是也反映了社會學的尷尬境地:沒有固定的研究主題,得不出像物理定律那樣的永恒規則。因此,社會學著作很多,但是能夠把社會學龐雜的觀點和思想進行系統講解的書并不多。而在這些書里面,能讓人不費力氣就能看懂的更少。那么,有沒有一本書,既能系統地理解社會學的觀點和思想,又讓人讀起來不費力氣,甚至津津有味呢?《社會學的邀請》就是這樣一本書。
《社會學的邀請》這本書是“大學的邀請”系列叢書中的一本,系列中其他的書都是由世界著名的哲學、法學等學科頂級大師編寫而成。這本書是美國多所大學指定的社會學課外讀物和入門教程,也是社會學類的暢銷書,曾被評為年度最受歡迎的社會學入門著作。
本書的作者叫喬恩·威特,他是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的社會學博士,現在是美國中央學院的社會學教授,專門講授社會學的入門課程。在這本書中,作者沒有像其他社會學家一樣,試圖告訴我們所有關于社會學的知識,也沒有充斥過多的概念,而是沿著社會學的發展足跡,為我們總結出最核心、最影響我們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內容。作者就像一個朋友,和你邊走邊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例子,為你揭示社會學的研究角度和興趣所在。
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看看:社會學家都是如何研究社會的?社會學大師們都發現了哪些社會規律?社會學家如何看待人與社會的關系?最后,我們以婚姻和信仰為例,看一下在這兩個傳統話題下,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新觀點。
先來看看社會學家都是如何研究社會的?
作者認為,社會是由共同生活的每一個人組成的一個大集體。在這個大集體里,人們通過分工、交流甚至打仗等各種方式進行互動,通過文化來認識、處理自己跟其他人,跟世界之間的關系。社會學要研究的是每個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分析處理這些關系所產生的后果。對于社會學家來說,要研究社會,反映真實的關系和產生的后果,首先必須尊重事實。作者認為,進行社會學研究最重要的事實就是:社會地位對于我們每個人非常重要。
這個社會地位和我們通常理解的有什么區別呢?在社會學中,社會地位表示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它首先包括了我們一般認為的由財產、權力和威望所形成的等級地位。我們的社會關系、持有的信念、獲得的資源,都是我們所處的等級地位的結果。社會地位就像在公司的層級一樣,你在哪個位置,你就只能做哪個位置上的事,比如在公司里總經理要做決策和戰略,而基層員工要負責執行決策和落實任務,總經理要做的事決定了基層員工要做什么。
但是,社會地位也包括在社會分工中所形成的角色地位。比如說,在學校,教師和學生就不是等級關系,他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如果你是一名學生,那么你就不能決定學校每一學期的預算;如果你是一名教師,那么你就不能代替你的學生寫作業。雖然我們有個人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但是總是受這些角色地位的限制。
社會地位對我們的影響是一個我們經常視而不見,但又不可避免的事實。雖然這個事實讓我們覺得不舒服,但是只有在掌握事實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研究社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后面我們會講到,社會學最早的研究,包括涂爾干和韋伯,都是在充分考慮社會地位的基礎上開展的。
當然,光認識到社會地位的重要性還不夠,社會學家還要必須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社會學誕生于法國。當時,法國經過了大革命的洗禮,啟蒙思想席卷社會,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在不斷斗爭,整個社會混亂不堪,人們要求盡快建立新的秩序。當時的思想家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認識和改革社會的觀點。但是有一位叫孔德的思想家與其他思想家不同,他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堅持認為科學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改革社會,而不是哲學。于是,他把自然科學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以自然科學方法武裝的社會學誕生,從哲學領域獨立了出來,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學科。因此,社會學一開始采用的就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比如說歸納法、演繹法、數據分析法等等。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學家逐漸意識到,社會終歸是人構成的,社會不是機器,人也不是零件,應該采用一種更全面、更靈活的方法來認識人和社會的關系。于是,社會學界誕生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被稱為社會學的想象力。它要求我們既要關注個人的經歷和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又要退后一步,擺脫各種已經定型的研究方法,比如前面說的科學研究方法,站在歷史演進、組織變遷等更加多元的視角上分析問題。怎么理解呢?打個比方,假如說你認識一個女孩,她特別喜歡穿天藍色的衣服。這是為什么呢?你可以用社會調查等方法得到這個女孩的喜好、她的社交關系等資料,運用歸納法、演繹法等方法進行總結推論,最后得出結論。這是用經歷和經驗來進行社會研究。
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于是我們不斷學習,最后發現,在2002年的時候,一位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設計過一系列天藍色的晚禮服,同時期法國時尚品牌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天藍色的軍裝。在隨后幾年里,天藍色成了設計師們的最愛,從此以后在百貨商店中流行了起來。因此,這位姑娘喜歡穿天藍色的衣服,并不完全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一批設計師幫她挑選了這件衣服。這就是站在歷史演進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社會學的想象力一經提出,逐漸成為了社會學家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認識到了社會學的重要性,掌握了社會學的想象力這個研究方法,社會學家給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精彩觀點和研究內容,后面我將為你一一揭曉。
再來看看社會學大師們都發現了哪些社會規律?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社會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創立的。前面我們講過,社會學是在自然科學方法的武裝下誕生的。因此,這個時期社會學家也都學習自然科學家探索“自然規律”的精神,努力探尋一個不任何人控制的“社會規律”。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雖然也提出除了尋找社會規律以外,也要為建設“美好社會”找方法。但是,由于科學的興起給人們的傳統思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整個社會學界被科學的力量深深震撼。因此,在孔德以后的近百年時間里,社會學家的關注點基本都放在尋找社會規律上,為建設美好社會尋找方法的任務被拋在腦后了。當時的社會學家認為,從最終的發展結果看,社會規律無非只有兩種:一種是社會最終會朝著美好和諧的方向發展,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另一種是社會最終會朝著沉淪墮落的方向發展,代表人物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涂爾干和韋伯的觀點,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分析社會規律,得出各自結論的。
我們先來看看涂爾干。涂爾干出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時期,感受到了工業革命對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他通過考察歷史的發展進程,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交通和通訊并不發達,大家都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工作和生活,每個人掌握的信息和技能差不多,因此有事大家辦,有問題一起解決,社會穩定和諧。但是工業革命以后,技術創新發展,分工越來越明確。每個人都在完全不同的崗位做著自己的工作,每個人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完全不同,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且,技術的創新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產品,比如電視、游戲、電影等等,我們都沉浸在這些產品帶給我們的快樂中無法自拔。
因此,技術的發展沒有讓我們彼此更好地聯系在一起,反而讓我們成了孤立的人。涂爾干的觀點很有先見之明,我們現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比如說,社交軟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趣,但是人們之間見面的次數卻少了。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通訊軟件認識更多的人,但是得自閉癥和社交恐懼癥的人卻在增加。長此以往,大家都只關心自己不關心集體,矛盾會越來越多。
于是,涂爾干提出,只有增強彼此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多關心集體,社會矛盾才會解決。但是要怎么做呢?涂爾干認為,未來人們會意識到相互依賴的重要性,會主動改善彼此之間的關系,美好社會也就建成了。我們不知道涂爾干所說的未來到底有多久,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他的樂觀態度還是有效的。現在有很多公司都有不定期的團建項目,鼓勵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一起吃午飯增強感情。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在參加讀書會、跑步營、廣場舞等活動,人們正在有意識地改善彼此的關系。
我們總結一下涂爾干的觀點。他認為,技術創新、分工明確導致了人們只在乎自己不在乎集體,是社會混亂的根源,但是未來人們會認識到相互依賴的重要性,美好社會必然會建成。但韋伯認為,人們追逐金錢財富而放棄了信仰,才是社會混亂的根源。而且,人們只會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迷失自己,美好社會不會建成。下面我們來看看韋伯的分析。
首先,韋伯在研究過程中看到了一個事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工作的效率越來越高了。如果人們是被迫工作的,那么根本就沒有效率可言,社會也就不會發展。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努力工作并不是被迫的,而是發自內心的。而人們之所以愿意努力工作,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比如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主人公不顧生命安危,一次又一次回到炮火連天的陣地去救人,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感召。
當然,信仰并不單單指上帝,它也可以是一種崇高的使命感。當你把自己的工作和一種崇高的使命感結合起來以后,你就會感受到幸福。這個時候,努力工作和獲得幸福就可以畫等號,財富和資源只是你在實現信仰過程中的副產品。但是,韋伯認為,財富和資源帶來的直觀體驗逐漸代替了信仰賦予自己的虛無縹緲的幸福感。努力工作也不再是實現信仰的途徑,而是變成了獲取財富和資源的通道。于是,努力工作不再與獲得幸福畫等號,而是和獲得財富畫了等號。人們把努力工作的勁頭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財富和資源。獲得的財富又刺激人們追求更多的財富,人們最終都變成了金錢的奴隸。因此,美好社會不會建成,人們會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沉淪墮落。
韋伯的論斷未免過于消極,但也是一個警醒。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會討論錢和幸福之間的關系。有的人覺得有錢就會幸福,有的人覺得有錢不一定會幸福。但韋伯告訴我們,這些想法都錯了。因為錢和幸福不是因果關系,它們兩個都是結果,不是原因。信仰才是原因。人只會因信仰變得幸福和富有。另外,韋伯的分析也為我們工作帶來了啟發:無論現在你的崗位多么低微,你的工作多么無聊,你都要盡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完美的去完成,因為工作本身是沒有什么價值可言的,這份工作是因為有你才有價值。比如說,在互聯網發展早期,產品經理是一份不受人待見的工作,他的技術比不過程序員、營銷比不過市場專員,不專業、愛指手畫腳成為產品經理的標簽。但是自從喬布斯開發出蘋果系列產品以后,人們認識到了產品經理整合資源、調動人力的重要價值,一時間成為了互聯網公司最有價值的崗位。這也是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創始人都稱自己為產品經理而不是 CEO 的原因。
以上就是涂爾干和韋伯這兩位社會學家的觀點,他們都是用科學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社會規律。但是這兩位社會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態度:不管美好社會會不會建成,我們單個人都無能為力。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樣,我們只能看著社會沿著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但是到了現代,人們的獨立意識不斷覺醒,社會學家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逐漸認識到:社會首先是人創造的。是人的行動塑造了社會規律,社會規律反過來約束了人的行動。社會規律不會死死地扼住我們命運的咽喉,讓我們動彈不得。我們應該重新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
下面來看看社會學家如何理解人和社會的關系?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認為,人在出生以后的一段時間里,社會還沒有對人形成影響,是隨著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地生活著。人的這種狀態被稱為是“主我”。但是隨著人的進一步成長,就會開始觀察別人的反,按照別人的態度來改正自己的行為。比如說上學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們喜歡學習好的孩子,這個時候小孩就會主動放棄一些娛樂活動來學習課本,成為家長和老師們喜歡的孩子。這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就不再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而是一個學習好的孩子。這種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重新定義的自己被稱為是“客我”,客是客人的客。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受到了社會的影響。
但是社會對我們的影響還會進一步深化。美國社會學家庫利認為,隨著我們的進一步成長,我們不光觀察別人的反映來改正自己的行為,而且還可以想象將來我們做了什么別人會怎么評價。比如說除了考試以外,我再練習畫畫,老師和家長對我的評價是不是會更好呢?如果是的話,那就去做。這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就不是一個學習好的孩子,而是一個學習和畫畫都好的孩子。這種通過想象來定義的自己被稱為“鏡中我”,就是鏡子中的自己,而這個鏡子就是社會。在這種狀態下,社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隨時隨地提醒我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鏡子里反射出來的那個想象的“我”。最后,當每一個人都在對著鏡子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時候,社會就脫離了我們的掌控,一旦社會脫離了我們的掌控,它就反過來約束了我們自己。
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了一個叫“擬劇論”的理論,解釋了脫離我們掌控的社會是怎么約束我們的。他認為,我們就像舞臺上的演員,社會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都在按照社會給的劇本,在后臺準備,在前臺表演。社會里的其他人就是觀眾,負責給每一個演員打分。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舞臺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員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
前面我們講了,社會是舞臺,人是演員,要拿著劇本來進行表演。但是如果劇本不是一個,而是好幾個,那么我們就可以按照劇本進行相對自由的演出,舞臺對我們的控制力就小了。那么在社會學中,什么是劇本呢?作者認為,這個劇本實際上就是文化和制度。
當我們只接觸到一種文化和制度的時候,社會對我們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于是就產生了前面我們介紹的兩位社會學大師的觀點。但是如果我們能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社會對我們的影響就會變小,甚至人們可以改變社會。比如說,在民國以前,中國是儒家文化傳統。在這個文化傳統里,結婚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人要是敢自由戀愛的話整個社會都會譴責、甚至拆散這個家庭,《孔雀東南飛》這篇中學課文就反映了這個情況。但是到了民國的時候,西方的思想涌入到了中國,人們接觸到了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這個時候,自由戀愛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有人要同居的時候,會特地把消息放到報紙上,當然,這個時候也會有人站出來說這樣做“有傷風化”,但是這種看法已經沒什么用了。到了現代,如果還有人再提倡包辦婚姻那一套,會遭到整個社會的譴責。因此,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們受到社會的影響就越小。
作者認為,我們現在就處于一個社會對我們影響越來越小的時代。全球化、互聯網絡把所有人連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換、借鑒別人的文化和制度。這個時候,人們可以不用總是呆在自己的社會里,受自己社會的文化和制度的影響,而是可以去主動感受、主動融入其他符合自己心意的社會中。這個時候,社會對我們的影響正在逐漸瓦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人們已經開始質疑絕對客觀真理的存在。因為信息太多,每個人只能拿著自己掌握的信息解讀社會現象和聽到的故事,沒有人能夠說自己掌握了真相,所以一切事情都變成了相對的。對錯不重要,我們相信什么,我們學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一派主張是,另一派主張不是。這個時候最明智的做法不是支持誰,而是看看這兩派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說了什么。學到了別人看問題的角度,增長了見聞,比糾結這件事誰對誰錯更有意義。
另外,人們開始拒絕社會給自己貼標簽,都在努力展現自己的不同,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去培養一兩個比較小眾的興趣,比如說看京劇、錄小視頻、玩極限運動等等,并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而且,人們的消費動機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只是為了吃穿用住,而是通過自己購買的商品,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比如說,雖然許多人明知道自己不會看,但依然購買了很多在線付費課程。很多人沒有時間去讀大部頭的書,卻會花高價去買精裝本擺在家里。實際上,并不是這些人喜歡亂花錢,而是他們在塑造自己“求知好學”的身份,嘗試給自己在社會中找一個新坐標。
總的來說,社會對我們的影響正在逐漸瓦解。而人們質疑絕對客觀真理存在的態度,以及每個人重新塑造自己身份的行動,又進一步削弱了社會的影響。我們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選擇自由,人們進入了改造社會、重新塑造社會的新時期。你現在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有可能成為未來新社會規則的一部分。因此,在這個時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這種自由,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脫離當前文化的束縛,追求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個新社會。
最后,我們以婚姻和信仰為例,看一下在這兩個傳統話題下,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新觀點。
先來看看婚姻。我們一般都認為,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伴侶的權力,而選擇是否與伴侶共度一生,組建家庭,最重要的考察因素是愛情。幾百年的文學作品都告訴我們,和你愛的人成家庭,兩個人快樂地工作生活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社會學提醒我們,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實際上,這種愛情至上和自主選擇伴侶的自由是近幾十年才實現的。我們來看看是怎么回事。
在工業社會之前,家庭并不是愛情的產物,而是為了獲取各種資源,艱難生活下去的一種手段。古代人形容模范夫妻一般用一個成語“相敬如賓”,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夫妻之間要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彼此。客人之間是沒有愛情的,夫妻也是一樣,但是工業革命爆發以后,人們都涌入了城市,上班工作,下班回家,工作和家庭分開了。另外,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只要一個人的收入就可以應付整個家庭的開支。因此,出現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男人在外面工作,女人在家相夫教子。這個時候,人們不必再把家庭當作獲得權力和資源的手段,而是作為愛情的歸宿。不過這個歸宿是有條件的:女人沒有人生的自主權,她只要作為一個居家的賢妻良母就可以了。
周星馳的一部電影作品《喜劇之王》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是男主角對著女主角大喊“我養你啊”。雖然這只是一句電影臺詞,但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男人要努力工作養家,女人要照顧好這個家庭,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一直到近幾十年,由于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市場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男女又都變回了生產者,女人和男人一樣,都掌握了自己人生的自主權。到了這個時候,愛情至上和自主選擇伴侶的自由才基本實現。比如現在流行的裸婚、閃婚、形婚,都是一種婚姻自由的體現。
我們再來看看宗教。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理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宗教在不斷萎縮,信教的人會越來越少,甚至從社會上消失。但是社會學提醒我們,宗教不僅不會萎縮,反而會不斷壯大,最終,宗教會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永遠存在。怎么理解呢?
在開始理解之前,我們先得明確一下,什么是宗教?作者認為,宗教的定義是由三個條件構成的:團體、必須遵守的教條和讓追隨者膜拜的東西。比如說,基督教組織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里的人被稱為教徒。教徒們每天都學習《圣經》中的教條并遵守里面的教義。教徒們人手一個十字架,周末的時候會帶著它去教堂禮拜。所以,只要有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中有必須遵守的教條和讓追隨者膜拜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團體看成是一種宗教。
比如,我們可以來看看足球運動符不符合宗教的定義。首先,它有一個團體,可以是俱樂部,也可以是粉絲群。在這個團體里面的人,大家稱他們為球迷。另外,它有很多資料讓球迷們去學習和遵守,甚至達到了狂熱程度。有一些球迷在比賽開始前會制定一些規則,比如說“開賽那天不準穿紅色衣服”“必須準時看完全場球賽”等等。如果自己心愛的球隊輸了,有些球迷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守規則造成的,比如說自己開賽那天穿的衣服是藍色而不是紅色。最后,米蘭的圣西羅球場就是大多數足球迷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球迷到圣西羅球場進行朝圣之旅。這樣看來,足球運動具備了團體、必須遵守的教條和讓追隨者膜拜的東西三個條件,完全符合宗教的定義,那么在社會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把足球運動也稱為宗教。
這樣看來,很多事物,比如游戲、健身、旅游等等都可以稱為宗教,或者正在慢慢變成宗教。事實也確實如此,宗教的形式可能發生了變化,但是宗教本身并沒有消亡。在當今社會,人們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伙伴,結成團體,拿著讓自己有歸屬感和自豪感的東西,共享自己的觀念,遵守團體的規則。未來,各種大大小小的團體都會具有宗教的特征,而不同形式的宗教會越來越多,并伴隨著我們不斷的成長。
我們再來系統回顧一下這期音頻的內容。
第一,社會學家要研究社會,首先要承認社會地位對人的重要作用,并把社會學的想象力作為研究方法。
第二,兩位社會學大師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總結了社會的規律。涂爾干認為,相互依賴性的降低導致了社會混亂。未來人們會增強相互依賴性,美好社會必然會建成。韋伯認為,人們追逐金錢財富而放棄了信仰,才是社會混亂的根源。美好社會不會到來,人們會在追逐金錢中墮落。
第三,人們對自己的定義,經歷了一個從“主我”,到“客我”,再到“鏡中我”的發展歷程。社會對我們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深。最后,社會就像舞臺,人就像演員,終其一生都在舞臺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員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但是,社會對我們的影響不是絕對的,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們受到社會的影響就越小。當今時代,全球化、互聯網絡把所有人連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換、借鑒別人的文化和制度。社會影響變弱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們會更加自由。這個時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這種自由,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個新社會。
第四,社會學在研究婚姻和信仰兩個傳統專題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了新觀點。社會學研究指出,愛情至上和自主選擇伴侶的自由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天經地義,它是近幾十年才產生的。宗教不會隨著科學和理性的發展而消亡,它會以不同的形式,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永遠存在下去。
撰稿:孫魯
腦圖:摩西
轉述:滿超